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進喜等
摘要:以近期得利、長期得林、長短互補、協調發展為方針,欽州市依托林下資源優勢,大力發展節約型、健康型、生態型林下畜牧養殖業,走林業和養殖業互惠互利,生態環保,高效益,可持續發展之路,使林下養殖逐步形成拓寬林業經濟領域和促進農民增收的生態型“黃金”產業。
關鍵詞:林下養殖;養殖模式;產業發展;生態環境
中圖分類號:F3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4374(2013)05-0055-04
Abstract: Based on the policy of recent benefiting, long-term forestation, short-long term complementation and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depended on the advantage of under-forestry resources, a resource-saving, healthy and ecological under-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mode is developed at Qinzhou City, which has the features of forestry-animal husbandry mutual benefit, ecological & environment-friendly, high benefit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so as to become an "ecological & golden" industry of broadening forestry economy field and promoting farmers' income increase.
Key words: Under-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breeding mode; industry development; ecological environment
當前制約著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兩大突出問題是畜牧業用地緊缺和畜牧業生產對環境的污染問題 [1]。只有大力發展生態與健康養殖 [2],才能推動畜牧業再上新臺階,實現新跨越。近年來,欽州市圍繞建設環境友好型、生態健康型畜牧業的目標,大力推行林下養殖方式,有效提高畜牧養殖的土地利用率,改善生態環境,減輕環境壓力,有力地促進了畜牧業持續增長,實現了畜牧業經濟與生態環境良性互動,協調發展。
1 欽州市林下養殖發展情況
欽州市現有林地面積591333hm2,果園面積153333hm2。長期以來,農民素有在林下、果園飼養畜禽的習慣。近年來,欽州市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大力推進林下、果園養殖畜禽,使林下畜牧業呈現出良好的發展態勢,逐步成為農民增收的又一個重要途徑。欽州市林下養殖主要以養雞、養蜂為主,兼以養牛、養羊、養豬。如靈山縣發展林下特色畜牧業,2012年有林下養殖農戶9796戶,帶動了3.84萬農民就業創業,涉及林下面積達8133hm2,增加農民收入5.3億元。浦北縣2012年發展林下養雞達1333hm2,雞存欄數達511萬羽,出欄837.5萬羽;建立林下養蜂產業基地達26667hm2,放養蜜蜂8萬群,產蜜880t,產值達2640萬元;建立林下養羊、養牛等產業基地達13333hm2,放養羊、牛等3.4萬頭,已出欄1.1萬頭。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欽州市林下養雞場戶數有15337個,年飼養量達7006萬羽,占全市肉雞飼養量的65.41%;林下養蜂場戶數為1921個,年飼養量達88500群,占全市蜜蜂飼養量的90.3%;林下養豬場戶數有664個,年飼養量達46567頭,占全市生豬飼養量的1.25%;林下養牛場戶數為829個,年飼養量達9328頭,占全市牛飼養量的3.85%;林下養羊場戶數有812個,年飼養量達57511只,占全市肉羊飼養量的65.95%。
