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勇
回首幾年高三備戰高考的艱辛歷程,有歡歌笑語,也有心酸教訓。今天我把高三復習備考的一些做法和體會總結出來,與同仁老師一起切磋和交流。
一、研究考綱,領會精神
《考試大綱》是考試的主旨思想和命題依據,以及考試的范圍與要求。而課本是《考試大綱》的載體和具體闡述,又是高考命題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所以高考備考中必須強調。首先,仔細比對研究近兩年《考試大綱》,雖然考試立意和范圍總體比較平穩,但是也會結合時政熱點和社會、教育需要有一定的變化。通過比較研究,領會《考試大綱》要旨,找出考綱的變化之處,然后把它們體現在平時的復習備考之中。
二、砸實基礎,注重整合,構建網絡
因為高考命題的指導思想是力求靈活、新穎、穩中求變,所以高考題讓人無法妄加揣測,唯有抓好基礎,才能做到以不變應萬變。政治考題中所涉及生活社會問題的內容,解答的基礎也是建立在對基礎理論知識的熟練掌握上的。因此,對基礎知識的復習是政治高考復習的第一要務,只有對基礎知識掌握踏實了、熟練了,才能靈活運用。抓基礎必須重視知識的記憶,學習的過程就是記憶的過程,沒有記憶就沒有知識和能力。“不怕難題不得分,就怕每題都扣分”,說明了基礎知識落實的重要性。教師講了多少并不重要,關鍵是看學生掌握了多少,所以復習越到最后,教師越要狠抓基礎知識的落實。
在復習過程中,依據《課程標準》和《考試說明》,高考試題的設計往往定位在知識之間的橫向聯系和各類知識、技能的綜合運用上。根據知識間的內在聯系,在第一輪復習中我對課本知識細分為五個層次,即課題——節題——框題——問題——問題闡述,形成教材的知識網絡。通過歸納總結知識,我從宏觀和微觀兩個方面幫助學生構建起科學的知識體系。對于規定的知識內容,不能僅僅滿足于簡單的記憶,還要挖掘它們的內在聯系、弄清每個知識點在整個知識體系中所處的地位,拓寬學生捕捉答案的范圍。例如,對《宏觀調控》的復習,除要弄清課本中有關宏觀調控的原因、目標、手段外,還要進行拓展:宏觀調控的對象(經濟現象和行為)、主體(政府、國家)、客體(市場經濟本身),在小范圍內輻射學科內知識。在第二輪復習中,將知識進行必要拆分、加工和重組,做好知識整合。實施立體復習,打破教材原有順序和框架結構,優化組合教材知識,跨框、節、課甚至跨知識體系地進行知識梳理。
三、突出重點,關注熱點
第一輪復習主要強調基礎知識的覆蓋面,知識網絡體系,不能遺漏考點中的知識點。第二輪復習主要強調對主干知識的復習,系統掌握經濟學、哲學、政治學三門課程的內在聯系和它們各自的主干知識。區別相似概念、原理及觀點等。例如,經濟學中的國民生產總值和國內生產總值、價格和交換價值、公司與企業等;哲學中的物質與物質的具體形態、規律與規律的現象、主次矛盾與矛盾的主次方面等;政治學中的國體與政體、國家性質與國家職能和國家機構都是平時學生較難區分的問題。像這類問題平時學習中要重點講清,去掉模糊認識。對主干知識我們充分發揮了教師的主導作用與學生的主體作用,要采取了師生互動的教學方法,采取“小篇子”教學方法,在講重點知識時,都有“小篇子”相伴。“小篇子”上的習題是經過我們組全體教師深思熟慮,反復研究挑選出來的,很有代表性和典型性。講完重點知識時,緊隨課堂練習,讓學生動手、動腦,并給他們充分的思考空間,調動他們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同時我們也非常關注熱點問題。時政熱點是高考命題材料的重要來源與依據,在復習時我們非常關注生活熱點和社會熱點問題,讓學生學會用學科知識去透視社會現象。對熱點的問題我們主要采取以下方法:一是搜集材料,確立專題,讓學生了解熱點事件的來龍去脈。二是讓學生尋找熱點與教材的結合點,從經濟哲學、政治多角度去分析。三是讓學生分析設問,確立答案內容。
四、講練結合,科學指導,增強能力
學生要真正掌握知識,離不開適量的試題,在前面復習的基礎上,要抓住強化訓練、鞏固運用這一環節。訓練要有針對性和目的性,切忌隨意性、盲目性,試題的選擇要典型,要分清試題的類型,目的是通過做題來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在這一環節上我主要側重的是主觀試題的指導:第一步,審題。這是第一步,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包括審主體、客體、知識范圍以及確定題型。第二步,按照不同題型的答題步驟構建答案。我把政治主觀題分為幾大類型,每一類型有不同的解題思路教授給我的學生。第三步,組織答案。要求學生組織答案時要觀點明確、表述清晰、邏輯嚴謹。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