鄭笑玲
摘 要:近年來,隨著幼兒園教研活動的深入開展,越來越深刻地意識到:教育研究活動對提高園教育教學質量,提高全體教師業務素質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新教師作為幼兒園的新鮮血液,她們經歷充沛且可塑性強,處于成長的黃金期、關鍵期。她們的教學成長不僅影響著幼兒知識掌握的廣度和深度,還影響著思維方法與思維品質的養成和創造精神與創造人格的塑造。
關鍵詞:新教師;課例研討;序度化
一、一人設計,新教師在“備”中成案
1.教材方面的思考
理解剖析教材,這是教學活動設計的首要程序。往往新教師看一遍還是不夠的,而是要把教學內容無一遺漏地多看幾遍,非常必要。如,新教師在解讀繪本《生氣湯》時往往只看到:色彩繽紛的構圖,所熟悉的生活內容,書中夸張的描繪方式以及有趣故事的本身,但能意識到它也是一本啟迪家長教育方式的成人讀本則更為重要。書中的這位媽媽,當寶貝生氣亂發脾氣時,她一不批評,二不教訓,三不追問,完全理解和尊重寶貝的生氣行為,她不是抑制寶貝的情緒,而是教寶貝學會自我疏導,用非常巧妙的方法幫寶貝化解了心中的不快。因此,讓新教師學會理解和剖析教材中涵蓋的經驗和知識、能力以及它們之間的相互關系,才能更好地預設好活動。
2.幼兒方面的思考
新教師還不具備靈活的課堂掌控機智,更是要在活動設計前期投入對教師的教與幼兒的學之間的預設精力,為教學良好地開展打好基礎。因此,要教會新教師在設計活動時考慮幼兒的年齡特征、學習能力以及原有的知識水平。不同年齡段的幼兒之間智力發展存在較大的差異,但就整個班級來說,這種差異只是程度和數量上的差異,新教師更要考慮到這一點。
二、微格拍攝,新教師在“錄”中成形
微格拍攝,這是我園培訓新教師的較為扎實有效的研訓方式。基于新教師在面對“推門課”“敲門課”時的緊張,為了更快地提升新教師的現場教學組織能力,幫助新教師盡快提高自身的專業水平,早日站穩講臺,除了鼓勵新教師堅持高質量的備課,繼續堅持教師相互聽課評課制度外,我園以師徒結對的方式請師傅拍攝徒弟的教學錄像,客觀、全面、直接地記錄下教師的整個教學過程。
1.微格拍攝,實現更好的自我成長
眾所周知,現場教學組織是檢驗教師備課的最佳工具。新教師在組織教學時,通常存在背教案、環節混亂或者教學目標未達成的現象,而用上了攝像機等現代教育技術手段,師傅和徒弟,就可以通過反復觀察深入分析課堂教學的方方面面,如,情景如何創設、過渡怎樣才自然,從而大大地提高評課的針對性及有效性。而新教師通過反復觀看自己的教學錄像反思自己的整個教學過程,總結其中經驗教訓,能夠較快地提高教學水平。對提高新教師自我反思的能力、自我調整的能力,同時改進自身的教育行為,都有著很好的實際作用。
2.微格拍攝,達成有效的開放研討
微格拍攝對于集體評課活動也發揮著相當大的作用。以往的評課活動,教學信息的缺失直接制約著“磨課”的效果,評課者往往憑借自己的筆記和現場的零碎記憶進行評價。而微格拍攝將教師的整個教學活動攝錄下來,為教研活動提供最真實、最直接的研討素材,不僅促進了新教師自我剖析、集體剖析、細節剖析、換位剖析、整體剖析等,還更有效地發揮了團隊優勢,集思廣益、博采眾長,克難攻堅。在研究討論的過程中,大家除了發現存在的問題,還要找出成功的經驗和特色。除了找出解決問題的對策,還要深入研討“為什么”,探討問題或經驗背后隱含的教育理念,如此開放性的“課例研磨”是在互相啟發、互相合作的過程中進行的,為新教師搭建最實際、最易于接受的成長平臺。
三、集體研討,新教師在“磨”中成規
1.新教師在教育教學上磨礪
我園府東園區特色定位為早期閱讀之后,為了盡快提升教師的專業水平,組織開展了早期閱讀優質課的研討。在研討過程中,我們發現新教師組織早期閱讀教學普遍存在著:對于幼兒在課堂教學中諸多的經驗與問題、需要與體驗缺乏自覺關注,為此不能及時的回應,不能有效回應。不少教師對發生在課堂上的潛在價值熟視無睹,對幼兒即發的需要與問題缺乏敏感度,致使身邊許多的教育、教學契機流失。在一次鏡子研討仿編詩歌《看海去》的活動中,教師讓幼兒仿編“海星一個個,花傘一把把,腳印一串串,小魚一條條。”當時,教師的提問是“誰能把花傘說得跟詩歌里的一樣”……在引導幼兒仿編詩歌時,教師花了很多時間,可幼兒似乎總是踩不到點上,問題在哪里呢?大家認為:教師在活動中有一些回應是無效的,如,只是說“很好”“很棒”,沒有明確指出“棒”在哪里,總是重復幼兒的表述,有時幼兒說到一半時,教師馬上代替回答。
2.新教師在團隊研討中的受益
在平時的日常教學中,新教師不可能對每一節課都十分認真地細摳每一個教學環節,教學上肯定有許多遺憾。因此,在課例研討活動中,我們鼓勵教研組全體教師一起參與研討,特別是讓經驗教師參與指導,全程參與“聽課、評課、反思、再聽再評再反思”。大家在“看別人的課,評別人的課”的同時要“想自己的課,改進自己的課,在自己的課中實踐”,研討活動中難免涉及對文本的研讀和打磨,經驗教師往往會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大家的思想碰撞中,在集體的頭腦風暴之下,教學課例才能愈加精彩,這不僅使新教師受益,還給經驗教師有了一個更專業鉆研的機會。
總之,理想的教師培訓方式不是教師各自為戰或孤軍奮戰,而是群體合作研究。它常常體現為一種集體協作,依靠團體的力量來從事研究活動,從而形成一種研究的氛圍、研究的文化、研究的合作方式,即建立起群體合作的學習型組織。我園的新教師培訓立足于將新教師教育教學研討做精、做實,使教師在學習與實踐中,在交流與探討中成長、成才。
參考文獻:
[1]李季湄.《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簡析.江蘇教育出版社,2002-04.
[2]步社民.幼兒園教師成長論[M].新時代出版社,2005-04.
[3]陳永明,鐘啟泉.現代教師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
[4]周建平.對校本培訓的認識與思考[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8).
[5]李建平.新課改推動教師走校本教研之路[J].中國教育報,2003(3).
[6]李玉娟.中小學教師校本培訓模式研究[J].中小學教師培訓,2001(4).
(作者單位 浙江省溫州市鹿城區第五幼兒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