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英明
聽說課是初中英語教學常見的一種課型。在《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英語(新目標)Go for it》(以下簡稱《英語新目標Go for it》)中,每個單元Section A和Section B的1a—2c通常都是聽說課型。通過聽說,學生可以學習詞匯、理解語法結構,并為后面Section A和Section B的3a-4c及Read-ing的教學做好鋪墊。課堂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是教學中一個重要的環節。下面筆者結合《英語新目標Go for it》這套教材,就初中英語聽說課的教學要領及如何開展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談談自己的做法。
一、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的基本模式
《英語新目標Go for it》聽說課基本上按照“先說—后聽—再說”的流程組織教學。這種教學模式把“先說”看作是聽前活動,“再說”看作是聽后活動,聽與說互為語言的輸入與輸出。在教學中,教師可根據這一基本模式衍生出多種更具實效性、實踐性和操作性的聽說課教學,歸納起來有以下5種派生模式:①先說—后聽—仿說—延伸說(一種較為完整的先聽后說模式,也是最常見的一種模式);②先聽—仿說—延伸說(該模式主要針對內容淺易且學生較熟悉的話題,以完整的聽力輸入為主,可以培養學生自主聽的良好習慣);③先說—后聽—仿說—仿寫;④先聽—后說—再聽說(該模式集中于實際意義的聽說,需要有良好的內容題材和完整的人物設計);⑤先聽—后說—仿說—泛讀。
二、初中英語聽說課教學的要領
根據語言輸入和輸出理論,結合《英語新目標Go for it》教材的特點,筆者就初中英語聽說課總結了以下幾點教學要領:導入要新,情境要真,分析要簡,以說導聽,以聽助說,聽說同題。
1.導入要新。即教學導入設計要新穎,并且能為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服務。此外,導入設計應以學生的“舊知”為依據,以“情景”為導向,引領學生自然進入“新知”的學習。常見的導入方法有舊知復習導入法、生活話題導入法、“頭腦風暴”導入法。
2.情境要真。即教師在設計教學任務時提供給學生的情境應是自然的、相對真實的、貼近學生生活的。英語課程標準指出:“要讓學生在真實的情境中體驗語言和學習語言。”因此,只有當教師所創設的情境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符時,才能激起學生的生活體驗,使學生迅速地投入到教學情境當中。創設相對真實的情境應滿足兩個條件:一要有信息溝;二要有目的。
例如,在執教《英語新目標Go for it》七年級上冊Unit 1 My name?蒺s Gina的Sec-tion B時,利用句型“What?蒺s your tele-phone number?”練習數詞,可創設這樣一個情境:班里準備編制一個全班通訊錄,請每組選派兩個人(一人問,一人作記錄)對全組同學做一個調查,調查內容是本組同學家的電話號碼。這個情境的創設滿足了上述兩個條件:①調查與被調查的同學存在信息溝;②調查的目的是編制全班通訊錄。因為這個情境是現實生活的真實再現,符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所以學生能很快回答出來。
3.分析要簡。張振邦教授指出:外語的習得是一個從感性到理性的過程,中學生學英語首先應該通過聽說讀寫的實踐,接觸英語,初步獲得語感,然后在大量語言材料的基礎上歸納出有規律的東西,這就是語法。對于在《英語新目標Go for it》中每個單元Section A的1a—2c出現的語法知識,可多采用歸納法(或歸納法與演繹法相結合)進行教學。
例如,在執教《英語新目標Go for it》七年級下冊Unit 5 I?蒺m watching TV的Section A時,文章出現的語法為現在進行時,我們可以按照“觀察—發現—討論—歸納—鞏固—運用”的步驟進行教學。現在進行時的構成與用法以及現在分詞構成的歸納都很簡單、精煉,老師的分析和講解起到了“畫龍點睛”的效果,“分析要簡”在這個環節得到了充分的體現。
4.以說導聽。即在“先說—后聽—再說”的教學模式中,“先說”被看作是聽前活動,圍繞聽說共同的話題,通過說的活動,導出聽的活動。“先說”的活動主要有引入新課話題、在語境中學習詞匯和句型、通過有關活動熟悉和練習新句型、提供“聽”的背景知識、預測“聽”的內容等。
例如,在執教《英語新目標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10 I?蒺m going to be a bas-
