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帆
媽祖信仰起源于宋代,宋代以降在東南沿海地區受到廣泛崇拜,歷經數百年流傳,其影響不斷擴大,并逐漸受到了歷代朝廷的重視,被尊為上庇國家社稷、下護黎民百姓的神祗。其封號自宋代“夫人”始,至清康熙時被晉封為“天后”,到清中后期確立了天后作為“海上女神”至高無上的地位。其影響范圍也逐漸從我國東南沿海地區向南向北傳播,南路傳至廣州、香港、臺灣一帶,北路至寧波、煙臺、天津、營口等沿海地區,逐漸與當地信仰習俗融合,形成了獨具地方特色的北方媽祖信仰文化圈。
煙臺地區的媽祖信仰概況及其特點
媽祖信仰北上,在山東地區留下了豐富的文化印記。據史料記載,明清時期山東媽祖廟,主要分布在東部沿海及西部運河流經地,具有依托運河和海洋的特點。媽祖廟多在明清尤其是清代修建。下文以煙臺地區的媽祖信仰為例,從而分析煙臺地區媽祖信仰與地方社會之間的關聯。
煙臺地區的媽祖信仰與煙臺城市的歷史息息相關,煙臺福建會館、長島媽祖廟、蓬萊媽祖廟以及現在只剩下戲臺的煙臺大廟,都見證了煙臺地區媽祖信仰的興盛。
1.長島顯應宮媽祖信仰
長島顯應宮即媽祖廟,始建于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明崇禎元年(1628年)詔立官廟,由山東左都督楊國棟奉旨大規模擴建,崇禎皇帝御賜“神功濟運”金匾。由于島上建了這么一座大廟,故得名廟島群島。顯應宮歷經修葺,成為中國北方建筑最早、規模最大的媽祖廟,每年春天都有大量信眾從各地擁來參加該宮舉行的春祀儀式。
島上居民多以捕魚為生,因此保佑航海平安之海上女神就成為了島上居民篤信之神,逐漸在長島地區形成了媽祖信仰圈。
2.煙臺福建會館媽祖信仰
煙臺被辟為通商口岸后,南北船幫、商賈集結于此,成為北方最為重要的商貿碼頭之一。福建商人為了擴大同北方的貿易往來,于光緒十年(1884年)開始動工修建福建會館,前后耗時22年,于光緒三十二年(1906年)竣工。會館修建所需銀兩均由福建船商籌措,建筑所需木、石構件均于泉州采制并雕刻,再由海上運輸至煙臺組裝而成,是一座原汁原味的閩南風格的古建筑群。會館建成后,成為了福建同鄉于異鄉祭祀媽祖的場所。會館內供奉的媽祖神位,為湄洲媽祖廟分靈而來。1996年,煙臺福建會館(天后行宮)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這座集雕刻藝術、繪畫藝術、建筑藝術于一身的天后行宮,成為每個煙臺人心中的驕傲。
煙臺福建會館的修建,見證了煙臺開埠后南北貿易往來興盛的歷史。開埠后的煙臺聚集了大量來自廣東和福建的商人,來自福建的媽祖在煙臺落座,既是對福建商人的心靈慰藉,也護佑著這里的船只與百姓。
福建會館作為媽祖行宮,將媽祖文化傳播給了這里的民眾,每年來自海峽兩岸的媽祖信眾在這里祭祀這位海上女神。2012年9月22日,來自臺灣朝天宮的媽祖神像在煙臺福建會館落座,以往福建會館是只有媽祖神位的天后行宮,來自臺灣的媽祖神像落座煙臺福建會館,為海峽兩岸媽祖信仰與文化交流提供了新的契機,必會促進煙臺地區媽祖信仰的發展。
3.煙臺大廟媽祖信仰
在近代煙臺地區,還有一座已經被拆毀但還存在于民眾記憶中的媽祖廟,即老煙臺的大廟。大廟不是單一祭祀媽祖的廟宇,而是“龍王廟”“海神廟”和“天后宮”三廟合一的“多神廟”,故稱為“大廟”。煙臺大廟原坐落在北大西街西段路北(現煙臺市群眾藝術館舊館址)。明初,這里的數十家漁民為祈求出海捕魚平安,集資在海邊修建了兩間草屋供奉海神娘娘。清雍正年間又進行了小規模重修擴建。這時的芝罘灣已成為中國北方海上運輸和捕撈的重要港口。當時,廣州、福建、寧波等外地商船往來頻繁,貿易興隆,前來供奉海神娘娘的人隨之增加。清中期,煙臺商家、船幫、漁戶共同捐款,按廟宇規制建起一座二進式的大廟。到了道光年問,以大廟為中心,形成了商業中心,商戶有一千余家。大廟還是“煙臺街”的文化中心,每逢春節、元宵節、中元節及海神圣誕、仙逝之日,這里都要舉行廟會,熱鬧非凡,是老煙臺人歷史記憶中民俗活動最具有市井風格的媽祖廟。
北方媽祖信仰圈的形成及其與城市發展的關聯
