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明君
最近一個時期,到部分中小學督導檢查關于有效教學的一些相關工作,在督導檢查的過程中,有一些教學現象引起了我的一些反思。比如說在一些課堂上,如果沒有演一演、畫一畫、跳一跳,不熱熱鬧鬧的,一些教師就覺得與新課改理念不相符合,就覺得不是課改后的課堂了。于是乎,經常出現類似下面的畫面:
“關于《藍色的樹葉》一課的教學:師生研讀完課文后,還有7分多鐘的時間,就開始布置學生畫藍樹葉或綠樹葉送給同學,于是同學們紛紛開始畫起來,畫完后就送給了同學,接著一節課就結束了。學生間沒有任何的交流,老師也沒在進行任何總結。到底為什么要畫樹葉送給同學,學生根本不知道。再如,《草原》一課的教學:當研讀到:姑娘們表演起民族舞蹈,老師就讓學生在課堂上表演起民族舞蹈。學生隨意舞起來。跳的到底是什么舞,為什么要跳這些舞,學生很茫然。還有《會搖尾巴的狼》一課的教學中:老師讓學生用胳膊當尾巴搖起來,看看狼和狗尾巴搖動有什么不一樣。學生沒有細致的觀察,有很多就是亂舞。”
以上這些畫面的出現確實使課堂熱熱鬧鬧,學生參與的熱情也高漲了很多。但細細地品味、回味,就會產生這樣的感覺:這到底是一節什么課?學生在這節課到底收獲了什么?用現在一些教師的觀點來說:現在的語文課是十八般武藝——樣樣俱全。這就造成了語文課華而不實的現象。究其原因就是教師對于學科整合的認識出現了誤區,不知道自己的學科整合到底為了什么,缺乏目的性。
“工具性與人文性的統一”是語文學科的獨有性質,無論何時,語文學科都姓“語”,都應該“致力學生語文素養的形成與發展”,教師的一切教學行為都要與切實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相結合,我們不妨看看下面的例子:
在《從現在開始》一課的課堂上,教師在學完前三個自然段后,讓學生總結出二、三自然段的結構,接著小組合作想象如果是其他動物會怎么做,然后按這個結構編成故事演一演或講一講,這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使學生有效參與課堂,更發揮了語文課例的作用,培養了學生合作、想象、口語表達等能力。
在《秋天的雨》一課的課堂上,師生研讀完課文后,師總結:秋天的景色很美,通過這幾天和以前你對秋天景色的觀察,你能把秋天的景色畫下來嗎?學生就將自己觀察到的景色畫了下來,然后在全班展出,使學生對秋天景色有了更深刻的了解,對學生的觀察、想象、繪畫等能力的提高起到了應有的作用,并且熏陶了學生的情感,切實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養。
語文課堂融入歌唱、繪畫、游戲等,將語文與藝術相融合,可以使課堂更輕松、愉悅,可是如果缺乏目的性,不以學習目標為依據,偏離了學習目標,就會適得其反。切不可僅僅為了追求時髦,追求氣氛而演一演、唱一唱、跳一跳,一定要在設計時先想好你的學科整合到底為了什么,到底有利于學生哪方面語文素養的形成,這樣的整合才是符合新課改理念的,才是有意義的!
(作者單位 吉林省扶余市教育督導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