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秀溪
“如果把學生比作紅花,那么我甘當襯托紅花的綠葉!”這是玉林市陸川縣珊羅鎮長納小學(以下簡稱長納小學)教師謝寶軍的人生信念。15年來,他扎根農村,用行動踐行著自己的信念,用青春的光彩潤澤了無數紅花。他曾教過的一名學生說:“謝老師總是奉獻自己,成就學生。他像是一個魔術師,給我們變出了許多希望。”
源于對教育的熱愛
1997年,謝寶軍剛從陸川中等師專畢業,就懷著一顆火熱的心,到陸川縣珊羅第二初級中學(以下簡稱珊羅二中)任教。他說:“因為父親是做老師的,受他的影響,我從小就夢想著當一名教師,在三尺講臺上給農村的孩子講授知識。”
當時,珊羅二中是一所新建的學校,由于教師緊缺,該校的校長溫祖敏給謝寶軍安排了6個班的體育和1個班的語文教學工作,一周下來有25個課時,還安排他做班主任。如此大的工作量,無論是誰都會望而生畏的,何況毫無經驗的謝寶軍?“開始的時候,總怕自己會把工作搞砸,所以,那段時間很焦慮。后來,校長和幾個老教師經常鼓勵我,我才漸漸有了信心。”為了不辜負溫校長的期望,當時的謝寶軍每天早上第一個到教室,看著學生到齊了才放心,晚上則最后一個離開教室。溫校長回憶說:“每天晚上,謝老師房里的燈光總是亮到很晚,我知道他不是在批改學生作業,就是在進行專業學習了。謝老師是個責任心很強,而且積極上進的老師。”
功夫不負有心人,在謝寶軍的努力下,他所教的班級的語文成績名列年級前列,班級管理也有很大成效,這使得不少老師對他刮目相看。他的同事謝維蘭開玩笑地說:“沒想到,這個初出茅廬的小伙子這么有干勁,能力這么強。”
2000年,珊羅鎮教育辦公室考慮到六燕小學教師緊缺,于是就讓謝寶軍回到自己老家的小學教書。那時,他父親極力反對,但他堅定地對父親說:“我們六燕小學有很多教師都快退休了,我作為村里人,我不回來,誰回來?”“我不管誰來,總之你不能回來,我一輩子都走不出這個小學校,難道你回來接班?你會后悔的!”“我決不后悔,領導讓我回來支持家鄉的工作,我一定努力做好!作為六燕村人,我決不會讓你們失望的!”最后,老父親終究被他說服了。
調到六燕小學后,每天早上天沒亮,謝寶軍都會準時騎著那輛舊自行車去學校。六燕小學離他家有10公里遠,每天往返其間,不說山路顛簸難走,就是來回幾小時的車程也叫人吃不消。然而他從沒后悔過,每天都笑著面對。有人問他:“一直在農村工作不后悔嗎?”他總是說:“我就是農村人,子不嫌母丑。況且我喜歡教書,能給家鄉的孩子教點知識,這有什么不好呢?”
“我甘做那一片綠葉”
2000年,謝寶軍的班里來了一位自小患小兒麻痹癥的學生勇勇(化名)。因為病情惡化,勇勇雙腿的肌肉嚴重萎縮,行動不便,只能靠一部自制的滑輪車行走。剛開始,同學們都嘲笑勇勇,看不起他,使得勇勇的自尊心受到傷害,整天悶悶不樂,還產生了退學的念頭。
“我不能放棄這樣的孩子,一定要改變學生對他的態度,幫助他重樹信心。”謝寶軍就此專門開了個“我們應該做個什么樣的人”的主題班會。他首先讓班干部列舉許多身殘志堅的名人,如張海迪、貝多芬等,講述他們如何面對磨難,最后通過努力取得了平常人都難以企及的成績的故事。接著,讓學生討論應該如何對待別人,尤其對于一些身體上存在缺陷的人,應該如何去幫助他們。經過熱烈的討論,學生懂得了同學之間應該相互尊重與團結互助的道理。通過這次班會,學生認識到過去對待勇勇的行為是不對的,于是他們自發組成幾個互助小組,輪流照顧勇勇,有的幫他提水打飯,有的背他到教室,有的幫他溫習功課。有空的時候,謝寶軍也經常帶著勇勇去看山看水,并適時開導他,或者領他回家幫他解決學習上的難題。后來,勇勇變得越來越自信,學習成績也不斷提高。六年之后,這個曾經郁郁寡歡的孩子,以不錯的高考成績考取了梧州學院,當地新聞媒體還就此專門作了題為《搖三輪車求學的大學生》的報道。勇勇對本刊記者說:“非常感謝謝老師,他就像一盞指路燈,照亮我前進的道路。是他讓我變得活潑開朗,是他讓我認識到不管碰到什么困難都應笑著面對。我一定會以積極樂觀的心態迎接未來的生活。”
2003年,謝寶軍轉到珊羅中心小學任教,當時,班上有一位叫廣廣(化名)的學生經常遲到早退,多次教育未果后,謝寶軍很生氣,決定把廣廣叫到辦公室狠狠地訓斥一頓。可就在要訓斥廣廣的那個早上,他路過廣廣家時,順便向鄰居了解情況,一問才知道廣廣是個孤兒,6歲的時候就沒了父母,和已經80多歲的爺爺相依為命,為了不讓爺爺勞累,小小的廣廣要做許多家務,所以常常會遲到早退。知道這些情況后,謝寶軍感到很愧疚,馬上到村里的小賣部買了一些糖和餅干,等廣廣到辦公室的時候,他沒有罵廣廣,而是把糖和餅干遞給廣廣,并跟他說:“廣廣,這些糖和餅干是老師‘獎給你的,不過你以后不能遲到早退了。”那天放學后,謝寶軍還從微薄的工資中(當時月工資只有320多元),拿出幾十元錢到街上買了幾斤豬肉、面條、水果,到廣廣家進行家訪。“低矮的泥磚屋,極其陳舊的木床,三只腿的桌子……這一幕令我畢生難忘。”謝寶軍說。
突然見到謝寶軍,廣廣撒腿就跑,年邁的爺爺趕忙出來相見。謝寶軍說明來意,還和廣廣的爺爺聊了廣廣的學習情況。聽了他的話后,廣廣的爺爺愧疚地說:“廣廣這孩子,孝順,早上總是要煮好早飯才去學校,以后我讓他早點到校。”自那次家訪之后,廣廣就再沒有遲到早退過。謝寶軍除了在物質上不時幫助廣廣外,還經常找他談心。2004年,謝寶軍為廣廣爭取了一個縣婦聯、公安局聯合資助的“育英”項目,一直資助廣廣完成九年義務教育。廣廣爺爺逢人就說:“謝老師是個好老師,是廣廣的恩人!”
