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丹淳
[摘 要]在新課標《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學科學教學邁向了創新與實踐為主的新時代。在探究創新和實踐作為學習理念逐漸取代傳統的理論教學,創新和實踐更作為一種學習方式和目標被提到了小學科學的重要位置上。在小學科學教學中,探究小學科學中的創新和實踐已成為教育關注的亮點。
【關鍵字】小學科學教學;創新與實踐
小學科學具有較強的綜合性,應用性,工具性,創新和實踐對學生發展腦力和動手能力已成為教學的關鍵。一切為了學生的發展的為目標,小學科學的創新與實踐、教學模式和教學策略的選擇和運用不是盲目或是隨意選擇的,小學科學對于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獲及其他學科的學習應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小學科學教學課程的學習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
一、“開放式”的教學觀念的創新和實踐
小學科學教育創新與實踐需要一個輕松和諧的學習環境。教師在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同時,應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發覺學生個性,發展學生思維空間,開設多元化的教學情境,體現教學的時代信息,時空的拓展變換,為學生創建一個多樣的,多變的教學環境,促進學生的創新意識,實踐能力。
在《奇妙的指紋》教學中,如何引發學生的學習激情呢?教師可以每人發一塊橡皮泥,顏色讓學生自己選擇,讓學生分別用把這塊橡皮泥捏成自己手的樣子,看誰捏的最像,交給老師。學生學起來就會當做一個游戲。捏完后,學生交上來后,讓學生自己區分哪個是自己的,如何區分,從個人引出“指紋”:“為什么會有指紋?”“為什么指紋都不一樣?”“指紋的作用是什么?”“橡皮泥上的指紋是不是都一樣的?”不再局限傳統的教學模式,這樣開放性的教學有助于學生自己思維的擴散,親自實踐。
小學科學教育中學習“果實或是種子”教師可以聯系身邊的實踐,充分利用現代多媒體技術播放幻燈片呈現一幅美好生動的畫面。例如,“被放飛的蒲公英的種子”每一個被放飛的小傘都帶著生命的氣息呈現在我們的眼前,學生看到的是一個個生命的起點。
二、“引導——合作”作為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原則的創新和實踐
“引導——合作”作為當前小學科學教育的教學原則逐漸取代傳統的教與學的教學原則,學生作為學習的主體,教師以關注學生在學習中的表現,主要是在教學上的師生互動、學生互動、交流學習中的行為和表現、參與的熱情、學習的態度等。這就需要教師通過了解學生在教學中的交流、態度,發現和獲得學生心理的學習思路。引導學生走進老師教學思路,有利于促進教師與學生的共同發展,增強師生感情,促進師生合作,學生之間的合作,既表現了教師在教學中的行為,也體現學生作為學習主體的“學”所起的作用之上。
在教學小學課本中的《土壤里有什么》時,教師可以直接在課堂上每人發一個花盆和一些泥土,讓學生自己聞一下土壤的味道。教師可以提問:“這土壤是什么味道?”“土壤里有什么?” “為什么植物會在土壤里存活?”“我把手中的這顆花種種下去能開花嗎?”學生會通過自己的實踐去親身體驗泥土味道,弄清土壤的成分及植物能生長的原因。最后試著讓學生想象花種種入土壤開出美麗的花朵的樣子。教師還可以讓學生兩個一組,學生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株植物,老師做示范,學生也自己跟著老師去實踐,老師可以說“看誰的植物長得最茂盛,花開的最美”。學生自己去實踐,自己去思考,改變了傳統的老師教、學生學的教學模式。
三、“全面性—多元化”教學評價方法的創新和實踐
小學科學教育改變以往的“打分”評價轉向學生個性,學生同伴合作,家長參與等,通過學生的態度等進行多元化評價。由學生個體轉向合作小組:通過學生之間的合作探討,小組實踐得出的結論進行評價;學生創新思維的構建:主要是學生對小學科學學習的態度,個性發展,認知水平,思維模式的評價;課堂評價:學生課堂積極性,學習心理,探究欲等評價;評價呈現學期化:教師的評價應以一個學期作為一個全過程,對學生的認知水平,實踐水平,創新水平,只是掌握程度進行總體的評價。
小學科學對于發展學生思維,培養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及對其他學科的學習應用具有較強的實踐性,小學科學教學課程的學習已成為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重點。在新課標《科學(3—6年級)課程標準》的指引和要求下,小學科學教學邁向了創新與實踐為主的新時代。
責任編輯 沁 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