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獻民
學習的方法,因人而宜,只有適合的,無所謂最好的。再好的方法也只是適用一定的人群,正如同再好的藥也不能包治百病一樣。下面提供的六種教學策略,適用于每一個正常的學習者,只要你能堅持,學習就會進步。求學如求醫(yī),病人有求生的欲望,醫(yī)生尚好治療;病人心灰意冷,常拔針頭,那就要先醫(yī)心病了。聰明智慧的教師當然不會簡單地頭疼醫(yī)頭、腳疼醫(yī)腳。
一、重過程、勤檢測、定目標、分類別
我們想讓學生達到何種目標,眼睛盯著結果固然重要,但還得重視過程?!拔饭匆颉?,有因方有相應的結果。正如春天的播種,夏日的耕耘,都是為了秋天的收獲。
分數(shù)是一把尺子,從分數(shù)的比較,能反映出一個人是進步還是退步,反映出一個人的學習態(tài)度,我們靠什么了解我們學生的學習狀況以及對知識的掌握程度?除了課堂觀察、課外談話之外,最主要的就是檢測。既然是重過程,所以檢測的時間段不能間隔太長,最好能做到“周清月結”。
根據(jù)學生的成績、學習態(tài)度,給學生劃分輔導類別,為不同類別的學生制定相應的目標,做到量體裁衣。目標既要有長遠目標,又要有短期目標。目標定的太長遠,學生感覺不到,目標定的都是短期目標,易迷失方向,這樣都起不到激勵的作用。學生班內(nèi)有PK的目標,目標最好上墻,公布于眾,靠公眾監(jiān)督,自我加壓,時時刺激提醒,比如進步名次、違紀情況等等,要因人而異,成長進步需要時間。不同的學生制定不同的目標,不是對學生的歧視,而是對學生的尊重,就如同人穿鞋子一樣,合適才算最好。
二、基礎知識保底、挑戰(zhàn)知識激趣、用小目標導引、靠高期望激勵
不具備一定的基礎知識,就沒有接受新知識、探究新知識的能力,因此要下大力氣夯實基礎知識。從知識的難易程度上來講,基礎知識的思維含量相對較低,大部分學生都具備掌握這類知識的能力。基礎知識掌握的好與壞,與教師要求的嚴厲還是寬松有關,學生基礎知識掌握不到位,我們不能回避的一個原因,就是教師的懈怠。
學生學習的興趣,首先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學習材料具有挑戰(zhàn)性,是引起學生對學習感興趣的一種方法。沒有一定的難度,簡單的重復,只會讓人枯燥。學習材料具有挑戰(zhàn)性的另一種意義,是有助于學習品質(zhì)優(yōu)異學生學習能力的提高,只有經(jīng)過高強度的思維訓練,才能拓寬思維的空間。讓不同的學生都獲得盡可能的發(fā)展,這也是教育公平的一種體現(xiàn),雖然大多數(shù)的人都能跑,但都訓練成飛人劉翔也不現(xiàn)實。
學習是一種勞動,不僅勞力,而且勞心。正確的學習方法要邊學習邊思考,邊思考邊學習,也就是勞力上勞心,勞心上勞力。這需要具有堅持不懈的動力,數(shù)年如一日。因此在奔向終極目標的途中,要幫助學生學會建立小目標,從不斷攻克小目標中獲得自信,培養(yǎng)學生成功的習慣。成功也是一種習慣,優(yōu)秀是一種習慣。
心有多大,舞臺就有多大。教師對學生要有高期望值,心理學中有名的皮革馬利翁效應說的就是這個道理。教師對學生的高期望,應該是真實的,體現(xiàn)在一個眼神一句話這些細節(jié)當中,特別面對課堂上回答不出問題的學生,是諷刺還是幫其分析原因提供支持鼓勵呢?教師的高期望值,不僅幫助學生樹立了奮斗的方向,產(chǎn)生奮斗的動力,更是一種教師對自己工作標準要求的鞭策。
三、扶扶放放、邊扶邊放、目標是放、堅持經(jīng)常
教學教學,“教”什么?“教”學生“學”。學生學什么就教什么,學生如何學就如何教,“教”圍繞著“學”,以“學”為中心,“教”是為“學”服務。故此,課堂教學要以培養(yǎng)學生“學”的能力為核心。要堅決摒棄死記硬背的教學方式,重過程甚于重結果,教師的板書代替不了學生的操作,教師的講解代替不了學生的理解,要拓寬學生獲取知識的渠道,從教師的點撥中來,從書本閱讀思考中來,從同伴互助討論中來,從互相糾錯對比中來。學習方式的多樣化,才能打破讀死書、死讀書、讀書死的僵化課堂,讓整個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與靈性。