煙臺地區的媽祖信仰,筆者將其分為三類。其一是以長島媽祖廟為代表的類型,經過官方詔立,具有悠久的歷史,并因其島民多為漁民,信奉媽祖的習俗通過代代相傳,在其地域范圍內根深蒂固,對于媽祖的信仰通過民間自發力量,自下而上地得到了官方的認可和進一步的推廣,形成了媽祖信仰圈,并通過各種自發活動不斷擴大信仰圈范圍。其二,以煙臺福建會館為例,福建會館為福建商人集資興建,成為福建商人在異鄉祭祀媽祖的場所,在媽祖信仰中,其最初具有的是祭祀圈的特質,有針對性地為以地域結合成的人群組織服務,具有地緣性質,其雖身處北方,卻在內容和形式上傳承著南方媽祖的信仰體系。1996年被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后,在這座具有閩南風格的媽祖行宮中,通過舉辦媽祖誕辰祭日暨媽祖文化節的方式,運用官方的力量推動著媽祖信仰的傳播與發展。其三,以老煙臺的大廟為例,是一種由民間祭祀形成的廟宇,大廟所代表的媽祖信仰是草根階層民眾自發形成的信仰類型,后來,在大廟周圍出現了各種集市和商行,并逐漸演變為商業街。煙臺城市的形成期,最繁華熱鬧的地段就數大廟這里,民間白發組織的信仰國的形成對煙臺城市發展和布局都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官方、商賈、民眾在煙臺地區媽祖信仰中的作用與地位
在媽祖信仰北上煙臺的過程中,來自商賈、官方以及民眾的推動力量起到了重要作用。官方力量的提倡和推動、商賈的財力支持以及民眾自發的信仰組織的形式,形成了一種三者合一的力量,推動了近代煙臺地區媽祖信仰的發展。正是這三種力量的融合,造就了北方媽祖信仰的獨特性質。
1.官方力量作用下的媽祖信仰
宋、元、明、清歷代朝廷對于媽祖信仰都采取了鼓勵其傳播并予以利用的政策。各個歷史時期,官方統治者出于不同的目的宣揚和推崇媽祖信仰。元統治者是為了解決北方的糧食問題,主要在進行南糧北調的大規模海運、漕運方面推崇媽祖信仰;明統治者主要在出使外國和對外貿易方面推崇媽祖信仰。因而,元代媽祖信仰傳播的特點是因漕運而向北方傳播,明代主要在南京及長江下游和閩、浙、粵等貿易港口一帶興盛起來,清代宣揚最多的是在海上軍事活動中得到媽祖助力。航海時要祈求媽祖保佑平安,因此什么地方的海上船只來往多,那里的媽祖信仰就最為興盛。清代不論是官方或是民間,閩臺之間的關系都非常密切,臺灣海峽兩岸之間的海上交通也變得頻繁起來。清政府曾經一度大力推廣媽祖信仰。清朝滅亡后,直到上世紀70年代,在中國大陸,媽祖信仰在有些地方雖然也受到官方的一些支持,但基本上是靠民間人士募捐或攤派費用,以舉行大的祭典或修葺廟宇。改革開放后,民俗活動逐漸復興,各地出現了文化搭臺、經濟唱戲的局面,在官方力量的推動中,如何定位媽祖信仰,如何在民眾自發自覺的信仰圈內發展媽祖信仰是仍需我們探討的問題。
2.商賈對煙臺地區媽祖信仰傳播的作用
福建商人尤其是沿海商人,出海經商航行在南海、臺灣海峽、東海、黃海等海域,對于變幻莫測的海洋現象根本無法以科學的方法得到合理的解釋,對于神秘的自然力量只能借助神靈的力量來克制,媽祖就成為他們所依賴的海中女神。福建商人所到之處或修建媽祖廟宇,或向媽祖廟許愿奉獻財物。至北宋末年,媽祖信仰已在山東半島民間傳播開來。
3.民眾在媽祖信仰興盛中的作用
任何信仰的根基都在信眾,媽祖是起源于福建的海上女神,其傳播至煙臺地區以來,受到了煙臺民眾的廣泛支持。在近代以前,煙臺沿海漁村對于保護航行平安的媽祖篤信有加,自發地形成了信仰媽祖的信仰圈,并把供奉媽祖的大廟變為其經濟活動的中心,通過祭祀、集會等活動形式,圍繞大廟所在之地,完全由民眾活動形成了煙臺地區最早最繁華的街市,帶來了商業與漁業的繁盛,從而為媽祖信仰在此地的發展創造了良好條件。
民眾的自發性和自覺性,大多是從功利主義出發,選取對其有利的信仰體系,通過地緣或者業緣結成一定的人群組織,從而在根本上推動和促進了媽祖信仰在近代煙臺地區的發展。然而,隨著社會生產的變化,煙臺由漁村變為城市后,民眾多不再從事漁業活動,媽祖信仰失去了許多通過業緣而結合的人群組織,如今煙臺地區的媽祖信仰如何在民眾心中代代傳承,形成自發自覺的信仰組織,除了地域性的聯系和心理的認同,我們還需要挖掘和思考更多的內在聯系,從而為媽祖信仰興盛不衰尋找來自基層的推動力。
作者單位:煙臺市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