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之端
青年·夢
李大釗在《青春》中指出,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巍然屹立了幾千年,創造了罕有的人類文明,這是歷史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所束縛,背上了包袱。他號召青年勇往奮進,與舊傳統割裂,去創造理想的中華。
一身舊式長袍,圓臉黑胡,圓圓的鏡片,李大釗定格于歷史的老照片,總給人留下近乎“老者”的錯覺,很多人似乎無法將這位被譽為“一時無兩”的革命先驅與38歲的青年聯系起來。
溫厚、執著、不爭名利,被時人贊稱“量才常以玉為衡”的李大釗,卻抱著“高尚的生活,常在壯烈的犧牲中”之理念從容就義。
先驅者的人生軌跡是偉大的,在于對理想與信念的執著。
研讀李大釗人生和思想的軌跡,不能不注意1907年。
那一年,18歲的他報考了北洋法政專門學堂,這被視為李大釗第一次“獨立自主的人生選擇”。
五四青年節到來之際,我們試著從這次選擇尋找這位黨的創始人一生信仰的由來。
第一次“獨立自主的人生選擇”
現在已經無從考證李大釗第一次看到天津北洋法政專門學堂招生廣告時是怎樣一種心態,但不可否認的是,這一次的報考,不僅是他此前從未有過的“獨立自主的人生選擇”,也在某種程度上決定了他此后20年人生的走向。
如今,這份刊登著招生廣告的1907年7月1日的天津《大公報》靜靜躺在位于河北樂亭的李大釗紀念館的展柜里。
這張已經染上一個多世紀歲月顏色的報紙,讓人不禁想起李大釗在人生最后時刻的《獄中自述》中,對自己這次人生重大選擇緣起的闡述:“軍醫非我所喜,故未投考。銀行專修所我亦被考取,但理財致個人之富,亦殊違我意。故皆決然棄之,而入法政。”
資料顯示,1907年,位于天津的北洋軍醫學校、長蘆銀行專修所及北洋法政專門學堂都在招生。
為了把握起見,李大釗同時報考了北洋法政專門學堂和長蘆銀行專修所,結果他兩考皆中。
最終,李大釗選擇了前者。“選擇研究法政,是李大釗18年人生經歷的必然。”在接受采訪時,多年研究李大釗的河北省李大釗研究會副會長朱文通和李大釗紀念館原常務副館長杜全忠不約而同地強調。
在后人眼里,李大釗選擇北洋法政專門學堂的決定并非沖動。
一個18歲的河北樂亭少年是抱著自己的人生理想來到天津的。
這份理想,也能從李大釗童年的經歷及受到的教育中找到印跡。
三進宅院錯落有致,一丈高的十字花墻透露出無華淡雅,兩棵對稱而植的丁香樹花開正艷,這是位于樂亭縣大黑坨村的李大釗故居。“從宅院一板一眼的設計風格就可以看出,李家是一個較為傳統、保守的大戶人家。”杜全忠說。
然而,出生于大戶人家的李大釗卻幾乎未感受到父母的親情。
1889年10月29日,李大釗出生,而他身體羸弱的父親已于7個月前病逝。母親周氏感傷過度、憂慮成疾,在李大釗不滿兩周歲時也撒手人寰。無奈之下,已是63歲高齡的大祖父李如珍接過了李大釗的撫養權。
李如珍年輕時不甘窘困于貧瘠土地,外出“闖關東”,曾獲得“從九品”的官位,在村里很有影響。“商人考取官銜,這說明李如珍并不想以商業傳家,因此,他也給李大釗規劃了通過讀書仕進的人生道路。”中國近現代史研究所所長朱志敏分析。“無論是祖父希望李大釗光宗耀祖,還是3位私塾老師所傳授的傳統儒家思想,都培養了李大釗對國家、社會深深的責任意識。”杜全忠說。
這種責任意識是中國古代知識分子“達則兼濟天下”的雄心,也是李大釗“感于國勢之危迫,急思深研政理,求得挽救民族、振興國之良策”的緣起,朱文通這樣認為。
