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斌斌
摘 要:體育鍛煉習慣是學生在不斷重復的練習中而形成的固定化的行為方式,它伴隨著人的一生,影響人的生活方式和成長。
關鍵詞:學生;體育鍛煉;習慣
《義務教育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指出:“要尊重教師和學生對教學內容的選擇性,使課程有利于激發學生的運動興趣,養成體育鍛煉的習慣”。“培養學生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也一直是體育教學的基本任務之一。習慣是把信念變成習性,把思想化為行動的過程,在當前的課程改革中,我們認為,更應重視體育鍛煉習慣的養成。
一、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的意義
體育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在健體、增智、育德和培養人的能力、意志力、提高審美情趣等方面的獨特作用是眾所周知的。由于舊的傳統教育思想的束縛,中國學校體育在很長一段時期內一直用一種注入式和被動式的教學手段進行教學的,以致部分學生產生了厭學體育現象。同時,在現代學生的心里也以瘦為美,特別是女生,怕體育鍛煉多了影響自己的身體線條,同時也怕出汗多,體育課后還要上文化課,導致對體育課失去了興趣。這是體育教育的悲哀。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不斷深入,各種新的教學理念,模式和思想的不斷涌現,讓體育教學達到“授人以漁”的目的,讓學生能參與到體育活動鍛煉的過程,認識到體育鍛煉的重要性,從而使學生能按照自己的意愿去進行體育鍛煉,并保持一種持續性、獨立性的體育鍛煉能力,使自己能健康成長。
二、如何養成良好的體育鍛煉習慣
1.抓好習慣養成關鍵期的體育教育
習慣的養成是從“他律”到“自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穩定到穩定的過程。體育課堂教學是習慣養成的主渠道,要不斷誘導學生良好行為動機的形成,播下體育習慣的種子。利用理論課教學和每節課的開始、結束部分,進行體育與健康的宣傳,使學生認識到習慣的養成對體育鍛煉的重要。在學習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嚴格訓練學生。在體育教學中,為了實現體育教學目標,教師要采用一定的“教”的方式,而這種方式例如“啟發式”的教學模式,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中,教師的教與指導是培養學生對體育學科興趣和愛好的有利條件與因素。體育學科獨有的、開闊的學習和活動的環境,以及充分的觀察、思維、操作、實踐的表現欲望對促進學生的“興趣和愛好”的提高,具有其他學科所無法比擬的優勢。
2.淡化體育課程評價的數據測量,重視理性分析
如果單純采用運動項目成績來評價學生的體質,必定對個矮體瘦的學生不公平,打擊學生參與運動的積極性。體育運動重在參與,通過對學生進行各種身體練習,能使學生機體承受科學強度的生理負荷,促進身體健康。另外,促進健康與調節情感有一定的因果關系。海格爾教授提出的“笑”既是促進健康的一面,也是體育課追求的目標。因為“笑”既可以說明學生對體育課的組織、身體練習的效果、各種運動愿望滿足的滿意程度等,又可以衡量學生對教師設計的這節課的適應程度。另外,“笑”還可以消除精神緊張,推遲疲勞出現。讓體育課“笑”聲常在,就應對體育成績進行理性分析。學生能否快樂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來,很大程度取決于學生參與活動的先行設計。如,大部分學生都有不同程度地受到來自文化學科的壓力,相比之下,體育課的壓力就小得多了。在這種情況下,教師如何能讓學生在參與體育活動中獲得快樂,使學生有更大的優勢從中得到樂趣,同時,也獲得參與的滿足感,學生就將在文化課的壓力能在體育課中得到釋放。這樣,學生親身感受到運動帶來的樂趣和滿足,就會更加積極地參與到體育活動中,逐漸把運動興趣轉化為自覺自愿的運動習慣。
3.組織豐富多彩的課外體育活動,培養學生對體育的興趣
課外體育活動有別于體育教學,其活動內容可以是各種類型的體育知識講座、體育演講比賽、體育欣賞、體育圖片資料展覽等。近些年來,我們學校甚至開始嘗試體育俱樂部的活動形式,受到了學生廣泛的喜愛。這些活動的開展,不僅可以活躍校園文化和營建體育文化氛圍,而且還可以擴大學生的體育知識面,從而豐富學生的課余文化生活。課余體育活動不拘一格,內容豐富多彩,形式靈活多變,符合學生的心理特點,通過課余體育活動來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意識有獨到的作用。學生參加課余體育活動可以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內容、形式和方法來滿足愉悅身心的情感體驗。此外,學生體育特長的形成與保持也依賴于他們在課余體育活動中不斷強化、鞏固和提高。課余體育活動還為學生提供了一個自主運用所學體育基本知識施展體育才能的機會。因此,課余體育活動對培養學生的終身體育興趣有著重要的作用。終身體育習慣一經形成,體育活動就成了學生日常生活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內容。
學生的健康成長,體育的學習必不可少,要讓學生在學生時代學會有“一技之長”,養成與掌握終身進行體育鍛煉的習慣和意識,讓學生認識到體育的價值,生活中離不開體育,體育給他們帶來無窮的樂趣。
(作者單位 廣西壯族自治區容縣楊梅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