堯弘
摘 要:本文旨在探討民生新聞的發展創新與提升。近年來,民生新聞已成為電視媒體提升新聞節目影響力和收視率的一個重要途徑。該論文以北京電視臺的知名民生新聞欄目《特別關注》為例,從三個方面分析民生新聞的發展趨勢、民生新聞拓展空間、以及民生新聞的發展創新。同時,強調民生新聞一定要保持自己的節目特色,增加評論、利用網絡等多媒體整合傳播,多種形式尋求尋找民生新聞另類和諧的表達方式,來提升民生新聞的節目品質。
關鍵詞:民生新聞;《特別關注》;民生理念
中圖分類號:G21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8122(2013)06-0118-02
報道民生新聞是媒體的社會責任。近幾年,民生新聞的異軍突起成為各電視臺提升新聞節目影響力和收視率的一個重要途徑。北京電視臺的《特別關注》欄目是一檔“貼近百姓、貼近生活”的民生新聞節目,創辦十年來不斷探索不斷進步,從關注百姓身邊的生活小事,到解讀大政方針的民生內涵,一路走來,《特別關注》成為了北京電視臺的品牌欄目之一。然而,近兩年從節目收視率及影響力來看有下滑趨勢,不僅《特別關注》,一些其他民生新聞欄目也都遇到了發展瓶頸。反思《特別關注》如何創新突圍?民生新聞拓展空間在哪里?就顯得尤為重要。研究各電視臺“民生類”新聞節目,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堅持民生特色,強調以民為本。以平民視角關注百姓生活,反映普通百姓生存狀態、所思所想,體現媒體的服務性和社會責任。而堅持“民生特色、以民為本”宗旨的同時,報道內容及形式又不斷創新。“創新”讓新欄目異軍突起,“創新”讓老欄目永葆青春。《南京零距離》、《阿六頭說新聞》、《新聞坊》等民生新聞欄目的成功,都印證了只有“創新”才是民生新聞發展的良方。
一、內容升級換代,是民生新聞欄目的一大突破
以江蘇電視臺的《零距離》為例,它是《南京零距離》的升級版。2002年1月1日開播的《南京零距離》在全國電視新聞界率先提出“民生新聞”的節目理念,后又開創了全國電視新聞改革之先河,經歷了幾次跨越后,于2009年升級為《零距離》,在保留原有優勢的基礎上,該節目從內容到形式都有了有效提升,她將鏡頭對準普通百姓,減少了當初的“雞零狗碎”轉而關注大民生,對重大新聞事件進行現場直播,對民生政策進行深度解析。2010年《零距離》又在節目中強化新聞評論,多種觀點多元展示,并與網絡同步互動。《零距離》升級與她的開播一樣,已經成為在國內電視新聞界具有指標性意義的媒體事件。
目前,眾多的民生新聞節目不再滿足于對百姓生活的“原生態”展現,逐步從瑣碎的枝節中擺脫出來,加強了對新聞的整合梳理和評論力度,力求使民生新聞更具獨特性、接近性和實用性。
二、形式推陳出新,是民生新聞欄目的一大跨越
深圳電視臺“都市頻道”的《第一現場》是一檔民生新聞節目,該欄目以反映社會民生為己任,做好大民生,講好小故事,為百姓辦事,替政府分憂。一個多小時的節目由多個版塊組成,其中,“第一報道”、“第一評述”、“幫忙姐妹花”、“現場直擊(SNG)”等版塊成為欄目的亮點。值得一提的是,在這檔節目中增加話題、評論的分量,新聞中有當事人或目擊人的評說,演播室還有主持人與嘉賓的爭論,有矛盾有沖突,突出互動性與參與性,讓觀眾參與進來成為“主角”,也使新聞有了一定的拓展和延伸。淋漓尖銳的新聞評論與活潑生動的報道形式融為一體,內容鮮活形式獨特。