受過謝寶軍幫助的孩子還有很多,他們提起謝寶軍時,總是充滿了感激之情。謝寶軍在自己的日記本里深情地寫道:“學生就是一朵朵紅花,花的嬌艷需要綠葉的襯托,而我甘做那一片綠葉。”
學校是第二個家
由于謝寶軍出色的表現,2005年8月,陸川縣教育局決定把他調到長納小學當校長。當時的長納小學可是一個“名校”:教學質量差,群眾對學校、教師意見很大,學校設施更是簡陋,全校(長納小學包括總校及長山、高龍2個教學點)除了3棟群眾集資建成的教學樓外,沒有其他建筑。
接到任職通知后,很多人都為謝寶軍擔心,擔心他“吃不了兜著走”——那時的長納小學可是公認的一塊“硬骨頭”,當校長出力不討好,稍有不慎,就會引起群眾不滿。可是,當時正是年富力強的謝寶軍,毅然接過了這個“燙山芋”。“要我做校長,是上頭對我的認可,自己那時也還年輕,有什么不敢做的!況且,我很熱愛這個行業,早已把學校當做第二個家了。”他這樣解釋。
調往長納小學任校長后,大家經常可以看到謝寶軍忙碌的身影:放學,他總是站在校門口目送學生安全離校,并親自到學校路口護送學生過馬路,直到最后一個孩子安全回家;對學習后進的孩子,他總是親自找他們談話;他還經常騎摩托車去家訪,向家長了解實際情況,與家長共同探討孩子的教育問題……
對于群眾反映的各種問題,謝寶軍總是認真對待,經常召開老師、家長座談會,與大家共同協商解決問題的辦法。特別是實施“兩免一補”“貧困生補助”以后,他帶著學校的領導班子去家訪,了解實際情況,完善程序,并在學校、村委會上公示補助發放情況,實現透明陽光操作,把政府的優惠政策落到實處。
為了給學生營造一個優美的學習環境,謝寶軍多方奔走,爭取項目,籌集資金。2008年,為了解決學校大班額的問題,他多次與上級部門聯系,爭取到了高龍教學點的學校危改項目,獲得項目資金20多萬元;2009年,他爭取了30多萬元的長納小學總校校舍危改項目;2012年爭取到了一個130多萬元的學前教育項目,2013年又爭取到了50多萬元的學校食堂項目。這些項目的實施,大大改善了學校的辦學條件,獲得群眾的一致好評。長納村黨支部書記李祖森這樣評價謝寶軍:“在長納小學歷任校長中,謝寶軍校長是成績最大的一個,學校項目一個接一個來,現在學校越來越漂亮了,家長也越來越滿意了。”
在處理學校政務問題的時候,謝寶軍很有原則。2011年春,一位即將退休的老教師李獻英,因家庭較困難,兒媳婦又患有貧血病,所以他想讓自己的孫子也得到貧困寄宿生生活補助,但按規定,他的孫子不符合條件。于是,李獻英找到謝寶軍,希望他能“關照”一下。但謝寶軍堅持原則拒絕了。謝寶軍對李獻英說:“這次名額有限,而且按條件,你的孫子是不能享受補助的,如果下一次名額多并且符合條件就一定先給你。但如果這次給你了,群眾意見會很大的,以后我們學校工作也很難開展了。”經多次交談后,李老師最終理解了謝寶軍的苦心。后來,李老師常對別人說:“謝校長非常有原則,他做事我服。”
謝寶軍說:“作為校長,行政事務很多,但我一直嚴格要求自己,自己的課從沒缺過。”2012年春,謝寶軍年邁的母親得了嚴重的關節病住院了,他在做好學校的工作之后,匆匆趕去照顧母親,上課時間一到,他又會按時出現在講臺上。他說:“沒辦法,家里是家,學校也是家,手心手背都是肉,所以只好累點了。”
經過謝寶軍和師生們的共同努力,這幾年,長納小學的教育教學質量逐步提高。家長們都反映:“以前那么爛的一個學校,給謝校長辦得那么好。他真有辦法!”由于成績突出,2012年9月,謝寶軍被評為廣州助學基金“八桂優秀鄉村教師”。
十五年如一日,謝寶軍用奉獻來表達對教育的熱愛之情,他在自己喜愛的《愛的教育》一書的扉頁寫下了這樣的文字:“這么多年的工作,我經營的就是自己的夢,這是幸福的,就算其中碰到了很多的困難,就算自己只是一片襯托紅花的綠葉,我都能快樂地享受。”
(責編 秦越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