閔德美
摘 要 在中國農村中存在大量的留守兒童。因為家庭生活和教育的缺陷,他們的心理成長面臨著問題。留守兒童心理健康教育是一個長期的系統工程,要在各級政府的指導推動下,家庭的重視下,學校的參與下,構建農村留守兒童心理關愛體系。
關鍵詞 農村 留守兒童 心理健康
一、農村留守兒童的含義與現狀
農村留守兒童,是指父母雙方或一方外出到城市打工,而自己留在農村生活的孩子們。他們少部分與自己的父母親中的一人一起生活,多數與爺爺奶奶,甚至父母親的其他親戚一起生活。農村留守兒童群體是我國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向城市轉移過程中所帶來的必然性結果,是中國長期的城鄉二元體系松動的一群“制度性孤兒”。
據有關部門統計,全國留守兒童約有2300萬,農村留守兒童占其中絕大多數,留守兒童心理問題的檢出率高達57.14%。在“留守兒童”中,只有20%考入普通高中,10%的就讀職業技術高中和中專,多達70%的孩子則在中考后便走上打工之路。根據調查發現我市農村留守兒童七成以上是15歲以下的孩子。在調查中,大多數留守兒童表現得不自信,60.2%的孩子覺得自己很一般,56.8%留守兒童在與人交往時表現為“不愛交往”和“從不交往”。 很多農村留守兒童的心理處于亞健康狀態,極易產生認識、價值上的偏離和個性、心理發展的異常,一些人甚至會因此而走上犯罪道路,成為社會的一大問題。
二、目前我國農村留守兒童存在的心理問題原因分析
1、與父母親子關系的欠缺
由于與父母分離,留守兒童長期缺乏親情的安慰和關懷。大多存在著焦慮和緊張等情緒,缺乏安全感,人際交往能力差。由于父母探親頻率低,聯系次數少,留守兒童在口語交際、人際交往、協作求助、提高成績等諸多方面存在障礙,并且此比例有明顯上升的趨勢。
2、監護人監護不力
我國農村留守兒童絕大多數由孩子的祖父、祖母或外公、外婆監護教育,這些人絕大多數是文盲,這種狀況被我們稱為“隔代教育”,而這些祖輩作為特殊的監護人群體,年齡普遍高,體力差,文盲比例高,教育方法因循守舊,不但在學習上無法給留守兒童切實有效的幫助和輔導,而且在思想觀念上與留守兒童也存在明顯差異,造成了溝通障礙。這些祖輩們還是農村建設的“新”主力軍,忙于田間勞作,根本上沒有時間與精力去關心孩子的學習教育。
3、現代傳媒的誘惑
留守兒童是處于學齡期的孩子。現代傳媒具有極強的滲透性,以致庸俗和低級趣味的作品很容易影響到不設防的孩子們,此時家庭監督力度不強或失控為他們的不良傾向提供了滋生的土壤。
4、學校教育不適應
家庭教育的缺失和家庭生活的不完整使留守兒童在心理發展上存在很多的困惑,需要學校給予更多的幫助與疏導來彌補親子關系缺失的消極影響。但是,學校老師普遍感到不適應。一是心存顧忌,害怕惹麻煩,對留守兒童出現的問題,不太敢管,聽之任之。二是缺乏信心,認為沒有家庭教育的幫助和監督,僅靠教師的努力,很難解決留守兒童的問題,心中有意無意把留守兒童與“差生”聯系在一起。三是師資和能力的缺失。有的老師也想幫助留守兒童,但由于沒有受過相應的培訓和訓練,心有余而力不足。
三、加強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途徑
1、政府應鼓勵加強農業生產、加強城鎮化
“留守兒童”的數量之所以不斷的增多,主要的原因是因為父母外出打工,沒有條件把孩子帶在身邊。解決“留守兒童”問題的關鍵是解決父母外出打工這一現實問題。政府應鼓勵發展農業生產,使農村的勞動力能夠得到充分的發揮,大力發展鄉村企業,減少農村勞動力外流的現象。
2、完善家庭教育,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
眾所周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教師,也是長任教師,良好的親子關系能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發展,相反,則阻礙其發展。為了“留守兒童”能夠像其他兒童一樣健康快樂的成長,完善家庭教育環境,加強父母與子女的溝通,搭建他們能夠見面的橋梁,建立良好的親子關系,培養良好的情感是重中之重。
3、尋找合適的監護人,并提高監護人的素質
作為“留守兒童”的監護人,需要具備一定的素質:能夠及時的發現孩子的不良行為,給予及時的教育與引導,使其朝著正確的方向發展;要對“留守兒童”進行細心的觀察與溝通,打開他們的心扉,培養他們良好的心理;祖父輩的監護人沒有足夠的能力對其學習給予幫助,可以為孩子請家教,使其獲得個別化的教育,提高學習成績。
4、加強學校教育,提高教師素質
作為學校應該加強對教師的素質培訓,使教師具備良好的心理素質,能夠做到公平、公證,使“留守兒童”擁有與其他兒童同等對待的教育。教師本身應該注重身教而多于言教,給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榜樣,成為孩子心目中心理健康的表率,引導孩子身心健康發展。學校應加強制度管理,避免社會上的不良分子進入學校,以免造成不良影響,遏止了校內的不良成員進行破壞,避免“留守兒童”結識不良分子,一旦發現,學校、老師應給予及時的引導,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使其人格發展能夠“棄惡揚善”。
5、提高“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
“留守兒童”自我調控能力的程度對其心理健康發展起著重要的作用。有必要對“留守兒童”進行適當的情緒調節,從不同的角度幫助“留守兒童”抑制或削弱其不良的情緒問題,維持和增加良好的情緒,使其正確面對現實,學會調整自己的心態,提高自我控制能力、自我認知能力以及提高對社會的適應性,能夠幫助他們重建自信心,克服自卑、疑慮等不良心理;培養良好的自尊心,使其身心能夠健康發展。加強“留守兒童”的自控能力,提高意志力。鼓勵“留守兒童”正確面對眼前的挫折,敢于面對,敢于挑戰,提高自己的獨立性,堅定性和自制力。
綜上所述,我們應該充分重視留守兒童的心理健康教育,并開展一些有利于培養他們心理素質的活動,做到政府、學校、家庭齊抓共管,使孩子從小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增強孩子心理承受力和社會的適應力,促進孩子健康快樂地成長。
參考文獻:
[1]湖北省人民政府網站.推行普查登記制 建立全省“留守兒童”檔案.
[2]吳思娜.21世紀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M].科學出版社.
(作者單位:襄陽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