還有一檔民生新聞欄目,盡管開播時間不長,但她全新的節目樣態一出現就引起廣泛關注。上海廣播電視臺紀實頻道推出的《風言鋒語》。是一檔完全意義的“脫口秀”節目,以三人聊天的形式,在主持人引導下,來自兩岸三地的專家、學者、文化名人針對當下社會熱點或重大話題進行探討,有話就說,實話實說,直話直說,不僅如此,眾嘉賓還對最風行的話題各抒己見,發表最具個性色彩的鋒利言論,在談笑風生中顯露詼諧與智慧,在觀點交鋒中透射犀利思想。更重要的是多元觀點的碰撞隨時讓觀眾看懂社會事件,從獨特的角度剖析事件核心,為觀眾提供權威嚴謹的分析和鏗鏘有力的觀點,25分鐘的節目,矛盾沖突不斷,高潮迭起。
由此可見,節目形式的豐富多彩,節目樣態的與眾不同,能使觀眾耳目一新,可以避免民生新聞“面孔”的千篇一律,強化了與其他民生新聞欄目的區分度。
三、突出本土特色,使民生新聞欄目脫胎換骨
說到民生新聞的本土特色,不得不提及杭州電視臺的《阿六頭說新聞》,她是全國第一個方言民生新聞欄目,開播以來,依靠本土化元素,以方言化的播報、民生化的選題、角色化的主持、娛樂化的包裝,保持了杭州民生新聞第一收視率、第一影響力的品牌。她以一位市民代表“阿六頭”作為節目的觀察視角,塑造的“阿六頭”是一個能說會道、消息靈通、敢為人先、熱心公益的市民形象。內容選取注重從“民生、民情、民風、民俗、民意”著手去解讀政府關于民生的重大舉措;體現底層百姓民情民意;反映社會積極向上的民風民俗。而且,她的新聞播報方式很多是采用了文藝性的手法,主持人可以在演播室唱一段、演一段,主持風格幽默風趣。《阿六頭說新聞》的轟動,一度被學界和業界稱之為“阿六頭現象”。“言百姓事,說百姓話”,這一民生新聞的表達方式,既實實在在又可親可信。因此,推陳出新、標新立異是各地方臺民生新聞節目所追求的。然而,盡管各臺民生新聞欄目紛紛變臉改版,但追求創新的同時,又不可避免地面臨競爭激烈、欄目同質化明顯等問題。民生新聞如何改變現狀,如何發展創新?在借鑒上述民生新聞欄目一些成功做法的同時,還應從以下幾方面著手改進和加強。
(一)保持特色,堅持民生定位不動搖
北京電視臺《特別關注》欄目創辦之初,就是一檔立足本土的民生新聞節目。以平民視角關注百姓生活的欄目特色,使這檔新聞的影響力迅速提升。說百姓話言百姓事,為百姓排憂解難,因此受到觀眾喜愛,獲得社會廣泛認同。但近兩、三年以來,由于種種原因,《特別關注》出現定位搖擺、特色缺失等問題,為此,欄目也多次調整,2012年再次確立了節目的民生定位,民生特色。同時,挖掘利用節目的熱線功能,凝聚社會力量拓展新聞來源,真正想老百姓所想,以“民生、民情、民意”為關注點,而且,加強了新聞追蹤,不僅反映問題還要報道問題的解決,力圖做到件件有結果,事事有回音,這樣,觀眾看到了有時效性、貼近性、現場感強的本土新聞,《特別關注》收視率也有所上升。因此,只有堅持自己的民生特色和民生定位才能形成差異化競爭,形成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觀眾才認可。
(二)增加評論,促進社會輿論的聚合
在各地方臺民生新聞節目中,具有影響力的欄目都增加了新聞評論,而且,正逐漸成為民生新聞節目創新的一項重要內容。《零距離》多種觀點多元展示;《阿六頭說新聞》不僅有老百姓、當事人現場開言評說事件,還有阿六頭亮明觀點直抒己見。《風言鋒語》更是立場鮮明有話就說,實話實說。媒體只有表明態度、立場,才具有說服力、親和力、影響力,才能使新聞播出后余音繞梁、反響不斷。而這正是《特別關注》所缺乏的,經過改進節目增加了“講述、評說”的分量,主持人不僅僅是在“播新聞”,而是“說新聞”,一句句親和、貼心、有見地的點評,使新聞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延展,增強了說服力和影響力,特別是有了明確的態度也就贏得了觀眾,常常是節目剛剛播完,觀眾的熱線就打了進來,為主持人觀點的犀利、恰如其分的點評給予贊譽。所以,在評論上下功夫,努力成為電視節目中最有態度的聲音,應是今后《特別關注》如何“關注”的最好方法之一,也是老民生新聞欄目著力要打造的地方。
