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爽
2013年初,一場霧霾了襲擊中國百萬平方公里土地,隨后,中國科學院在1月份強霾中檢測出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污染物的主要成分。這個情況不禁讓很多美國專家聯想到,在工業化過程中美國曾遇到過類似的嚴重環境問題。
“天使之城”變“霧都”
1943年7月,美國西岸加利福尼亞州南部城市洛杉磯遭到襲擊。資料照片顯示,當時的洛杉磯市中心多次被煙霧“占領”。數千人出現咳嗽、流淚、打噴嚏的癥狀,嚴重者眼睛刺痛、呼吸不適,甚至頭暈惡心。
一時間,城內謠言瘋傳:這是日本人針對洛杉磯的毒氣攻擊。然而實際上,襲擊并非來自外敵,當地彌漫在空氣中的污染物“殺人塵”才是元兇。
隨后,洛杉磯經常在夏季出現煙霧不散的嚴重污染現象,成為美國最早陷入空氣污染的“霧都”之一。
1943年煙霧事件發生后,公共事務局要求市工程師拿出解決辦法,洛杉磯市也很快成立了煙霧委員會。最初,所有人都將毒氣的產生歸罪于工廠排放。衛生部門開始排查工業排放,有工廠被迫關閉,然而情況并未好轉。
研究發現,“殺人塵”屬于光化學煙霧,主要是由汽車排放的氮氧化物在陽光照射下發生光化學反應造成。光化學煙霧中除氮氧化物等污染物外,主要含臭氧和醛類物質等,也有細顆粒物,對人體呼吸系統有直接影響。
由此,洛杉磯開始了一場治理空氣污染之戰。當時,也許誰也沒有預見到這場戰爭會長達幾十年,至今仍在繼續。
空氣污染問題專家邁克爾·霍夫曼教授說,在美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時期,不少沒有吸煙等不良生活習慣的人都會患上嚴重肺部疾病。
據加州理工學院多名教授回憶,20世紀六七十年代在學院里生活數月的人甚至不知道幾英里外有座高山,而被稱為“殺人塵”的空氣污染物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
1979年9月,洛杉磯空氣中的臭氧含量臨界“危險點”。1989年秋天,美國《洛杉磯時報》在頭版登載了一幅洛杉磯市郊高樓大廈輪廓線的照片,煙霧籠罩了整個洛杉磯市中心,能見度已降至三個街區。
環保意識的覺醒
事實上,不只是洛杉磯,美國多個城市和工業地區二戰后都曾發生過重大空氣污染事件,空氣污染物使不少人罹患疾病甚至死亡。
資料顯示,得克薩斯州焚燒爐因焚燒廢舊汽車電池冒起藍黑色濃煙;鳳凰城刮起沙塵暴;亞利桑那州的煤礦公司作業現場,陽光照亮的是濃重的黑色……這些讓人難以忍受的污染事件也促使當時的美國政府和民眾反思無秩序工業開發帶來的環境代價。
1962年,美國生物學家和環保活動家蕾切爾·卡森所著的《寂靜的春天》開始在《紐約客》雜志上連載。這部標志著人類首次關注環境問題的著作,敲響了人類將因破壞環境而受到大自然懲罰的警世之鐘。
1972年,在瑞典斯德哥爾摩舉行的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通過了《聯合國人類環境會議宣言》。也是從那年開始,美國民眾從多個領域發起倡導環保的活動:內布拉斯加州的大法官弗雷德·巴恩斯帶頭騎自行車上班;建筑師探討循環利用金屬管和飲料軟包裝來建造環保房屋;科羅拉多大學學生開展實驗,研究城市煙霧走向;在密歇根州舉辦的一個研討會上,一輛新能源汽車成了全場焦點……
霍夫曼教授說,治理空氣污染,最重要的是政府、企業和民眾各界都能對環境保護給予足夠的重視。公眾意識對于空氣污染治理的作用尤為重要,這不僅因為污染對公眾健康和經濟生活造成重大影響,也因為公眾人數眾多占據各項措施實施的基本層面,更重要的是公眾可以起到對立法、企業和其他各界的監督作用,民間組織還可成為環境治理的主力軍。
《寂靜的春天》出版后,環境問題日益受到重視,各種環保組織也紛紛成立。環保運動興起的另一個重要成果是不少大企業也行動起來,力圖為自己塑造勇于承擔社會責任的形象。
制定多項法律
隨著民眾對污染源和排放物及其危害認識的增加,對環境保護意識的增強,美國在政府層面也采取了一系列舉措。
