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瑞娟
摘 要:語文教學其實就是語言的學習,具有很強的實踐性。讓讀成為課堂教學的主旨,可以全面發展學生的語文素養。因為讀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讀能成為學生感悟文本的實踐手段,讀能成為激發學生情感的催化劑,讀能成為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讀能成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讀能成為學生個性培養的搖籃……
關鍵詞:閱讀教學;感悟文本;個性培養
葉圣陶說:“閱讀教學總得讀。”朗讀是閱讀的重要組成部分,《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小學各個年級的閱讀教學都要重視朗讀。要讓學生充分地讀,在讀中整體感知,在讀中有所感悟,在讀中培養語感,在讀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注重朗讀能夠吸引學生主動融入閱讀的情境,讓學生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意韻的深厚綿長。一篇好的文章能夠與學生心靈相通,讓學生能夠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因此,我認為朗讀應成為閱讀課的主旋律,體現語文的本質特點。
一、讓讀成為學生感悟文本的實踐手段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如,在教學《搭石》一課時,在引導學生感受課文許多地方描寫的“美”時,我先讓學生找出課文中描寫“美”的句子,學生找到的只是人們走搭石時協調有序的美感,我讓學生配著音樂美美地讀了這些看得見的“美”,這是第一層次的讀;接著我問:“這里的人們在走搭石時有哪些表現?他們是怎么做的?”待學生找出有關語句后,再采用指名讀、女生讀、男生讀、師引讀、齊讀等多種形式的讀,這是第二層次的讀。學生在讀中悟出鄉親們默默無聞、無私奉獻、相親相愛、友好互助的美好心靈。讀,體現了老師不以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沒有繁瑣分析和抽象說教,而是把閱讀的主動權交給學生,保證學生有足夠的時間進行讀書和思考。讀,就這樣成為學生感悟文本的實踐手段。
二、讓讀成為激發學生情感的催化劑
選入小學語文教材的課文絕大部分是文質兼美的文章,課文中既有鮮明生動的形象,又滲透著深刻的哲理,凝聚著強烈的情感。教學中,若能使學生領悟文章中蘊涵著的豐富情感,那必定會使學生受到感染,引起其心靈上的共振,情感上的共鳴。入情入境地讀將會最大限度地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使之與學生的情感交融在一起。
三、讓讀成為學生展開想象的翅膀
薩特說:“閱讀是一種被引導的創造。”學生在閱讀中,并不是消極地接受、獲取意義,而是積極主動地發現、建構意義,甚至創造意義。讓學生讀書,就是給學生的想象插上翅膀,使其能積極地去發現、建構意義、創造意義。因為文章本身蘊涵豐富,有許許多多的空白,需要讀者的想象去填充。
如,課文《鳥的天堂》中,“鳥的天堂”的環境異常恬靜幽美,可讓學生根據文中的描寫,想象一幅有“太陽、山坡、紅霞、石子路、小船、竹竿、河面”的畫面并畫出來。朗讀的時候,學生不由自主地調控音量,讓誦讀聲舒緩,生怕破壞了文中這一幅幽美的畫卷。讀,是那樣自然地將學生的想象引向生活,使他們在美好的想象中喚起了心靈中對美好生態環境的向往,一種人間美好的人文情懷便這樣悄悄地乘著想象的翅膀走進了學生的心靈,這一目標不正是我們語文教育所執意追求的嗎?
四、讓讀成為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
古希臘哲人德莫克利特說:“頭腦不是一個要被填滿的容器,而是一支需要被點燃的火把。”學生是未來文明的創造者。只有今天敢于質疑、敢于批判、敢于思考、富有智慧,明天才能善于創新、善于超越。讀,能培養學生質疑、思考、批判的思維品質,是一支點燃學生智慧的火把。
五、讓讀成為學生個性培養的搖籃
烏申斯基說:“在教育中,一切都應當以教育者的個性為基礎,只有個性才能影響個性的發展和定型,只有性格才能養成性格。”閱讀也是如此,《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
例如,《草原》是一篇優美的散文,字里行間浸潤著濃郁的草原風情。課堂上,我覺得學生要么讀得太空泛,要么讀得放不開,壓著嗓子太過輕幽了,所以我便索性范讀了。由于我在范讀中聲情并茂,感染了學生,因此很多學生在朗讀中也像我那樣充滿深情,女孩子的個人朗讀也很成功,能打動人。滿意之余,我又遺憾地發現,男生在帶動下也極力向老師、向讀得好的女生靠攏了,丟失了個性特色。
總之,朗讀訓練是一種提高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手段,注重朗讀能吸引學生主動融入閱讀情境,感受語言的神奇、內容的豐富多彩、內涵的意味綿長,與作者心靈相通,感悟美、體驗美,得到愛的撫慰、情的熏陶,從而促進學生閱讀意識、能力與品質充分發展。讓我們一起努力,使朗讀成為學生的快樂,喚起學生對閱讀的深愛,讓朗讀真正成為閱讀教學的主旋律。
(作者單位 寧夏回族自治區銀川市永寧縣望遠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