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世麗
摘 要:長期以來教研組建設存在重形式、輕實質,重教法、輕學法,重展示、輕反思的問題,結合英語教研組的實際情況,提出四大研修模式——自助式、引領式、專題式、課題式研修,進而實現教研組由工作型合作向研究型合作的轉變。通過教研組建設方向的轉變,教師能合作共享,高效共贏,進一步推動教研課改的深入發展。
關鍵詞:工作型合作;研究型合作;教研組建設
筆者所在的學校是一所建校只有10年的年輕學校,我們英語教研組16位成員平均年齡32歲,而我這個年輕的教研組長更是摸著石頭過河。剛開始的幾年,我一直覺得教研組活動就是組織教師上上公開課,然后組內教師評個課,定期檢查一下教師的教學常規,除此之外我不知道該干什么。雖然組內教師都很團結合作,但教師之間的合作大多還停留在制訂教學計劃、開展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組織公開課說課評課、交流教學經驗等事務性工作的合作中。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我不斷反思,不斷問自己:“我能為教研組做些什么?”而課程改革也強調“建立以校為本的教學研究制度”和“建立課程資源共享機制”。但從我校英語教研組建設的情況看,才覺得這種工作型合作已經不能適應促進教師專業發展、建立校本教研制度和推進課程改革的要求。
一、存在的問題
反思我們教研組的工作,教師間“工作型合作”主要存在以下弊端:
1.集體備課“貌合神離”
集體備課作為校本教研制度的重要內容,也是教師之間合作的基本形式,對教學內容進行集體性的思考和探究有利于提高備課和教學效率。但在教研組建設中,集體備課中的教師合作常常是“貌合神離”。這是因為各備課組往往采取分工合作的輪流備課制度,一人主備,其他人補充成為當前我們英語組集體備課制度的主要形式,教師之間合作的深度不夠。
2.校內公開課、研討課展示有余,研討不足
校內公開課仍追求“上出精彩的課”;課后評課每個教師先說幾個優點,再象征性地說一兩處缺點。其實校內公開課、研討課應該把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作為討論的中心問題。
3.教學經驗的交流偏重于教師教的經驗,對指導學生學的經驗交流不足
每次交流教學經驗時,大部分教師都能說出一些自己的做法,但缺乏對學生學習指導方法的交流。
二、轉變策略
日本著名的教育學家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一書中寫道:“要改變一所學校,需要不斷開展校內教研活動,讓教師們敞開教室的大門,進行相互評論,除此以外,別無他法。”因此,我們教研組嘗試從工作型合作向研究型合作轉變。以校本研修為靈魂,提升教師專業素養。
1.自助式研修
組內教師通過自學、自查、自省來更新教育理念,改進教學方法。
2.引領式研修
充分利用組內優質資源,開設講座,進行不同的主題研修。近幾年我們先后開設了《如何寫教學反思》《詞塊策略在初中英語詞匯教學中的應用》《英語教學中人物型教學活動的設計》等講座,以達到教研的目的。
3.專題式研修
根據教研組發展目標,確定階段性校本研修的重點。如,2009~2010學年我們校本研修的重點是:在“五嚴”背景下進行“三全”“五優化”課堂教學專題研討。2011~2012學年我們校本研修的重點是:開放教室,公開日常的授課情況,實現觀摩教學,培養“合作性同事”關系。通過公開日常的授課情況和校內教學研討,英語組教師間建立起相互學習、共同成長的“合作性同事”關系。2012~2013學年我們校本研修的重點是:建立課堂觀察研究小組,開展觀課議課活動。
通過上一學年的組內觀摩常態課,我們的教研氛圍更濃了,幾乎所有教師都能愉快地參加教研活動,因為每次活動都是基于平等的共享,大家平等參與、真誠表達、和而不同。通過研究和改進課堂教學,提高了課堂教學效率,提高了教師的教學能力和專業技術水平,大家都有所收獲。此時,我們又發現在觀摩日常的常態課時過多地關注了教師的授課情況,而忽略了議課活動。首先是理論學習:通過區教研活動和網絡、相關的書籍學習有關觀課議課對學生學的情況的觀察。在區教研員的指導下我們成立了課題觀察研究小組,研究了觀課的理論。其次是實踐:(1)確定觀課的主題;(2)觀課教師坐在學生身邊圍繞主題觀察學習效果;(3)收集、整理課堂教學信息;(4)觀課教師描述自己所觀察到的事實和現象,并提出自己的思考;(5)組內教師圍繞主題一起探討問題,研究和尋找解決問題的更好的方式和方法。反思這一學年的觀課議課活動,我們自己研究設計的觀課議課表雖然不很成熟,但我們最大的收獲是更多地關注學生的學,在教學研討會上,大家更多地圍繞學生學習的具體狀況和教師的應對來討論。
4.課題式研修
讓教學具有創造性。在教研氛圍日漸濃厚的英語教研組內,很多教師都有很強的教科研意識,積極地將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轉化為課題,不斷對課堂教學進行反思。2009年以來,我們組成功申報國家級課題1個,市“十二五”規劃課題1個,市級個人課題已結題3個,區級個人課題已結題4個。
總之,我原以為教研組工作就是簡單的“教”和“研”。現在才知道這兩個字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相比之下,“研”比“教”更難。過去的教研活動只追求“做過了”“做完了”的充實感。大部分教研活動往往在準備工作上傾注了大量的精力,而忽略了事后的充分討論、對教學過程的反省、針對實例進行相互學習,使教研組活動的有效性打了折扣,也不能讓每位教師都有所收獲、有所提高。現在知道了只要大家能相互交流自己樸素的感受到的一切,就必然能學到許多意想不到的東西。2012年我校英語教研組還被評為南京市優秀教研組。
參考文獻:
[日]佐藤學.靜悄悄的革命[M].長春出版社,2003.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京市第十三中學紅山校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