2 林下畜禽養殖的模式及優勢
2.1 林下養殖模式
林下養殖模式經過近幾年的發展,按參與經營簽約的主體不同,逐步形成4種主要林下養殖模式。即龍頭企業帶動模式、中介經濟組織帶動模式、專業批發市場帶動模式及現代畜牧業示范區帶動模式 [3]。目前,欽州市林下畜禽養殖的模式主要為龍頭企業帶動模式:表現為果園+養雞、松林+養雞、桉樹+養雞等。欽州市果園養雞時間早、規模大。如欽北區于2003年度就被中國優質農產品開發服務協會命名為“中國果園雞之鄉”,并注冊了“果園雞”品牌。目前林下養雞多數采用的是“公司+基地+農戶”經營模式發展養殖。如靈山縣園豐牧業有限公司,農戶只要向公司提出申請,經公司派人實地調查,達到養雞場地、勞力等條件的,交納一定數量的押金,簽訂養雞合同,即可以記帳形式,領取公司的雞苗、飼料、疫苗、獸藥等,并可免費享受公司指派技術人員的全程技術服務,肉雞由公司統一保價回收。果林養雞是一種適宜農戶快速養殖的好模式,具體做法是:在果園的一端,搭起半敞開的簡易雞舍,用竹籬或鐵絲網把果園四周圍起來,作為雞群的天然運動場。雛雞在育雛舍培育20-30d便可放入運動場。雞舍和運動場設置一定數量的旋轉料槽和飲水器,讓雞只不僅可以自由活動,還能自由采食飲水,白天天氣晴朗的時候就可以放養,晚上關入籠舍以防野鼠的禍害,這樣經營和管理模式比較簡便,農戶也比較容易接受和參與,具有較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
2.2 林下養殖的優勢
2.2.1 疾病少、成活率高 由于成片的果園一般都遠離村莊和公路,人畜也少到,所以一些疫病較少傳入。另外果園的空氣新鮮,冬暖夏涼,噪音及其他干擾少。飼養的雞群以果園作為運動場,可以自由啄食蟲蟻、砂礫、雜草等,食物豐富,營養也比較充足,有利雞只的健康生長。果林養雞成活率可以達到95%以上。
2.2.2 生長快,出欄早 由于果園是自然光照和通風,環境好于傳統舍內養殖,除了給雞群喂食配合飼料之外,雞只還可以在果園內自由采食其他食物及運動。林下養殖的肉雞,120日齡時體重一般可達1.5-2kg,此時出欄深受廣大消費者的喜愛。
2.2.3 種養互促,禽果豐收 果園環境有自然光照和通風,利于雞只的生長,而由于雞有啄食、扒地等特性,加上排出糞便,所以放牧于果園的雞群理論上起到了除害蟲、松土壤、施有機肥等作用,非常利于果樹的生長。
2.3 成本及經濟、社會效益分析
2.3.1 投入成本及收益 林下養殖投入主要有:雛雞苗2.0元,從小雞到商品雞出欄所耗飼料11元,疫苗及預防用藥費及其他雜費約2元,這樣每只雞投入約15元。120d出欄時,體重最低達到1.5kg以上,按市場銷售批發價15元/kg,扣除雞苗、飼料、疫苗、藥品和5%的死亡率等費用,養雞純利潤每只可達7元。
2.3.2 經濟和社會效益顯著 提高單純水果種植大戶用工的勞動生產率,降低果園套養肉雞的飼養成本,每只雞可降低成本0.5元;果園放養肉雞外表美觀、體形不大、皮薄肉嫩,保持土雞風味,蛋香黃多,不但銷路不成問題,市場售價比普通飼料雞每公斤可高出2-3元,可增收4.5元/雞;果園放養雞僅需晚上補飼1次,補飼量為每天每只80g,降低了飼料成本;果園放養雞既可除草,糞便又可作為有機肥施入果園,有助于作物生長,改良土壤,是增加果園產出效益行之有效的措施。因此,果園放養適宜密度的肉雞,達到了種養互促,禽果豐收,減少環境污染的目的。對發展環境友好型、生態健康型畜牧業,增加經濟及社會效益具有顯著的作用。
2.4 林下養殖成功案例
