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雯
摘要:現代社會的快速發展為人們提供了很多的機會和挑戰,心理危機是每個人在發展的各個階段中都可能會遇到的,在大學這個階段能否處理好心理危機更是關鍵。通過對獨立學院現有心理健康教育和危機干預體系的調查,分析其所起到的作用并提出進一步改進建議。
關鍵詞:心理危機;心理危機干預;心理咨詢
一、相關概念的界定
危機是一種生活解體狀態,在這種狀態中,當事人經歷著重要生活目標的挫折,或是他的日常生活全面崩潰,應對壓力源的各種方法完全失效。通常,危機一詞指的是對這種狀態的恐懼、震驚及悲苦的感受,而不是這種狀態本身。
危機一般要經歷四個不同的發展階段:第一,當事人生活中出現某一重大變故,并作出判斷,自己通常的應對機制能否順利解決這一變故;第二,隨著事態的發展,緊張和混亂的程度不斷增加,遠遠超出當事人的應對能力;第三,隨之產生的是對外部資源(如心理咨詢)的需求;第四,必須求助于專門的心理治療,才能解決當事人主要的人格解體問題。
心理危機則是強調危機事件給人的心理帶來的巨大沖擊。卡普蘭(G·Caplan)在1954年就開始對心理危機進行系統研究,1964年提出了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1968年在其主編的心理詞典中將心理危機定義為“存在具有重大影響的心理事件,主要指一個人賴以生存和發展的基本需要和供給發生了改變,這種改變既可能是負面的”。[1]格拉斯(Glass)對心理危機的定義則在卡普蘭的基礎上進一步強調了個體受到刺激或打擊的時候所帶來的心理傷害,心理危機的產生不但與應激事件有關,還取決于個人解決應激的有效資源。[2]
大學生心理危機則是對大學生這一群體及其心理危機問題的關注。由于大學生處于人生的特殊發展時期,對外部世界充滿了探索求知的欲望和熱情,但是心智和情商又沒有達到足夠來應對這一過程中可能存在的挫折或打擊的成熟程度,因而其心理狀態難免有處于危機狀態的可能性。某一事件對大學生是否會由危機轉化為心理危機,有三個影響因素:第一,個體對事件發生的意義以及事件對自己將來的影響的評價;第二,個體是否擁有一個能夠為自己提供幫助的社會支持系統;第三,個體是否獲得有效的應對機制,也就是從過去經驗中獲得的解決問題的有效方法,如哭泣、憤怒、向他人傾訴等。[3]
二、心理危機干預的理論模式
(一)認知模式
認知模式認為,危機導致心理傷害的主要原因是當事人對危機事件和圍繞事件的相關概念進行了錯誤思維,而不在于事件本身或與事件有關的事實。該模式要求危機干預工作者幫助當事人認識到自己認知中的非理性和自我否定成分,重新獲得思維中的理性和自我肯定的成分,從而使當事人能夠實現對危機的控制。認知模式較為適合于那些心理危機狀態基本穩定下來、逐步接近危機前心理平衡狀態的當事人。
(二)哀傷輔導模式
1944年由Lindemann提出的哀傷輔導(grief work)概念是當前危機干預理論最為重要的基礎之一。Lindemann強調在強烈的悲痛面前,人們不能沉溺于內心的痛苦中,而應該讓自己感受和經歷痛苦,通過哭號等方式發泄情感,否則容易產生不良后果。他認為悲哀的行為是正常的、暫時的,并可以通過短期危機干預技術進行治療。這種正常的悲哀行為反應包括:總是想起死去的親人;認同于死去的親人;表現出內疚和敵意;日常生活表現某種程度的紊亂;某些軀體訴述。
(三)支持和干預技術模式
支持和干預技術用于危機的不同階段,側重點各有不同。危機初期,當事人的情緒很不穩定,焦慮程度較高,這一階段支持技術的應用旨在使當事人的情緒狀態恢復到危機前水平。可以應用暗示、保證、發泄、環境改變、藥物鎮靜等方法,如有必要,可以考慮短期的住院治療。
在危機后期,干預技術占據主導地位。危機干預的主要目標之一是讓當事人學會對付困難和挫折的一般性方法,這不但有助于度過當前的危機,而且也有利于以后的適應。危機干預工作者在干預過程中的職能主要為:幫助當事人正視危機、正視可能的應對方式、幫助當事人獲得新的信息或知識、盡可能地在日常生活中給其提供幫助、回避一些應激性境遇、避免給予不恰當的保證、敦促其接受幫助等等[4]。
(四)心理社會轉變模式
心理社會轉變模式認為,人同時具有自然屬性和社會屬性,是遺傳天賦和社會環境共同作用的結果。因此,對于危機的考察也應從個體內部和外部因素著手,除了考慮當事人的心理資源和應對能力外,還要了解當事人的伙伴、家庭、職業和社區的影響。危機干預的目的在于將個體內部適當的應對方式與社會支持和環境資源充分地結合起來,從而使當事人有更多問題解決方式的選擇機會。同認知模式一樣,心理社會轉變模式也適合于達到較為穩定狀態的當事人。
(五)教育、支持與訓練的社會資源工程模式
這一模式是在給一些面臨危機時的社會團體提供支持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其目的在于當人力資源有限時,通過訓練團體領導,提供及時的危機干預和減輕情感痛苦的服務,從而使團體內的心理健康資源得到最大的利用。這一模式也包括對其他人員如牧師和警察的培訓,是開發環境支持資源的成功嘗試[5]。
三、中山學院現有的心理危機干預和心理支持體系
(一)現有的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體制
中山學院建立的是由“學工部(處)”———各二級學院———班級心理委員”構建的三級心理健康教育咨詢日常工作體制。
第一,學院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在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指導委員會的領導和其辦公室的指導下開展工作。第二,二級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由專職學生輔導員擔任,經培訓后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第三,每個教學班根據大學生人數多少等實際情況,培養1-2名大學生班級心理委員,協助二級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輔導員開展工作。
(二)現有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體制的特點
1.不斷完善制度建設和增加經費支持。自2004年起,學院先后成立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領導小組,校級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2006-2008年期間,逐步建立了二級學院心理輔導站、在班級設置了班級心理委員。學院有專職心理工作人員2名,心理咨詢室2間,團體心理輔導室1間,并逐年增加心理健康教育專項工作經費預算及支出,如購置心理健康教育與管理系統、心理健康教育圖書資料、團體心理輔導室建設以及心理健康工作人員培訓經費。
2.注重培訓交流,優化結構,提高師資隊伍水平。每年安排專人參加廣東省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訓與學習;并積極鼓勵和引導學生工作人員、輔導員參加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已有接近一定數量的學工人員和輔導員接受了培訓并獲得相應資格證書。心理咨詢室配備了5名專、兼職老師,由專業心理健康教育教師、學生工作處工作人員、輔導員、醫務所醫生等人員組成。
