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少云
教育相關部門對小學生低年級、高年級家庭作業都有時間方面的規定,但是讓學生大量、重復、無效的練習是屢見不鮮。學生被過重的家庭作業所累,本該活潑快樂成長的“花苞”,沒有任何快樂和活潑而言。如何讓學生在歡樂愉悅的氛圍中獲取知識、健康成長?這是每個從事教育的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也是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理念所要求的。這就要求我們教師從課堂新教學上下工夫,人們經常說要向課堂四十五分鐘要效益,這也反映了這一方面的訴求。從事小學語文教學多年,我個人認為高效課堂就是實現教師的“教”與學生的“學”這兩個主體的和諧,教師高質量地完成教學任務,學生高效率地獲得知識,實現利益最大化。那么,如何構建小學語文高效課堂,筆者現在談一下自己淺顯的看法。
一、教師要真正實現自身角色的轉變
教師角色的轉變是關鍵。教師的角色應從傳統的傳道、授業、解惑的角色中解放出來,要從傳統的身份中解放出來,由原來知識的灌輸者轉變為學生學習活動的組織者、參與者。在這個學習過程中,教師要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用自己的心去領悟,用自己的觀點去判斷,給學生充分留下自主發展的空間。要做到這一方面,教師首先要轉變觀念,真正實現從傳統到高效課堂的意識轉變。師生關系的轉變也是很重要的一方面。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決定教育成敗的關鍵所在。教師真心熱愛學生,贏得學生的信任,是建立朋友式的師生關系的前提。只有讓學生感到教師愛他,學生才能信任教師,教師講的話才有感召力。教師要利用課余時間,盡量去了解學生,這樣可以向學生指出他們的錯誤或提出自己的建議。作業設計要合理,兼顧不同水平的學生。課堂教學氛圍活躍和諧,這樣每個學生都能輕松、幸福地學習,在和諧愉悅的氛圍中獲得知識,這是打造課堂高效的前提。
二、課堂講授要力求精彩
精講仍然是課堂教學的主流模式,首先,教師要在備課上下工夫。備課既要備教材又要備學生。教師要對講授的課文進行深入的挖掘,也就是我們平時所說的要“吃透教材”,對教材的每一處細節,都要深入地加以體會。只有這樣,教師在講課時才能做到游刃有余,高屋建瓴。備學生就是要明了學生的現狀,了解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學生的知識基礎,還要注重學生的差異。因為每個學生的學習狀況和能力是不同的,教師要充分考慮這一點,要做到因材施教,讓處在不同層次、不同學力的學生都有所收獲,只有這樣,才能體現以人為本的教育理念,才能體現教師的人文關懷。其次,教師的講解要力求精煉。在教學語言上,教師要注意語言的精煉與規范,還要注意語言的簡潔明了,切忌語言啰嗦,教師在課堂上要大膽地放手,對學生自己能看懂的、能讀懂的、能體會到的就讓他們自己去做。那些學生不能看懂、讀不懂、體會不到的,就是教師要精講的地方。特別是那些與表達中心思想關系密切的詞句,我們更應該予以重視。如《我的戰友邱少云》一課中有這樣兩句話:“我不敢朝他那兒看,不忍眼巴巴地看著我的戰友被活活地燒死。但是我忍不住不看,我盼望出現什么奇跡,火突然間熄滅了。”在這兩句話中,“不忍看”和“忍不住不看”的意思上是矛盾的。詞語上的矛盾,反映了作者內心的矛盾。邱少云被烈火燒身,忍受著極度的痛苦,而戰友又不能過去救他,作者怎么忍心看著自己的戰友被活活地燒死呢?“不忍看”,說明了戰友間相互關心的感情,烈火燃燒在邱少云的身上,也燃燒在作者的心里,他痛苦得“心像刀絞一般”“忍不住不看”。邱少云面臨著危險,隨時都會死去,作者多想多看自己的戰友一眼啊!作者被邱少云的英雄行為深深地感動了。這種矛盾的、痛苦的心情,從側面烘托出邱少云烈士的崇高英雄形象。
三、課堂提問要突出探究性
新課程要求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創新精神的培養體現在課堂教學上,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與問題意識。學生創新意識與問題意識的培養離不開對教學問題的探究。如《倔強的小紅軍》一課中有這樣的一句話:“陳賡同志全明白了。”教師可以讓學生分組進行討論,經過他們認真思考之后可以借此提問學生:“他明白了什么?”,讓學生引出這樣幾個問題:為什么小紅軍一直不肯上馬?為什么不和陳賡同行?為什么不肯接受青稞面?教師讓學生通過探究交流,可以明白小紅軍不肯騎馬,不肯和首長一起走,不肯接受青稞面的真正原因是小紅軍不想拖累別人,不想增加首長的負擔,把困難和犧牲留給自己,表現了小紅軍的高貴品質,從側面也展現陳賡關心同志的優良品質。
總之,打造課堂的高效決非一朝一夕所能達到的,需要我們教師長期堅持不懈地去探究。只要我們平時處處留意,做教學的“有心人”,我想我們每位教師都會走出一條屬于自己的路來,開辟出屬于自己的一片田地來。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