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慧婷
現代社會所需要的人才不僅要有淵博的學識,更要有高尚的道德情操。 “智育不好是次品,體育不好是廢品,德育不好是危險品”。這是人們對教育是否成功的生動評價,同時反映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德育是我國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的根本任務之一,是我國全面發展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我在教學中不失時機地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
一、課前德育的滲透
在組織教學、新課導入環節上適時激發學生的思想情感,升華學生的道德情操,寓德育于潛移默化之中。在課前三分鐘,我會結合課文中的知識及實際情況給學生講些具體事例,用淺顯易懂的話告訴學生其中的道理。如在學習完《童年的發現》這課時,我告訴學生童年是美好的、快樂的,為了讓自己的童年留下美好的回憶,我們就該珍惜它,讓每一天都開心、快樂地學習和生活,不要留下任何遺憾。就像我們剛開學時學習的課文,今天就不可能再重新學習它了。現在你們的主要任務就是學習,因此在學習時我們就要專心愉快地學習,這樣才有助于學習成績的提高。課前三分鐘時,我有時也讓學生講小故事,并說出這個故事蘊涵的道理,讓學生受到思想教育,從而以飽滿的精神狀態投入到學習中去。這樣不但調動了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而且凈化了學生的心靈,滲透了德育教育。
二、課堂中的德育滲透
小學語文教材的德育滲透意圖深深地潛藏在每篇文章的字里行間。因此,在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細細品味,從而揣摩其中的思想感情,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思想和感情的熏陶,在讀中受到“潤物細無聲”的教育。針對學生的思想實際,選取有教育意義的文章進行閱讀,使學生獲益匪淺。教完《精彩極了和糟糕透了》,我們班的學生對愛有了正確的理解。他們已經漸漸明白老師對他們的批評也是對他們的一種愛,只是方式不同而已。接下來我讓學生圍繞著愛,寫篇作文。其中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彝族學生,他叫日約子,他在文中寫到:我的學習成績差,經常受到老師的點名和特別的“關心”,我在心里恨透了老師,認為老師不愛我,學了這課,我才明白,我誤解老師了,老師是愛我的,只是這是嚴厲似的愛。我在評語中寫到:謝謝你明白老師送給你的這份愛!正因為席老師關心你、愛你,所以我知道你的不足之處。希望在老師的關心下,你的努力下,不久的將來,能看到一名學習成績優異,思想健康又積極的學生。從此他變了,變得愛學習了,尤其在作文方面進步特明顯。
三、教學日常活動中的德育滲透
作為一名農村小學語文教師,除了用語言對學生進行教育,還要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孔子說過:“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教師在生活中的一言一行直接影響著學生。教師在課堂管理和與學生的日常接觸中,針對學生的表現進行隨機教育,以自己至誠至真至愛的人格力量引領學生走向道德光輝的頂點。
1.多一些理解溝通的談話
抽一點兒時間,以平等的姿態,多跟學生談談心,才能知道學生的心里正在想些什么,知道他們最擔心的是什么。不要盛氣凌人地訓斥學生,多表示一些理解,適當地給一些點撥,學生心頭的那點兒郁結往往就化解了。每周一我都提醒學生,無論在生活或學習中遇到任何困難都可以找我。如果你不敢當面給席老師說,你可以選擇打電話、發短信、寫信或寫紙條的方式告訴我。結果許多學生都選擇打電話和發短信的方式告訴我他們心中的疑惑和困難。
有一個彝族女生叫馬阿依,她是留守兒童,屬于學困生。有一天她把銀行卡帶到學校來,不小心丟失了。第2天下午,她才發短信告訴我。我首先在語言上安慰她不要著急,然后問她卡是否有密碼,她說有,于是我讓她帶上戶口本到銀行去掛失,這樣別人拿著卡也無用。第二天去上課時,問她事情辦得怎樣,她微笑著告訴我一切順利。之后我發現她學習用功,每次語文聽寫生字和詞語時,進步特大。
2.多一些一視同仁的關心
有心理困境的學生,大多非常敏感,自尊心極強,性格內向。如果教師在對學生的態度上厚此薄彼,對他們有些冷淡,他們就會感到強烈的不滿。所以教師必須真正了解每一個學生,對每一個學生都要做到一視同仁,尤其對單親家庭的學生,不妨格外表示自己的好感和熱情,這是調控學生心態的需要。
我班有一名彝族男生叫阿蘇小平,他的父親已故,母親在坐牢。有一天他打電話要請3天的假,我問他有何事,他吞吞吐吐地告訴我要去看媽媽。聽到這里,我以溫暖的口吻告訴他:你現在已經讀五年級了,長大了,是個懂事的男子漢,去看媽媽時,要多帶些媽媽喜歡的禮物,多說些安慰媽媽的話。同時讓他轉答我對他母親的問候。他興奮地說了聲:謝謝老師!當他再次進入教室后,我看見他臉上的微笑燦爛無比,與老師、同學間的交流增多了。在我選他為小組長后,語文學習的積極性就更高了。
3.多一些寬厚真誠的愛心
心靈脆弱、缺少愛的學生大多有點偏執,脾氣有點“怪”,教師千萬不能因此而嫌棄他們,也不能硬要他們立即把怪脾氣改掉。每個人的個性千差萬別也是正常的。教師如果能以一顆寬厚真誠的愛心去教育他們,必能讓他們走出暫時的心靈陰影,而步入人生燦爛的陽光地帶。
我班有一個學生,脾氣特怪。與老師擦肩而過,他可以不喊老師,當點名讓他回答問題時,即使能回答的,他總是坐著,一言不發。課間休息時,他往往自己玩。對于他的這些怪動作,我采取包容的態度。課間休息時我找他交流,告訴他,當有機會展示自己的才華時,要抓住機會,要大膽說出來,同學才知道你是最棒的,否則,同學們只能認為你不會做。在聽寫時,他的音節掌握得不牢,我就告訴他,在學習語文知識時,音節很重要,正如砌房子時,只有每一層磚砌好了,才能有拔地而起的高樓大廈。他的課外知識特豐富,每逢同學不知道的課外知識,我就請他回答,并給于熱情的鼓勵。通過我不懈的努力,現在他在課堂上變活躍了,課下主動與同學和老師交流,語文學習的積極性逐漸提高。
德育可以說是教育的靈魂,離開“育人”無以言教書,離開德育談教育無異于緣木求“魚”。只要我們有了滲透德育的教育意識,在語文教學中,有機地滲透德育,積極去探索就會有豐碩的收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