在加強培訓的同時,學院還注重加強與市內其它心理機構的合作交流。先后與中山市著名的公益心理健康教育與團體活動組織———心海榕、中山市陽光社工、中山市北斗星心理咨詢公司等校外專業機構建立了廣泛的聯系和密切的合作。與中山市人民醫院心理科、甘露春天心理培訓機構等簽訂了校醫合作協議。
3.充分利用課堂教學主陣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學院有針對性地開設心理健康課程,充分利用課堂教學陣地,普及心理健康教育知識及觀念,讓更多的學生了解和掌握心理健康及調適的知識、技能,提高學生維護心理健康的意識。學院每年在新生入學教育中增加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內容,促進大學新生積極適應大學生活,順利完成從中學到大學的過渡和轉變。同時,在新生公共必修課“大學生健康教育”中開設了心理健康教育專題,在全校公共選修課增設“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課堂教育主渠道向學生傳授系統的心理健康教育知識。近五年來學院共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15門,聽課學生達到18000余人,在校生聽課覆蓋率達到50%。
4.開展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形成互動。每年學院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都會組織多樣化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如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為主線,每學期組織一次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月。活動月形式活潑多樣,除了一般形式的心理健康講座、心理電影評析、心理知識圖文展、心理知識游園會之外,更注重學生個體主動學習與團體合作參與,其中融入角色扮演技術的“心理電影模仿秀”、以提高團體合作和人際交往能力的“心理素質拓展游戲團體賽”和培養心理自助意識的“心理健康電子雜志創作比賽”,以及“心情征文比賽”、“心理海報比賽”、“心理漫畫比賽”等,這些活動學生參與度廣,積極性高。
(三)現有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體制的不足和發展建議
1.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危機干預工作未納入學生工作年度考核任務,未形成任何量化考核指標,學校也沒有頒布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相關制度文件,會在一定程度上影響基層工作人員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參與的積極性。
可以通過制度的形式確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在我校學生工作當中的地位和作用,并成立相應的領導機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工作指導委員會)和執行機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明確各機構的職責范圍和責任形式,將我校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咨詢工作納入整個學校的學生工作管理體系中。
2.雖然學院有開設心理健康教育課程,但基本都是全校性選修課,上課老師來自不同專業和院系,并未形成影響度較高的課程效果,學生也反映因為授課老師有限所以較難選課成功,不能充分滿足學生對心理學知識的需求。
可以成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研組,由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中心組織和管理,負責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開設和授課。目前在校輔導員中已經有一批老師接受了國家心理咨詢師職業資格培訓,其中還有一些人拿到了2級和3級證書,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課程教研組,組織和利用好現有教學資源,加強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學管理。
3.學院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起步較晚,在軟件、硬件建設、和人員培訓等方面都有大量的工作要做。每一項具體的工作、每一個學生活動都需要資金的支持,學生對心理健康教育與咨詢的需求也越來越多,現有的條件不能滿足這種需求,學院應繼續加大投入,設立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專項資金,確保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各項工作的正常化和常態化。可考慮增加建設(沙盤游戲工作室、生物反饋治療室、音樂放松室、)心理宣泄室等,擴大心理服務的功能。
4.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咨詢、心理測量和危機干預工作是一項專門性的工作,需要專業的知識、技能。尤其是在危機干預工作當中,錯誤的干預方式不但不能化解危機,甚至會激化和擴大矛盾。近年來,各高校因為心理咨詢和危機干預而引起的校園訴訟呈現快速上升的趨勢。
因此,加大投入,引進專業人員、加強對現有專兼職工作人員進行持續的專業培訓是必需的。同時,心理咨詢與心理危機干預工作屬于高壓力、高風險工作,應注意對相關從業人員進行督導,避免職業枯竭。
基金項目:2012年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質量工程建設(教學改革)項目(ZLGC2012JY26)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參考文獻:
[1]Caplan.G.Principlesofpreventivepsychiatry [M].New York:Basicbooks,1964
[2]Glass.G.V.&Smith.M.L.Reply to Eysneck [J].Americanpsyc hologist,1978(33):517~519
[3]劉啟剛.大學生心理危機干預機制的建構[J].青年探索, 2006:24
[4] Hersert M, etal (eds). The Clinical Psychology Handbook[M], NY, Pergarnon Press, 1983,759-782
[5] North CS, Hong B A. Project CREST: A new model formental health intervention after a community disaster [J]. American Journal of Public Health, 2000, 90(7):1057-1059
(作者單位: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