此后,無論是積極參與第四次國會請愿還是東渡日本求學,是擁袁還是反袁,是入主北京大學圖書館還是聯合首倡建立中國共產黨,無不是李大釗視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為己任的思想所致。
探索救國真理的序曲
作為北洋法政專門學堂的創辦人,曾是清末“新政”代表、后為竊國大盜的袁世凱也許并不知道,這所創辦于1906年12月的學校在次年迎來了18歲的李大釗,而這個青年在這里的6年學習、生活,最終成為這座學校歷史上永遠光榮的記載。
談及這段經歷,李大釗在《獄中自述》中說,正是入校后“習法政諸學及英、日語學”,他“隨政治知識之日進,而再建中國之志趣亦日益騰高”。
在樂亭李大釗紀念館,陳列著3封李大釗的親筆英文信件。
在學者朱成甲所著《李大釗傳》中,詳細羅列了李大釗所學的正科課程,除了政治學、比較憲法、選舉制論、外國貿易論、國際私法等內容,每周還有多達十幾個小時的日語課、英語課。“北洋法政專門學堂的6年,為李大釗發展成為學問家、思想家和革命家準備了最基本的條件。”朱成甲認為這個時期為后來李大釗尋找理想中的信仰與救國之道,播下了基因的種子。
作為中國最早的馬克思主義者,李大釗早期的政治理念是從法政專門學堂學習現代憲政思想時開始起步的。在參與1910年的4次速開國會請愿運動中,北洋法政專門學堂的兩名學生斷指寫血書、斷肘示決心的激烈之舉令李大釗“終不能忘”,而運動的最終失敗也使他堅定了對清朝封建統治“奮全力以顛掊之”的信念。由此,李大釗的思想從康有為、梁啟超的立憲派轉向孫中山、黃興為代表的革命派。
這次思想轉變僅是他一生探索救國真理的序曲。
創造青春之中華
1916年5月,年僅27歲的李大釗在結束了兩年多的留學生活后,從日本回到祖國,李大釗向國人第一次闡述了他的理想主張——創造青春之中華。這是他當時的理想,也是他對國人,首先是對青年的號召。他認為,當時中國的出路就是要擺脫舊傳統、舊觀念的束縛,建立一個青春的國家。
1918年,李大釗進入北京大學擔任圖書館主任。進入北大的李大釗,很快就置身于新文化運動的中心,成為新文化運動的主將。但標志著他正式投身到這個陣營的,還是他發表在《新青年》上的第一篇文章《青春》。
李大釗在《青春》中指出,中華民族在人類歷史上巍然屹立了幾千年,創造了罕有的人類文明,這是歷史事實,是不容否認的。但是,到了今天,它“衰老”了,“僵化”了,被以前的文明所束縛,背上了包袱。他號召青年勇往奮進,與舊傳統割裂,去創造理想的中華。
紅棕色的書柜和茶桌、一把仰椅、略顯破舊的寫字臺上還放著1919年的日歷,一支舊毛筆上仿佛還蘸滿香墨,119號辦公室還保持著李大釗當年工作時的樣子。“此后的5年間,李大釗以《新青年》《每周評論》《新生活》等刊物為陣地,寫下一篇篇歡呼俄國十月革命和介紹馬克思主義的文字。”朱文通強調說,其中,《我的馬克思主義觀》是我國第一篇系統介紹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的文章,也是李大釗變為成熟的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標志。
離北大紅樓不遠的文華胡同24號已被當作“李大釗故居”保護起來。