ketball player的Section A時,我們可以先引出有關“職業”的英語單詞,在對新單詞進行音形義處理的過程中輸入含有新語法結構“be going to”的句子,讓學生通過觀察、發現、討論,歸納出“be going to”的用法,然后再進行練習,最后通過討論引出“聽”的話題,并就“聽”的內容進行預測,從而實現“以說導聽”。
5.以聽助說。即在“先說—后聽—再說”的教學模式中,“再說”可以被看作是聽后活動,圍繞聽說共同的話題,通過“聽”的活動,導出“再說”的活動。在“以聽助說”這個環節,“聽”的活動通常為“三聽”,那就是初聽大意,再聽細節,三聽解惑。
6.聽說同題。即在“先說—后聽—再說”教學模式中,聽說都借助本單元的語法知識,圍繞本單元的話題,開展聽與說的活動。“聽”主要是語言的輸入,“說”主要是語言的輸出。筆者認為,在“先說—后聽—再說”教學模式中,“聽”“說”互為語言輸入和輸出活動,“先說”是為了“聽”,“聽”是為了更好地“再說”。然而,“先說”通常為控制性的說,“再說”為半控制性的說和非控制性的說。聽說同題強調的是語言輸入與輸出的一致性。例如,上文提到的教學《英語新目標Go for it》八年級上冊Unit 10 Section A部分,聽與說的話題都是談論未來的計劃,運用到的語法知識都是“be going to ”,用到的詞匯都與職業相關。
三、設計聽說課教學活動應遵循的原則
1.趣味性。活動必須符合學生的心理和年齡特征,引起學生學英語的興趣。如利用“傳聲筒”的形式練習“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活動過程可設計如下:
①The teacher writes information on some pieces of paper.
②The class is divided into 4 groups and each group is given a piece of paper.
③After S1 reads it,S2 asks:
S2:What did the teacher ask you?
S1:He / She asked me where you had your breakfast.
……
“直接引語”變“間接引語”的練習,用“傳聲筒”的形式很有趣,課堂氛圍很活躍。
2.關聯性。教學時開展的活動與活動之間要互為關聯,且排序合理,以保證活動開展得充分有效。有時教學需要根據內容擴展活動的步驟,增加幾個環節,降低活動的難度,以確保活動穩步推進。
3.實效性。教學活動的設計與組織,重在“有效”二字。因此,設計的教學活動必須以提高學生的認知水平和交際能力為目的,切忌為“設計”而設計,為“活動”而活動。
4.目的性。活動的開展必須圍繞教學目標的達成。有時在課堂上要求學生做一些動手的練習,千萬不要把它上成實驗課或勞技課,而要讓學生用英語來描述操作過程,這樣才切合英語教學的目標。比如,教學用英語描述“How to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活動過程可以這樣設計:
①Review the process of how to make a banana milk shake.
②Discuss the ingredients of an apple milk shake.
③Discuss the process of how to make an apple milk shake.
④Get two or three groups to demonstrate.
教學目標是教學活動的出發點和歸宿,本課的“復習”“討論”“匯報”等活動,始終沒有離開學英語、用英語這一目標。
5.可行性。教師在設計活動時應充分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和生活經驗,只有這樣,才能確保活動實施的可行性。
6.生成性。強調活動的可變性和靈活性,要求教師關注活動的全過程。活動的生成性要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興趣出發,在語言實踐中產生,這才是真正的生成。在實際教學中,教師有必要對活動進行預設,但不能完全依賴預設,否則就會造成只有預設的精彩而沒有生成的精彩。
除了上述6種基本原則,教學活動的設計與實施還應關注活動的多樣性、靈活性和益智性等。總之,教師應面向全體學生,為全體學生的可持續發展構建平臺,調動學生參與活動的積極性,以培養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為目標,創造性地使用教材,將活動與語言實踐相結合,達到最優的教學效果。
聽說課是初中英語教學中最重要的課型之一。只要我們認真研究教材,正確把握英語聽說課的基本教學模式,領會聽說課的教學要領及聽說課教學活動設計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在設計與實施有效教學方面下工夫,不斷反思和完善教學行為,就能打造出“聽說課”課型的高效課堂。
(責編 歐孔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