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平
摘 要:數學的學習,應當是一個動手動腦、思維發散創新的過程。優質的課堂教學活動中教師主“導”,要學會如何引導學生“學”,給學生更多參與學習的機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成為學習的真正主體,使學習變成學生自覺自愿的一種行為。使他們勤于學習,樂于學習,變“要我學”為“我要學”,進一步提升學習積極性。數學學習與現實生活密切相關,結合生活實際寓教于樂,為數學學習開拓更廣闊的空間。
關鍵詞:引導探究;發揮主體;快樂學習
《義務教育數學課程標準》指出,學生的數學學習活動應當是一個生動活潑、主動和富有個性的過程。我們也知道學習是一個師生互動過程,其中教師主要起引導、組織作用,而要以學生為主體來進行的學習活動。所以,學習的過程,不是教師一個人唱主角,更不是一個人演獨角戲。教師就如策劃導演,要指導協調學生。教師正確的指引及修正是學生學習活動順利進行的保證。但有時,有些教師為了凸顯學生的主體地位,完全放手讓學生自己去學,使學生完全處于放任自流狀態。這與學生主體地位的真正落實主旨謬以千里,甚至可以說是一種不負責任的理解和執行。學生需要教師的組織指導,教師也需學生的積極配合,師生關系的和諧統一,為數學學習活動的順利進行提供了可靠保障。
一、激發學習興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而最好的老師也是知道該如何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數學學習在大多數人看來是一門枯燥的學科,特別是對于小學生來講,小學生年齡較小,對數學更易產生反感心理。此時培養學生對數學的學習興趣就顯得尤為重要。如,在認識了“長度單位——厘米”后,教師可以要求學生回家測量一家人的身高。如果課堂時間允許,教師則可以請兩位學生做示范,或者課后讓學生互量身高,一則可以把所學知識真正用于實踐,二則可以加深鞏固所學知識,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把教學與實踐相結合,不僅培養了學生學習的興趣,還可以培養學生通過互幫互助的方式,共同學習交流。同時,在學生學習的過程中,教師如果能給予及時肯定的鼓勵,對提高學生學習興趣會有很大的幫助。教師的一句鼓勵甚至是一個贊許的表情,比其他任何人的表揚嘉獎都重要。因此,教師一定不要吝惜自己對學生的賞識之情,而學生回報教師的不僅是對學習的興趣,甚至會產生對教師的感激喜愛之情。
二、創設問題情境,讓學生主動參與學習過程
數學從生活中來,也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當中。具體的現實生活抽象概括出數學知識,再把數學知識廣泛應用于現實生活。在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為學生多創設問題情境,使學生可以從他們現有的生活常識及背景為出發點,感知到數學與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生活中處處隱含著數學。
例如,在教學中教師可創設一系列生活中常見的問題情境:讓學生自主選擇喜歡的游覽景點,在小組里說一說自己的游覽路線;乘坐公共汽車時,要求學生根據自己乘車的起點和目的地,判斷應乘哪路車,應乘幾站等,進行“簡單的行走路線”描述,使學生在主動參與的同時,感受到數學知識在解決生活實際問題中的價值,讓學生感覺到因學習數學知識而帶來的成就感、自豪感。這樣的創設問題情境就把學生引入一種與問題有關的情境之中,使學生的數學學習真正達到“身臨其境”,完全投入。
三、動手實踐,調動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
根據費賴登塔爾的觀點,教師在數學教學中應注意培養學生動手實踐、自主探索的精神。小學生年齡小,抽象思維能力弱,教師應引導學生充分利用和創造各種圖形或物體,調動各種感觀參與實踐,同時教給學生操作方法,讓學生通過觀察、測量、拼擺、畫圖、實驗等操作實踐,激發思維去思考,從中自我發現數學知識,掌握數學知識。如,在教學“初步認識角”時,我重視操作在學生認識圖形中的作用,讓學生在折、拼、畫等活動中不斷豐富對角的認識。并由淺入深地設計教學過程,第一次要求學生用兩根小棒搭出一個角,在搭的過程中使學生進一步體會角的基本特征,明確角的各部分名稱;第二次要求學生用兩根硬紙條做成大小不同的角,使學生在操作和比較中進一步感知角的大小,并滲透角的大小與它兩條邊叉開的程度有關;第三次要求學生用一張紙折出一個直角,進一步體會直角的形狀與大小。課堂中我還安排了畫角、拼角等各種形式的操作活動。讓學生動手實踐,加強操作活動,不僅使學生多種感官參與學習,豐富他們的感性認識,并由感性認識上升到了理性認識,還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使他們快樂學習數學知識,從而培養他們的創造精神。
四、體驗成功的快樂,積極地自主學習
成功是人人都渴望的,成年人如此,小學生也如此。對于小學生來說,考試能取得好成績,得到教師、家長的贊賞是他們最大的成功。成功是一種喜悅,更是一種自豪感,讓人信心十足、精神百倍。前文已提到過教師一定不要吝惜自己對學生的賞識之情,多多鼓勵學生,會更加激發他們參與學習活動的積極性。如果學生整天都處在批評聲、斥責聲不斷的環境中,他們又如何能提起學習的興趣。他們只會是垂頭喪氣萎靡不振,越發對學習厭惡了。而且,消極情緒很容易在小學生年幼的心靈上留下陰影和創傷。俗話說:“量體裁衣”“因材施教”,學生的個體差異的確存在,而且千差萬別,其中不乏也有令教師深感“頭疼”的學生。但“沒有教不好的學生,只有不會教的教師”,我們不能眉毛胡子一把抓,我們只有用心想辦法,針對學生實際情況對癥下藥,分層次要求,揚長避短盡心去引導,使學生從各個角度體會成功的快樂,從而增強自信心,增強參與學習的主動性,更積極地去自主學習,激發前所未有的想象力,從而擺脫苦學的煩惱,進入樂學的境界。
總之,我們要學習新課標,樹立新理念,設計新教程,堅持以學生發展為本,為學生的發展服務,努力搭建讓學生主動參與課堂教學全過程的平臺,把蘊藏在學生身上的巨大潛能開發出來。數學課堂中,我們應積極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自覺地進入新知的探究中,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使他們進入教與學的理想境界,快樂學習數學知識,提高獲取知識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作者單位 江蘇省豐縣宋樓鎮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