慧繪
漢朝的考課是年終朝廷對地方官員政績的一種考核方法。考核內容主要包括戶口墾田、錢糧出入、社會治安、災害、農桑、道路、地理變遷等。考課程序實行逐級考課法。先是縣令(長)考課基層,然后郡守、國相考課縣令(長),最后丞相代表中央考課地方行政長官郡守、國相。此外,中央政府還按職能要求向全國實行諸如民事、農事、司法等方面的單項考課。
考課形式則有縣集簿、郡計簿和朝會課三種。凡在縣里考課者為集簿,《后漢書·百官志五》本注說:“秋冬集課,上計于所屬郡國。”劉昭注引胡廣曰:“秋冬歲盡,各計縣戶口墾田,錢谷出入,盜賊多少,上其集簿。丞、尉以下,歲詣郡,課校其功。”可見集簿就是把考核的內容、情況如實填寫好,再上交給郡。
計簿是郡考課的一種形式。漢朝各郡設“上計吏”職,負責調查、匯集、記錄和整理本郡的經濟、社會、教育等各方面的情況,其專用的記錄本稱為“計簿”。每年年終由上計、掾史各一人,攜帶計簿(書面工作內容的總結)到京師參加考課。中央的考課叫“會課”,由朝廷的主考課者向郡守提問,郡守如實回答,然后再以計簿與之核對。
考課一般一年一考,三年一大考。每年一次的考課又稱常考,三年一大考又叫大課。考課時間往往從秋冬開始,到次年正月結束,再向皇帝作最終報告。
考課結束后要進行獎懲。行政法中有“考課黜陟法”,按照考核的結果分為政績和品德(主要是廉潔自律方面的要求)兩大項,分別判等,經綜合后給予獎懲。獎勵分三等:升遷、超遷、留守賜金。懲罰也是三等:責問(有如今世的口頭警告)、免官(階段性處罰,有可能重新做官)、廢棄(比免官重的處治,受此處分者,終生不得再做官)。如果屬于貪贓枉法、觸犯刑律的則按刑律追究刑事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