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重信
摘要:低年級語文教學中,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而現代信息技術能融文字、圖形、聲音、動畫于一體,為學生創設一個聲像同步,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營造一個探究、自主、合作、創新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和愿望。信息技術的運用可以創設情境,激發興趣,讓文本再現,觀察感知,為文本和理解架起橋梁。
關鍵詞:語文教學;信息技術;運用
現代信息技術能融文字、圖形、聲音、動畫于一體,為學生創設一個聲像同步,形象逼真的教學情景,營造一個探究、自主、合作、創新的學習氛圍,激發起學生主動閱讀的興趣和愿望。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教師要利用小學低年級學生形象思維占主導地位的特點,運用現代信息技術給課堂注入了新的活力,把學生的興趣激發出來。
一、創設情境,激發興趣
一節好課的開始,可以說是教師譜寫一首優美教學樂章的前奏,是師生間情感共鳴的第一音符。教師要善于調動學生學習過程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使他們在課的開始就撒下求知的種子,激發他們進一步學習的欲望。教學伊始,首先借助多媒體電腦網絡創設情境,營造特定氛圍,激發學生情感,增強學生對美的感受。教師利用多媒體或網絡,通過一些生動有趣的畫面、聲音、圖像、動畫等,以生動活潑的形式展現課文內容,刺激學生多種感官,誘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引導學生的情感參與,使學生對課文有一個整體感知。可以展示故事、電影片段等來創設情境。如教師在教“a”這個拼音字母的時候,先出示一張媽媽的幻燈片,讓學生喊出稚嫩甜美的聲音,先把他們的興趣激發起來,教師本人再示范發音、帶讀,引導學生通過口型來準確發音,從而讓學生正確掌握這個字母的發音方法。
二、文本再現,觀察感知,更需信息技術的運用
多媒體動畫的運用,給學生創設了生動的故事情境,激發了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真正起到了輔助教學的效果。如我利用了IP遠教接收的動畫和課件使學生不常見的荷葉躍然紙上;使幾種小動物預報天氣的過程一目了然。如教學《小蝌蚪找媽媽》一課,以動態的課件,具體形象地展現小蝌蚪找媽媽過程中急切高興的動作,讓學生觀看畫面,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迎”“連忙追”等,大膽放手讓學生通過自己對畫面的感受,對文字的理解,感悟小蝌蚪為找媽媽時急切的心情。小學生以形象思維為主,把課文內容以靜態的語言文字轉化為動態的卡通形畫面,深受學生喜歡,學生的注意力也比較集中。此時,教師適當引導入境感悟:“如你是小蝌蚪第二次見到鯉魚媽媽,第二次見到烏龜媽媽,最后見到青蛙媽媽時,感情上會有什么變化?”學生換位思考,從中認識到為什么要“迎、連忙、追上去叫、游過去叫”,展開自由想象入境動情。
三、信息技術為文本和文本理解架起橋梁
有時學生對閱讀教學中的一些難點或關鍵之處不得要領。運用信息技術能能使實物再現,就更加直觀、具體了,也引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了學生對課文的理解。在難點或關鍵處出示一些與課文內容相關的補充材料,在文本和學生理解之間搭一座橋,就可以降低學生理解的難度。特別是對學生不熟悉的課文內容,教師盡量采取各種各樣的教學手段,使學生讀通、讀懂,最后讀有所悟。如蒲公英是如何傳播種子的,生活在城市中的孩子不一定知道,讓他們看一看,體會一下,會更好地幫助他們體驗課文場景,也會學得更愉快。生活在農村的孩子對城市陌生,對外界事物人知面狹窄都可以利用信息技術來完成。教師要充分認識到這一點,樹立正確觀念,并主動學習和積極推廣、應用現代化教育技術,不斷提高應用現代信息技術的水平,實現教懂、教準、教活、教精,使學生達到樂學、善學、勤學、活學,從而使教學進入最佳狀態,才能達到對各科教學資源的“整合”,才能使信息技術在教學中真正發揮作用。
四、不可忽視信息技術在練習、擴展中的作用
課后練習,如果運用多媒體展示出來,就可以把習題的形式變得更活潑、新穎,把習題的內容擴展得更廣、更深,這也是使練習部分由枯燥,而變得有形有聲,變得簡便易操作,好掌握。如《象形字真奇妙》最后我設計了幾個拓展環節,第一個是去動物園,看看象形字,猜一猜動物園里有哪些動物,接著是叫號游戲說說以下象形字代表哪個身體部位,接著是圈一圈、連一連。最后是猜象形字,說說古人是怎樣創造這個字的。讓學生感受到象形字模仿形狀造字的特點,引導學生根據這一特點來幫助自己更好地記住漢字。
實踐表明,巧妙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能使課本內容變得有聲有色,聲畫并茂,使課堂教學變得生動活潑,同時也豐富了教學內容,幫助學生了解抽象的、遙遠的或未知的知識,促使學生更好地感悟課文內容,從而取得更好的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紅旗出版社,《創新學習論》1999.12
2.王麗,《中國語文教育憂思錄》,教育科技出版社,1997
3.江明,《問題與對策》,教育科學出版社,2000
4.蘇立康主編,《小學學科教學論》,科學出版社,1998
【責編 張景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