實踐證明,果林養雞使農民獲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如靈山縣豐塘鎮潭龍村果園養雞戶梁文和,近年來,他利用承包的6.7hm2果場優越的地理環境來做活“雞”文章。他先后投入20多萬元修建雞舍5幢,并購置電風扇、飲水器、沖水管等養殖設備。通過鉆研、學習,很快掌握了一套科學養雞技術。由于果園里有樹有草,空氣清新,冬暖夏涼,病菌少,不受污染,非常適宜養雞。他養的雞成活率高達100%,時間短,僅4個月則可出欄,無瘟疫,人工少,易管理,經濟效益可觀。由于雞群放出于果園中能自由運動和覓食,所以雞肉吃起來具有山地雞肉的鮮味,嫩滑清甜,出欄的果園雞在市場上大受歡迎。為避免斷貨,每隔l月就要進二批雞苗。目前雞舍現有的l.4萬只雞早被玉林、廣州、湛江、海南等商販訂購。2009年出欄4批5.8萬只雞,總收入達112萬元,純收入32.5萬元,取得了較好的經濟效益。“果園養雞-雞糞種果”的生態農業養殖模式展示出了勃勃生機。梁文和致富后不忘眾鄉鄰,他把自己總結出來的成功養雞經驗,復印成技術資料800多份送給眾鄉鄰,并為鄉親們義務講解肉雞防病和飼養技術,在他的帶動下,全村有39多戶興起山地果園養雞,飼養肉雞達到18萬多羽。
浦北縣泉水鎮舊州村委在林銘瑞、王清華二位經濟能人的帶動下,采用“公司+基地+農戶”和專業合作社形式,大力發展林下養殖。該村在桉樹和松樹下發展養雞、養羊、養牛等,其中林下養雞年出欄量105萬羽,年產值4200萬元,年收入525萬元;林下養羊985只、牛650頭,年產值210萬元,年收入157萬元,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全縣林下養殖的典型。
3 林下畜禽養殖業發展存在問題
欽州市發展林下養殖雖然取得了一定成績,但還是處于起步階段,與國家和自治區的要求,與先進兄弟市的發展水平相比,還存在較大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3.1 資金缺乏,發展后勁不足
中央預算內項目資金到位遲,影響項目建設進度;項目經費缺乏,工作開展較難;金融部門對林下畜禽養殖戶金融支持力度不夠,規模養殖場(戶)貸款難,資金短缺,政府缺少必要的政策支持和引導,養殖生產組織化程度較低,造成發展后勁不足等。
3.2 養殖規模小,養殖水平較低
目前欽州市利用果園養豬的養殖數量大部分都在幾十頭到100頭之間,年出欄在200頭以上的果園養殖戶相當少,林下養牛戶存欄都在20頭以下,這種家庭式的林下養殖普遍存在管理水平和技術水平較落后的缺點。
3.3 養殖用地落實困難
林業改革后將山林分散到各家各戶,成片租賃山林比較困難,難形成較大規模的林下養殖。
3.4 交通不便,水電不通
林下養殖多在山上,多數山區交通不便,地形不規則,導致水電不通,增加了養殖戶的養殖成本和工作難度。
4 發展林下養殖的主要做法和措施
調查結果顯示:林下配套養殖是一項富民利林的產業,對增加農民收入,提高林業質量均有好處。因此,今后一段時期,應積極發展林下養殖業。
4.1 加強領導,宣傳發動
發展林下養殖是一項系統工程,涉及面大,工作任務重,各級政府應對此高度重視,加強組織領導,建立由政府主導,水產畜牧獸醫部門牽頭,各相關部門配合的工作機制。強化指揮和協調職能,為林下經濟發展“保駕護航”。做到層層有責任,逐級抓落實。政府有關部門在加強領導的同時也應加強林下養殖的宣傳工作,讓農民群眾充分認識到林下養殖的優勢和好處以及對增加農民收入 [4],抵御單一產業風險具有重要意義和作用。
4.2 制定養殖規劃,合理布局