這里是李大釗一家人在北京居住最久的地方。故居的西房是由三小間合成的一大間。“李大釗與青年學生的談話就是在這間屋子里,這里經常坐滿了青年。”北京李大釗故居的工作人員說。“李大釗如‘老母雞,身后總是帶著一群‘雛雞,只要他‘咕咕叫兩聲,就會有大批的雛雞圍集在身邊,接受他的愛撫,領受他的引導。”當時在北大學習、工作的章廷謙在回憶文章中有這樣一段頗為形象的描述。
南陳北李,攜手建黨
隨著五四運動的勝利,很多青年在李大釗的影響下接受了馬克思主義。毛澤東和周恩來也受過李大釗革命思想的影響,毛澤東曾經說過,他是在李大釗的幫助和影響下才接受了馬克思主義的。周恩來還組織了“覺悟社”,號召青年深入到工農群眾中去開展活動。與此同時,李大釗開始籌劃建立一個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思想的工人階級政黨,為中國共產黨的建立開始了不懈的努力。
1920年,李大釗化裝成商人護送陳獨秀從北京到天津,在南下的路上,兩人就“計劃組織中國共產黨”進行了探討。隨后,李大釗在北京大學組織成立了中國第一個馬克思學說研究會,并會見共產國際代表維經斯基,準備建黨事宜。經李大釗的介紹和推薦,共產國際代表才得以了解中國革命的情況并去上海會見了陳獨秀。
這年初冬,在北京大學紅樓李大釗的辦公室,以李大釗為核心和領袖的北京共產主義小組成立。以后,李大釗又和陳獨秀多次通信,明確提出以“共產黨”為名。在李大釗的關心下,相繼建立了北京社會主義青年團和北方各地黨團組織。李大釗與陳獨秀有“南陳北李”之稱,他為中國共產黨的創立作出了重要貢獻。
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李大釗代表中央指導北方的工作。他積極促進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工人運動的結合,先后發動了開灤大罷工、京漢鐵路大罷工等著名斗爭。次年,受黨的委托,與避居上海的孫中山商談“振興國民黨以振興中國之問題”,說明中共關于實行國共合作、建立革命統一戰線的主張。此后,他又同孫中山多次會見,兩人“暢談不倦,幾乎忘食”。據宋慶齡回憶說:“孫中山特別欽佩和尊敬李大釗,我們總是歡迎他到我們家來。”可以說,李大釗作為共產黨的主要代表,為國共第一次合作作出了卓越的貢獻。
戰斗“總司令”
1926年3月,日本帝國主義侵犯天津大沽口,國民黨被迫還擊,擊中了日本軍艦。日本政府不但不對侵略行為認罪,還公然要求中國賠禮道歉、賠償損失。腐敗的段祺瑞軍閥政府竟然接受了日本政府的無理要求。
在李大釗的領導下,北京5000名群眾在天安門召開了抗議大會。會后,李大釗舉著一面紅旗,走在隊伍中間,到鐵獅子胡同軍閥政府門前示威。游行隊伍來到軍閥政府門口,段祺瑞反動政府開槍掃射示威群眾。北京女子師范大學學生劉和珍、史家胡同小學學生周正銘等46人慘遭殺害。
1927年4月6日,李大釗被軍閥張作霖逮捕,關在京師警察廳拘留所里。敵人對他軟硬兼施,妄圖逼他供出黨的機密。李大釗堅貞不屈,不僅沒有透露一點黨的機密,他的“供詞”卻成了一篇宣傳馬克思主義必勝的宣言書。
4月28日,敵人用絞刑殺害李大釗等20位革命同志。李大釗同志視死如歸,大義凜然,從容不迫,緩步登上刑臺。當劊子手把絞繩套在他脖子上的時候,他面對19位即將遇難的同志,發表了最后一次簡短的演說:“我們宣傳的馬克思主義已經培養了許多革命同志,如同紅花的種子撒遍全國各地。這種子需要用鮮血澆灌,它們一定會開出艷麗的花。我深信:共產主義必將得到光榮的勝利,將來的環球,必定是赤旗的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