1970年1月,美國總統尼克松簽署了《國家環境政策法》,確定了國家環境保護目標,要求政府所有部門的工作都要考慮環境因素,成為美國最早確立的整體環境政策,也為創立美國環保署奠定了法律基礎。
同年12月,環保署成立,其任務是“修復被污染的自然環境,建立新規則,引導美國人民創造更清潔的環境”。在此之前,聯邦政府沒有專門機構負責應對危害人體健康及破壞環境的污染物問題。
而針對空氣污染問題,20世紀50年代之后,美國聯邦政府就頒布了多項立法和修正案,提出空氣污染控制政策。
1955年,美國出臺第一部空氣污染治理立法《空氣污染控制法》。而美國國會在1963年通過的《潔凈空氣法》則成為最重要的一部空氣污染控制法案,該法案首次指出空氣污染是跨地區的全國性問題,美國此后開始根據該法案頒布全國空氣質量標準。此后幾十年間,該法案又經過了數次修改,其中1970年《潔凈空氣法》加強了對汽車排放尾氣的控制。1990年該法案經過再次修改,規定了更嚴格的機動車尾氣排放標準,并針對189種有毒污染物制定了新的控制標準。
研究表明,美國的空氣污染主要由六大因素所致:氣態污染物、溫室氣體效應、酸雨、臭氧層破壞、可吸入顆粒物(PM)以及氣候影響。其中,PM 2.5屬于可吸入肺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影響最大。
根據《潔凈空氣法》,環保署須定期審查空氣質量監測標準。2006年,美國環保署針對PM 2.5標準進行了最新一次修訂,規定全美無論在城市還是鄉村,任一地區、任一24小時周期內,PM 2.5最高濃度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降至每立方米35微克,而年平均濃度標準則是每立方米小于等于15微克。直徑在2.5微米到10微米之間的可吸入顆粒物(PM 10)的標準為24小時周期內每立方米150微克。
綜合治理污染
作為最早遭受“殺人塵”襲擊的地區之一,加州,特別是洛杉磯地區為解決空氣污染問題做出了許多創造性的努力,也因此成為美國戰勝空氣污染的重要實驗基地。
自《潔凈空氣法》頒布以來,尤其是進入上世紀90年代后,加州和洛杉磯地區采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和控制辦法。首先,在洛杉磯市出售的汽車須是“清潔的”,而且要求1994年以后出售的汽車全部安裝行駛診斷系統,即時監測機動車的工作狀態,讓超標車輛及時脫離排污狀態和接受維修。而且,加州通過了嚴于聯邦的《污染防治法》,引導并促使美國和外國汽車生產廠商改進汽車的排放性能。
洛杉磯市采取了包括增加停車收費等多種方式,鼓勵多人合乘一輛汽車,減少公路上的實際行駛量和尾氣排放。政府還通過低息貸款和補貼的方式鼓勵人們嘗試使用清潔燃料的汽車。
此外,加州是美國第一個在燃料泵上裝配橡皮套的州,套內的填充裝置可以減少汽油蒸氣逸入大氣。同時,加州在替代清潔燃料的研究方面也處于領先地位。據了解,加州是世界上利用風能和太陽能發電裝置最多的地方。
在此基礎上,聯邦各州實施各自的治理計劃是美國空氣污染控制的重要步驟。根據環保署制定的多項標準和政策,美國各州必須定期提交空氣質量達標的詳細實施計劃。如果沒有提交計劃,或者沒能有效執行計劃,環保署將會采取強制性措施,確保達到空氣質量標準。聯邦政府部門如能源部、環保署等也不斷推出各具特色的空氣污染治理項目。
如今,盡管洛杉磯依然被列為美國空氣污染最嚴重的地區,但在一年中的多數時間,從洛杉磯市中心都可以清晰地看到山上好萊塢的標志,從格里菲斯山上的天文臺可以清晰地看到全城風貌,而在洛杉磯郊區生活的孩子也可以數著星星入睡。
從“殺人塵”肆虐的“天使之城”( 1769年8月2日,即天主教圣母節第二天,西班牙遠征隊為尋找開設教會地點來到洛杉磯,1781年在這里建鎮,并把這里稱為“天使女王圣母瑪利亞的城鎮”,后簡稱“天使之城”),到越來越多澄凈天空的出現,從連續不斷的常年夢魘,到越來越多的創新舉措,洛杉磯“藍天保衛戰”已初獲勝利。他山之石,值得借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