(三)多種形式,尋找民生新聞另類和諧的表達方式
《特別關注》發展至今,始終遵循電視新聞固有的表達方式制作新聞,盡管保持了較好的品味,但略顯嚴肅有余詼諧不足。特別是民生新聞發展到現在已經十年有余,表現手法上如何出新,各民生新聞欄目早已絞盡腦汁大膽嘗試,而集視頻、電影大片、音樂于一體的表現手法越來越被同行認同。這種將網絡視頻、電影大片配解說詞運用到新聞編輯中,再配以合適的音樂烘托氣氛。北京電視臺的《七日七頻道》就做到了形式上的突破。例如,在反映“930京東公車——擠”的這條新聞中就運用了上述的表現手法,效果奇佳。目前,《特別關注》在新聞的表達上也在大膽嘗試,將網絡視頻、動漫、圖表運用其中,增強新聞的視覺效果,看后過目不忘。其實,什么事情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新聞的表達方式也如此,只要不影響新聞事實,不違背新聞規律,一切有效的形式都可以嘗試。
(四)利用網絡資源,多媒體整合傳播
一個信息爆炸的時代,一個互聯網時代,一個人人都是記者的年代,這說明新聞再快也快不過網絡、微博,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無疑給傳統媒體帶來了很大的沖擊,那么,電視媒體如何將網絡、微博為我所用,就是電視從業者需要思考的問題。應該看到“微博”是宣傳自身媒體、提升自己品牌的平臺,是發現新聞線索的通道,也因此成為眾多地方臺民生新聞欄目著力要打造的。而且,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看重微博重視微博,因此,電視媒體建微博可以在新聞傳播中不斷增強開放性、參與性和互動性,在滿足受眾需求的同時,將受眾粘合成自己的觀眾,擴大欄目品牌的影響力。
電視如何借力新媒體,開發利用好這股新興力量還有待于進一步實踐,《特別關注》正在借助網絡、手機等新媒體積極拓展發展空間,整合各種資源為我所用。2012年底專門設置的一個熱線平臺,就是將觀眾拍攝的手機、相機圖片和視頻畫面進行挑選,在進行核實后,由專人采集、編輯然后播出,一條新聞從發生到播出很快完成。此時的觀眾不僅僅只是觀眾,而是作為新聞目擊者及報道者參與新聞的制作,為報道、播發新聞“提速”。為給新聞提速,《特別關注》還運用了3G技術傳輸新聞,將新聞在第一時間內報道出去。
總之,民生新聞只有不斷改革創新,才能不斷拓展提升。當然,民生新聞無論如何改革,如何創新,運用何種形式借助何種新媒體報道新聞,而堅持“以民為本”的宗旨不能變,“民生為本,心靈零距離;草根情懷,新聞無極限”這是“民生新聞”內核之所在。
參考文獻:
[1] 鄭保衛,樊亞平.我國公共新聞研究的回顧與前瞻[J].新聞記者,2008(8).
[2] 李洋,唐遠清.公共新聞崛起的背景與前景[J].當代傳播,2004(6).
[3] 劉志杰.警惕民生新聞的“唯民眾化”[J].青年記者,2005(6).
[4] 周炯.意識形態梳理與主流媒體構建——新意識形態下的中國電視民生新聞[EB/OL].世紀中國網站,2004-10-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