為促進林下養殖的可持續發展,政府部門應制訂適宜當地的林下配套養殖長遠發展規劃,通過科學地規劃林下養殖的密度,合理的養殖密度不僅利于環保,也利于環境的可持續發展。如靈山縣根據縣生態區建設規劃要求,在制定《靈山縣水產畜牧業發展“十二五”規劃》時,把畜牧業養殖廢棄物處理與資源化循環利用納入了產業發展總體規劃,確立了“五線十片百區千場萬戶”的總體方案,即:在209國道、靈—陸等5條公路沿線,重點建設10個畜牧業養殖示范片,打造300個標準化規模養殖示范小區,培育1000個畜禽規模養殖場,帶動發展標準化適度規模養殖戶1萬戶。同時結合全縣種植業及林業發展規劃,將種養結合區規劃在種植業發達鎮和林業資源優勢鎮,使養殖業與種植業同步發展。目前,規劃了209國道奶水牛-沼-草(漁)、靈陸線豬-沼-果(漁)、靈城-豐塘-平南-武利-陸屋林(果)下生態香雞、平山-佛子-新圩林下生態羊等種養結合區。養殖區涉及18鎮241個村,為實現種養結合、優勢互補奠定了基礎。浦北縣結合各鎮、村的林地面積、林地條件、群眾傳統養殖習慣和技術基礎,因地制宜、突出特色,在尊重群眾意愿的基礎上,按照工業園區“集聚化、規模化、產業化、科技化”的理念,及時編制了《浦北縣“十二五”林下養殖發展規劃》,形成了條塊結合、縱橫交錯的林下養殖帶,建立了泉水、張黃、北通林下養雞,泉水、小江林下養羊,小江、福旺林下養蜂,官垌山泉流水養魚等53 333hm2林下養殖業八大生產基地。
4.3 出臺優惠政策,助推發展
為提高林下養殖業發展水平,欽州市各級政府出臺了林下養殖扶持優惠政策,用林業發展理念抓好林下養殖業發展。財政、涉農部門每年安排林下養殖發展專項資金,對有養殖能力的林業主可以給予一定的資金政策扶持,對林下養殖業發展作出貢獻的林農給予相應的獎勵。對因一些不可抗拒的自然災害和大面積疾病引起的養殖損失給予養殖戶適當經濟補償。促進了欽州市林下養殖業的高速發展。
4.4 規范林下養殖,強化服務
果園養殖應采取依托果園,適度養殖規模,種與養互補,實現種養和諧共存,養豬宜采取豬沼果配套:“一棟豬舍+一片果園+一個沼氣池”的合理養殖方法,而養雞則宜采用“專業孵化+合同供苗+公司統一回收”的養殖方法,從而做到低風險,低成本,小規模,高品質。欽州市各級水產畜牧獸醫部門應重視加強對發展林下養殖的指導和服務,為養殖戶提供全方位的科技服務與技術培訓,協助解決資金、技術、生產、銷售等問題。主要做法有以下幾點:一是搞好防疫,每年春秋兩季,在全市組織開展畜禽免費強制免疫,為養殖業發展保駕護航,免疫密度年年達到100%。二是積極為養殖戶推薦、引進適宜林下養殖畜禽品種,舉辦技術培訓班加強農民培訓,不斷提高養殖戶技術水平,每年辦班100多期,培訓農民技術骨干逾1萬人次。三是引導發展無公害標準化養殖,提高畜產品質量安全水平,為社會提供豐富的安全衛生畜產品。四是加強農民專業合作經濟組織建設,引導農民開展合作經營,提高養殖戶的組織化水平、抗風險能力和市場競爭力。五是培育和扶持龍頭企業,依托龍頭帶動養殖業發展。六是依托市養豬協會、市養禽業協會,建立信息發布平臺,及時向養殖戶提供法律政策、市場行情等信息,為養殖戶發展生產創造良好條件。
4.5 提高林下養殖產業的科技含量,打造品牌
為提高林下養殖的市場競爭力和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對林下養殖業應該逐步實行科學的標準化管理,市場化運作。在大力發展林下養殖的同時,重視名牌效應,著力打造畜產品品牌,如欽州市生產的水牛奶、果園雞、浦北黑豬、浦北蜂蜜等特色產品聞名區內外,在各地市場上享有較大的知名度和較強的競爭力。如靈山縣的“百強”水牛奶品牌、欽北區“綠果園”牌果園雞、浦北縣的“越州黑”和“黑大帥”牌黑豬暢銷海南、廣東市場,每公斤銷售價比其他瘦肉型豬高1.6元;浦北縣“純蜜島”牌蜂蜜品牌,每年在荔枝花期,吸引周邊蜂農前來該鎮放蜂,數量達2.5萬群,不但產出300多t優質蜂蜜,而且使荔枝受益增產40%。
參考文獻:
[1] 黃斌.我國畜牧業可持續發展存在的問題及對策[J].畜牧與飼料科學,2010,31(11-12):67-68.
[2] 周元軍.我國生態畜牧業的發展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5,33(04):725-726.
[3] 沈忠明.林下養殖模式及實踐形式研究[J].江蘇農業科學,2012,40(02):339-341.
[4] 李金容.發展林下養殖 促進農民增收[J].畜牧市場,2010,(07):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