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入2013年,中國經濟延續疲態,消費和出口的增長勢頭均有所減弱,去年年底至今的信貸急速擴張也沒有如預期般拉動投資增長。在實體經濟隱憂連連的同時,人民幣匯率卻逆勢不斷走高。期間,全球各國量化寬松政策大行其道,最為典型的,在“安倍經濟學”的推動下,寬松貨幣政策導致日元對包括人民幣在內的貨幣不斷貶值,這令中國經濟雪上加霜。經濟疲軟的同時,房地產價格升勢不減,資本市場持續低迷。
積極的方面是,在經濟下行階段,通常充當重要角色的財政與貨幣刺激政策并沒有出臺,政府似乎對經濟增速放緩的容忍度有所提高。另一方面,開放資本賬戶的呼聲越來越高,本刊學術顧問李稻葵就認為,資本賬戶的有序開放可以有效地化解人民幣升值的壓力,也可以在很大程度上緩解房地產價格不斷上漲的壓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解決中國貨幣存量持續上漲的難題。此外,我們也關注到,中國正在啟動新一輪加入“服務貿易協定”(TISA)等高標準國際自貿組織的談判,這意味著銀行、證券、保險、電信、郵政等高端服務業的全面開放,更重要的是,人民幣資本項目可兌換或將提前到來。各種經濟問題的解決都直指一個方向—市場的還給市場。
回到資本市場,伴隨上市公司2012年年報披露完畢,央企、國企再一次被推到風口浪尖。據統計,2012年上市公司虧損榜的前十名被央企和國企包攬,10家公司合計虧損近500億元。其中,中國遠洋因在2011和2012年蟬聯虧損榜冠軍,成為A股史上規模最大的ST股而備受矚目,媒體也不乏各種角度的解讀。《新財富》嘗試從中遠集團的戰略布局以及中國遠洋在集團中所扮演的角色入手進行分析,也許中國遠洋上市本身就是一個美麗的錯誤。
中國遠洋的潰敗是中國經濟粗放發展模式的縮影,這不禁讓人聯想起近期的一部熱映電影《中國合伙人》,從中我們看到了同樣時代背景下,民企艱難創業直至美國上市的全過程,引發王石、馮侖、潘石屹等白手起家的民營企業家的共鳴。國企和民企之爭或許是個能持續觸動人們神經的話題,但對于資本市場而言,不論國企還是民企,市場的歸市場是不二法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