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發俊
摘 要:數學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村小學由于受到諸多條件的制約,練習觀念陳舊,學生課業負擔過重,教學效果較差,師生高投入低產出,所以,進行有效的數學練習是農村小學數學課的必然選擇。
關鍵詞:農村;有效數學;練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提出:“小學生的心理特征及思維水平決定了他不可能在很短的時間內理解教師所講的新知,即便是通過學生間的互相合作、探索而發現的規律,也不可能個個做到靈活運用的地步。數學練習是小學數學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新授課還是練習、復習課都離不開練習。它是掌握數學知識,形成技能技巧的重要手段,是培養學生能力、發展學生智力的重要途徑。可以說,練習占了整個小學數學教學時間的一半以上。提高練習的有效性是減輕學生負擔、提高教學效率的最優舉措,也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的重要途徑。大家都在思考如何“向40分鐘要質量,確保課堂教學的高效性”,最根本的是如何提高課堂練習的有效性。
一、改變傳統練習觀,精心設計,減負提效
隨著課堂中學習內容的不斷開放,使有些教師為了注重培養學生動手操作能力及自主探索精神,一堂課下來只講了新授內容一個例題,連基本的練習都沒有時間完成。而課堂練習又是教師了解學生學習情況,檢查自己教學效果,及時調控教學的有效手段,對我們提高教學質量來說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由于忽視了課堂練習,加上學生缺乏勤奮刻苦、靜心思考等良好的意志品質,教學質量自然不會太理想。所以,有些教師就運用題海戰術來提高教學質量,讓學生、教師都背上了沉重的負擔,又走回了傳統的應試教育之路。怎樣解決高投入、低產出,教師越賣力,學生越吃力的這一惡性循環呢?只能向課堂40分鐘要效益。改變傳統的練習觀,確立效率意識,從現狀出發,從“有效”入手,實現真正意義上的“減負提效”,就是讓課堂練習貫穿于整個課堂教學活動之中,優化課堂練習,提高課堂練習的實效性。
二、練習要注重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
動手操作是學生學習數學的重要方式和手段。而活動又是學生的天性,對于形象思維為主的學生來說,數學是枯燥的、機械的、嚴肅的,重復的作業尤其令人乏味。根據這些特點,練習應轉變作業方式,把機械單調的練習轉變為學生自己有聲有色的活動,
讓學生在實踐中去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和交流。讓學生通過操作來理解題意,解答習題,學生學得比較主動,不會出現干坐著一籌莫展的情形。簡單的“擺一擺”“拼一拼”“畫一畫”等操作活動,在很大程度上可以使學生在活動中找到解題的突破口,
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同時也培養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因此,練習不能僅僅停留在單一的“書面練習”和“口頭練習”等形式上,還要重視學生練習的操作性。
三、練習要生活化、趣味化,有開放性
課堂練習生活化,使學生把數學知識成功地實踐到生活中去,把生活問題轉化成數學問題,我們要從學生的實際生活中挖掘開放性的素材,練習題的設計要具有開放性,要使學生感興趣,要能直接反映學生的日常生活。教師根據學生喜新、好奇、好強、好勝等特點,設計生動活潑、靈活多變的練習,在注重實效的同時,對練習的層次、方式科學安排,能讓學生獲得成功的體驗,發展數學興趣。設計練習時要考慮到學生的心理特點,從新的練習形式、新的題型、新的要求出發,避免陳舊、呆板的練習模式,保持練習的形式新穎,生動有趣。讓學生做練習的主人,設計改錯題;讓學生當醫生,設計判斷題;讓學生當法官,設計操作實驗題,調動學生各個感官參與練習。也可以根據學生年齡和心理特點,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設計生動有趣、直觀形象的數學練習,如,運用猜謎語、講故事、模擬表演、各類小競賽等。這種游戲性、趣味性、競賽性的練習,既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望,培養學生做練習的興趣,又能取得滿意的練習效果,使學生在輕松、愉快的氛圍中完成練習,在生動具體的情境中理解和認識數學知識。
總之,通過進行有效的課堂練習,從學生的發展出發,依據科學的教學策略,讓學生在練習活動中都能充分展示自己的聰明才智,培養數學能力,增強學習數學的信心,使有限的練習活動時間發揮最大效能,提高教和學的實際效益。
參考文獻:
楊紅琴.小學數學課堂練習的有效性.新課程學習,2012.
(作者單位 甘肅省蘭州市西固區柳泉中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