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金昌
教育部近期啟動了以“宣傳典型經驗、規(guī)范辦學行為、更新教育觀念、營造良好氛圍”為主題的義務教育階段“減負萬里行”活動,要求通過自查、抽查等形式,對不規(guī)范辦學行為予以曝光和問責處理。教育部的集中督查涉及義務教育階段的招生入學、校外培訓、考評體系等多方面內容,重點督查學校將“奧數”與升學掛鉤、通過校外培訓機構上新課和趕進度等行為。
“減負”話題在近期再度被密集提及,體現了新一屆政府解決該問題的決心。但究竟該如何“減負”,才既符合教育規(guī)律,又符合現實情境,是一件十分不易的事情。學生負擔過重是由多種復雜原因共同造成的,涉及社會觀念、用人制度、考評機制等許多方面,是多種因素疊加、層層傳遞到教育內部,才導致了學生負擔過重的現象。可以說,“減負”是一項系統(tǒng)工程,只有形成治理合力,才能有所成效。
首先,必須從根源上改變考評機制。在優(yōu)質教育資源尚未大眾化,還要依靠考試成績選拔人才的當下,很多地方都在努力探索、創(chuàng)新考評機制,比如有的地方實行了考試等級評價制度,有的地方嚴禁學校給學生排名次等。這些做法雖有可取之處,但仍未觸及“減負”的根本。如果義務教育階段的重點學校不取消,普通學校不能得到明顯發(fā)展,就近入學的政策不能嚴格執(zhí)行,那么,靈活多元的評價機制和公平公正的招生錄取制度就不可能真正建立起來。只有實現優(yōu)質教育資源均衡化,盡可能地遏制“重點校”“重點班”,消除優(yōu)質教育資源短缺與家庭競爭性教育投資之間的矛盾,才能從根源上為“減負”鋪平道路。
其次,必須轉變教育教學方式,提高教師的教育教學技能,全面實施素質教育。我們要明白,“減負”并非讓學生沒有任何學業(yè)負擔。事實上,所謂“學業(yè)負擔”沒有一個絕對的衡量標準,如果是學生愛學、樂學,對某些科目或領域保持較高的學習熱情,那么他即使日日捧著書本,天天算著習題,也不會覺得累。這就要求學校、教師做到因材施教,尊重、保護和發(fā)展每一位學生的個性和特長。同時,建議學校給學生布置有意義的“活動”作業(yè),變“要我做”為“我要做”,例如用項目資金支持學校做好學生的課后服務,讓學生的課余生活變得生動、有趣。畢竟,“減負”的目的不是讓學生放學后看電視、玩游戲,而是要讓學生擁有健康的身心,學到有用的知識,健康快樂地成長。
再次,必須引導家長改變舊有的育兒觀念。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教授曾曉東指出,從長遠看,“減負”需要政府借助體制改革增加學校的類型,為家長和學生提供更多“選擇空間”,以減輕家長的升學焦慮。因此,建議地方可試點將素質選拔性考試制度,變革為“素質+社會責任”式選拔制度,引導家庭將自利性競爭行為轉化為對社會有利的公共行為,不再盲目陷入學生課外補習的誤區(qū),讓學生多參與社會實踐活動。因為每個孩子的資質、愛好都不相同,他們不是流水線上生產的標準產品,負責任的家長應根據孩子的實際情況,主動調整自己的心理預期,拋棄那種太過功利的教育觀和價值觀,少關心分數,多關注孩子的內心世界和承受能力,畢竟,孩子的健康成長比高分更重要。
最后,也請不要忘記,我們在給學生“減負”的同時,必須給教師“松綁”。目前的教師考評模式,同樣是“唯分數論英雄”,教師的榮譽、績效、福利等實質上在跟所教學生的分數掛鉤。教師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慮,勢必將這些壓力轉嫁到學生身上,布置更多的作業(yè)和練習,甚至額外給學生開補習班,使學生的負擔日益加重。現實告訴我們,要給學生“減負”,同樣必須給教師“松綁”,要對教師實行盡可能多元的科學評價,松開教師身上的層層枷鎖,讓教師輕松面對校長、社會、家長,引導他們遵循教育規(guī)律,不把自身的壓力轉至學生身上。
黨的十八大報告再次強調,要“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這對于教育界來說,確實還有很長的路要走:要真正滿足老百姓對教育的需求,既需要思想智慧,又需要切實可行的解決策略。但“辦好讓人民滿意的教育”,“減負”首當其中,是一項必須堅決貫徹執(zhí)行的工作,也是一項考量耐心的持久性工作,不管路上遇到多少質疑,碰到多大困難,我們都必須勇敢面對,不折不扣地將“減負”進行到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