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非朝夕之功夫。強壓硬灌,成績立竿見影,但無法持久;能力培養(yǎng),曠日持久,但學生終生受益。教育是農(nóng)業(yè)而非工業(yè),告誡自己去掉急功近利的思想,要為學生長久發(fā)展著想。
四、真交流、真互動、學真知、動真情
教育是感召,是影響,非得動感情不可。但在我們的課堂中,許多教師只注重對學生進行知識的傳授,忽略情感的注入,致使教學過程變得枯燥乏味,死氣沉沉。列寧曾經(jīng)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所以課堂教學既是一種認知的過程,也是一種情感交融的過程。教師要充分發(fā)揮自已在教學中的主導作用,充分調(diào)動學生的情感,極力營造出一種能讓學生達到忘我境界的學習的小環(huán)境。為知識注入情感,抽象變?yōu)榫唧w;為語調(diào)注入情感,乏味變成有趣;為批閱注入情感,批評也就變成激勵。注入情感的課堂教學,就會行云流水,不留雕琢痕跡;就會如履春風,白駒過隙。
五、文本知識問題化、問題自主合作探究化、探究知識個性展示化、展示知識檢測化
沒有學生參與的課堂是無效的。限止學生思維、情感、行動參與的課堂,就是剝奪了學生學習的權利!而文本知識問題化,就是把教學目標設置為不同角度、不同層次的問題,給學生參與創(chuàng)設了一個思維、探究的平臺,期望由最初的教師設置問題,到最終學生能發(fā)現(xiàn)問題,提出問題,解決問題。解決問題不排除學生的合作,合作也是一種能力,是必備的能力。對探究的結果,不一定非得一致,只要學生對自己的結果能用一定的邏輯解釋說明得通,就應該尊重學生的思想。課堂的行進過程中或課堂結束時,要對本節(jié)課知識目標進行口頭或書面檢測,檢測的目的一是對學生鞭策激勵;二是通過反饋的信息,調(diào)整教學策略。動態(tài)的學習過程,必須建立起與之相適應的動態(tài)課堂。
六、布置環(huán)境、形成文化、健全制度、嚴愛有加、堅持執(zhí)行 適時變化、群策群力、發(fā)動大家
一粒種子,放在地毯上不會發(fā)芽,放在茶幾上,也不會發(fā)芽,只有安置在適宜的土壤中,生命才能綻放。環(huán)境對一個人的熏陶作用太大了。一個班級就是一個小環(huán)境,兩個同年級的班級哪怕僅一墻之隔,班風卻迥然不同。如果學生初始條件一樣而出現(xiàn)這種結果,那就意味著要么是教師工作態(tài)度出了問題,要么是教師工作思路或能力出了問題。
建立優(yōu)良的班級文化離不開班級管理制度,制度不僅僅是約束人的行為、指導人的行為,更主要的是有助于形成良好的班級秩序,有句老話,沒有規(guī)矩,不成方圓。法國也有一句格言:秩序美是所有美之最。
制度上墻,但制度更要上心。在執(zhí)行制度上要嚴愛有加,不嚴,踐踏制度的嚴肅性;無愛,也不符合學生的特征。要做一位寬嚴適度的教師,制定了班級制度,就要堅持執(zhí)行,把制度變成班級常規(guī),不能朝令夕改,但制度又不能一成不變,要適應班級發(fā)展的階段,為班級的發(fā)展服務。同時班級是大家的班級,要讓每一位學生都要參與班級管理,都要以一種主任翁的身份出現(xiàn),增強班級的凝聚力,倡導社會民主的風氣應該從學校開始。
任何的教學策略都離不開教師積極的工作態(tài)度,瘋狂出想法,理智生智慧,積極的心態(tài)是創(chuàng)造性做好工作的源泉?!皩こR惠喆扒霸拢庞忻坊ū悴煌?,一樣的課堂,一樣的知識,但愿因為你我的到來,在學生眼中而變成另一種風景!
【責編 金 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