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保?阮予明?蘇翠云
摘要:根據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需求情況和崗位職業能力要求分析了存在的問題,對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進行了解構和重構,制訂了一套適合海西人才需求的有電力行業特色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課程體系。
關鍵詞:電氣自動化技術;課程體系;專業改革;中央財政支持
作者簡介:徐志保(1982-),男,福建莆田人,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講師;阮予明(1966-),女,福建泉州人,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機電工程系,副教授。(福建 泉州 362000)
基金項目:本文系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教研教改項目(項目編號:2012JY003)的研究成果。
中圖分類號:G64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7-0079(2013)05-0045-02
近幾年,隨著海峽西岸經濟區的發展,行業結構調整和優化不斷深入,新工藝、新設備、新技術不斷應用,[1]信息技術和傳統電氣自動化技術的相互融合使電氣自動化技術發生了一場大的技術革命,[2]各行業的生產自動化程度不斷提高,企業電氣自動化設備安裝調試、維護、售后服務和運行管理等崗位需要大批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的技能型人才。經過幾年的專業改革與實踐,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以下簡稱“我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于2010年被評為“省級精品專業”,2011年又獲得“中央財政支持高等職業學校提升專業服務產業發展能力”項目支持,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專業改革和實踐取得了更大的發展,積累了一定的經驗。
一、人才需求情況與崗位職業能力要求
我院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始建于2003年,是設立較早的專業之一。十多年來,該專業培養了1000余名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畢業生主要分布在福建省電力、煙草及其他工業控制行業及機械裝備制造企業,深受用人單位的好評,在行業和社會中有著廣泛的影響。隨著工業化與信息化的融合,各行業的自動化都離不開大量高技能型的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人才。
從歷屆學生的就業情況以及近幾年的調研和反饋來看,電氣自動化專業學生主要從事電氣自動化設備的安裝、調試及維護工作。這些崗位對學生的職業能力提出了要求:需要掌握強電的設計(如工廠供電設計等),也要掌握弱電控制系統的設計(如單片機和PLC等);既要學習硬件設計(如單片機、PLC的硬件設計),也要學會軟件的編寫和調試(如單片機和PLC的軟件編程);既要學習傳統的控制,也要學習新型的智能化控制;既要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又要有過硬的實踐動手能力,同時能夠適應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
具體來講,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學生畢業時需要具備以下崗位職業能力:電氣識圖與繪圖能力;工廠常用低壓電氣控制設備應用能力;PLC控制系統、智能儀器的軟硬件設計、安裝、調試和維護能力;電機及拖動、調速傳動技術應用能力;工廠供電系統分析、設計能力;自動化控制的基礎知識、工業自動化系統安裝、調試能力。
二、原有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
自我院2003年設置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以來,到2010年進行改革之前,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經過幾年建設逐步形成了課程體系(其中理論課程體系如表1所示),主要存在如下問題:
(1)課程多,學生壓力大。課程門數太多,造成每個學期每周學時數太多,學生學習壓力大,因此有必要進行課程的壓縮和整合。
(2)有些前后續課程關聯大,可以適當整合。比如“電機及拖動”和“工廠電氣控制設備”、“可編程控制原理”和“組態軟件應用”,它們之間的關聯比較大,可以整合成一門課程。這樣學生的學習連續性較好,課程的章節體系也比較明確。
(3)有些課程與就業關聯不大。比如“自動控制原理”中與就業有關的主要是一些自動控制原理的基本概念,至于詳細的頻域、復頻域分析方法等高職畢業生少有應用。
(4)課程體系缺乏綜合性課程,跟不上專業的新發展。課程體系中的課程缺乏自動化綜合應用的課程,沒有根據專業發展的前沿適時適當調整專業課程體系。
(5)專業的核心課程實踐條件有限,缺乏綜合性實踐環節。單片機原理課程沒有實驗室或實訓室,停留在計算機仿真層次,PLC實訓條件簡陋,滿足不了實訓要求。沒有一個綜合的實訓室進行專業技能的綜合應用和訓練鍛煉。
(6)“2.5+0.5”模式限制了學生的提前就業。理論課程分散在五個學期,只有最后一個學期為畢業實習環節。學生的就業受到限制,很多企業都是第五學期期中開始來校招聘。
(7)維修電工證取證安排在第五學期,課程任務和就業壓力大。
三、專業課程體系解構與重構
根據原有課程體系存在的問題,2010年開始對課程體系進行了解構,充分考慮到各個課程知識的相互關聯以及前后連續性,主要進行了如下整合:
(1)考慮到課程門數多,將“硬筆書法”、“職業口才訓練”、“實用寫作”調整到校任意選修課程。同時,由于當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突出,學校每個專業均增開“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作為必修的公共基礎課程。
(2)考慮到“單片機原理”只是簡單介紹單片機的軟硬件設計,為了更好地適合本專業特點,將單片機原理和傳感器原理相結合可以用來設計各種的智能儀器,因而最初改稱“智能儀器基礎”。同時考慮“自動控制原理”在實際就業中只有一些基本概念比較有實際應用價值,所以將一些控制理論的基本知識整合到“智能儀器”課程中,整合成“智能儀器和控制基礎”,既介紹智能儀器的設計又簡要介紹了基本的控制理論知識。
(3)前后續關聯大的課程整合成一門課,減少了課程總數?!半姍C與拖動”和“工廠電氣控制設備”兩門課整合成“電機與電氣控制技術”,“PLC技術及應用”和“組態軟件”兩門課整合成“PLC技術與組態軟件”。
(4)根據行業和地區辦學情況,增加反映新行業的綜合性課程。增加“工業自動化技術”和“光伏發電技術基礎”,兩門課程基本上覆蓋了所有的專業技術課程,是各門專業基礎和技術課程的綜合應用。其中光伏發電技術反映了地區的行業發展動向,也反映了行業辦學的特色。
(5)在中央財政支持下,建設或者正籌建“智能儀器一體化實訓室”、“PLC一體化實訓室”、“工業自動化綜合實訓室”以及“光伏發電綜合實訓室”,并對原有的傳感器、變流技術、交直流調速課程實驗設備進行擴建。根據建設的實驗實訓室增設了兩個綜合性實訓環節“工業自動化綜合實訓室”和“光伏發電綜合實訓”。
(6)采用“2+0.5+0.5”模式。即:理論課程全部安排在前兩個學年,第四學期個別課程的課設或實訓放在第五學期期初進行,第五學期安排PLC課設、實訓、工廠供電課設、兩個專業綜合實訓、畢業設計等環節,第六學期為畢業實習。
(7)維修電工提前。原有的課程體系中,作為“雙證”中職業資格證書的維修電工證安排在第四學期進行培訓,在第五學期期初進行鑒定工作。
整合后的理論課程體系如表2所示。
四、結束語
我院電氣自動化專業課程進行解構重構后近三年的專業教學改革與實踐中,本專業教師采用了新的教學體系,不斷深入企業進行調研實踐,同時積極參與指導或培養學生參加機器人技能競賽和電子設計大賽,取得了優異的成績(見表3),學生的就業率和專業對口程度明顯提高,企業對學生的評價不斷提高。
在將來的專業改革與實踐中,需要根據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對人才的需求等不斷改革課程體系,培養服務海西、具有電力行業特色的技能型專業人才。
參考文獻:
[1]周奎.電氣自動化技術示范專業改革實踐[J].職業技術教育,
2010,2(31):8-10.
[2]葛蕓萍,楊箏.高職電氣自動化技術專業教學體系改革探索[J].教育與職業,2011,(15):123-124.
(責任編輯:王祝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