菅嬌
摘 要:一直以來,信息技術在教育領域應用的廣泛度將成為衡量這個領域是否足夠現代化和先進性的標準之一。可是,當教育者們沉醉在信息技術下的多媒體所帶來的教育便捷的優越感時,卻忽略了多媒體的頻繁使用也會給教育帶來困擾。
關鍵詞:信息技術;語文教育;多媒體化
一、月落烏啼霜滿天
相對“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教學模式而言,多媒體技術進入課堂是教育事業的一大進步。尤其對于語文這一學科來說,課堂的“多媒體化”在一定程度上也曾讓語文課堂變得多姿多彩、絢麗繽紛。然而,多媒體的頻繁使用也會對語文課堂教學產生不良影響。
多媒體教學對課堂教學內容有控制作用。曾有學者說過:“語文教學中師生關系的全面調整對語文教學改革的意義是根本性的。”用課標的話來說,“語文教學應在師生平等對話的過程中進行”,最近課標組專家在刊物上撰文,特別強調語文教學中師生雙方的切磋。既然語文教學是師生合作完成的一個場景,那么在此場景下師生之間的切磋交流的必然是主體。然而,師生課堂上的交流問題是不可預設的,老師也無法預設到學生一定會按照老師制作的課件進行定向思維。這個時候,教師只有兩種選擇,要么放棄已做好的課件,停止使用多媒體課件上課,要么就迫使自己和學生按照預先設計好的課件繼續上課,如此一來,學生無法領悟到每一個問題之間的關聯性,老師也無需琢磨過度語句,師生只能隨著一張張幻燈片的出現來思考,把學生的新的思維火花熄滅掉。不管是哪種情況都是十分荒謬的,都是失敗的語文教學。
在此情況下,學生所接受到的知識也只能是“竹外桃花三兩枝”。作為傳授者也沒有把預設的知識和方法傳授給學生,而作為學生也沒有接受到等量的知識和技能,更沒有從實質上擺脫傳統被動學習的狀態。唯一改變的只是傳授者由老師變成了有音樂、有畫面的課件。
二、山回路轉不見君
多媒體對語文教學內容存在遮蔽現象。最大的問題,是用多媒體取代語言本身成為學生學習的主要對象。然而,當多媒體技術鋪天蓋地進入課堂,導致語文的關注點發生了轉變。學生不再去認真聽老師對課文的分析講解,而是把所有注意力放到那些聲情并茂的課件上。他們已經把語文課堂當做看電影、欣賞圖片、聆聽美妙音樂的聚集地,早已把語文知識的吸納拋之腦后。
這樣的情況已經在教學中出現很多了。教《荷塘月色》,教師用了很多圖片來渲染課文的意境,甚至還用了音樂。有的教師甚至讀一句就呈示一幅圖片,然后用若干圖片串起來,就完成了這篇課文的教學。但是學習《荷塘月色》的目的,不正是通過語言來體會意境來豐富想象嗎?你用圖片和音樂來替代,學生是有興趣了,但不是語文課了,是美術課或音樂課了。這種情況下,多媒體就成為隔在學生與語言之間的障礙物,它悄悄地把語文教學的內容偷換掉了。按照波蘭尼的觀點,“知識可以分為外顯知識和緘默知識。所謂外顯知識是直接用言語表達的,因而具有明確的可傳達性,從教學的角度來講就是可教性。但語文知識大部分是緘默知識,即那些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知識。正因為它是只可意會無法言傳的,因而它的可教性受到巨大限制。”如果沒有語言知識的介入,教師就只能在這種常識語言的水平上與學生對話交流。深刻的感悟將會因為沒有必要的概念作媒介而煙消霧散,睿智的指點也將會因為找不到合適的語言而變得平庸無奇。
三、落霞與孤鶩齊飛
面對信息技術給語文教育帶來的便捷,教師卻依然故步自封,一味地采用傳統“一支粉筆一張嘴”的授課模式這也是不切實際的。若想讓多媒體信息技術在語文教學中充分發揮它的作用,就應該做到“落霞與孤鶩齊飛”,這樣才能“秋水共長天一色”。
其實,要想做到這一點也并非難事,只要調整好老師與信息技術之間的關系,確定老師的主體地位,充分利用信息技術自身的特點進行合理的使用,其結果必然事半功倍。就信息技術而言,它本身具有以下幾個特點:(1)信息表現形式可同時作用于人的多種感官,主要是作用于人的視覺系統和聽覺系統。(2)可以提供超越人的感官系統的信息,比方人的肉眼看不見的宏觀世界與微觀世界以及極速動態過程。(3)強烈的通感性,可以即時實現人的不同感覺之間的轉換與交流。(4)一定程度的人機互動。而在語文教學中,多媒體又具有四個作用:①為聽說教學提供方便和必要的資源;②為創造教學情境提供簡潔實用的手段;③增加語文教學的趣味性,使課堂教學更為活躍;④可以借此進行機器教學。在我看來,任何教學視頻、音頻都是語文教學的輔助手段,它們的出現只起到一個橋梁作用而絕不能代替老師進行授課。
綜上所述,對多媒體與語文教學的關系,我們要有個正確的認識。現在看來,大多數教師對多媒體信息技術的認識只是一知半解,由此造成多媒體信息技術教育之路必然坎坷,而暫時所表現出的些許成果也只能說是一種表象。但我們依然不能否認他們的努力。我們期待“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即信息技術與語文教育完美結合的新局面。
參考文獻:
[1]李海林.語文教育的自我放逐:評當前語文教學改革中的幾種傾向[J].語文學習,2005(04).
[2]劉大為.語言知識、語言能力與語文教學[J].全球教育展望,2003(9).
[3]語文課程標準研制組.語文課程標準解讀[D].武漢:湖北教育出版,2004(6):43.
(作者單位 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新城區書院西街啟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