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俊晨
[摘 要]課堂提問決定著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以及思考空間的大小。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引發學生對數學的思考,為學生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提供橋梁與階梯,從而使我們的數學課堂走向精彩、達成高效。有效的提問應數學表現在在學生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問,在學生的思維疑惑處追問,在教學環節的關鍵處巧問,在學生思維的拓展處妙問。
[關鍵詞]課堂提問;設問;追問;巧問;妙問
提問是數學課堂教學的重要部分,它決定著學生思維發展的方向以及思考空間的大小。有效的課堂提問能激發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激發他們的求知欲望,幫助學生體會數學的基本思想和思維方式。
一、由此及彼: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問
《數學課程標準(2011年版)》指出:“教師教學應該以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經驗為基礎,面向全體學生,注重啟發式和因材施教。”數學知識之間聯系十分緊密,教師通過提問可以幫助學生對知識進行積極的正遷移,形成良好的認知結構。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設問,是達成課堂提問有效性的基本要求。
如教學四年級上冊“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時,教師在復習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后,可以這樣提問:乘法交換律和結合律與加法交換律和結合律有什么聯系?它們有什么不同?怎樣區別這些運算定律?這兩種運算定律有什么作用?
在新舊知識的銜接處,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設問,可以引導學生去比較中遷移規律,從已有知識過渡到新知識,學生很自然地理解乘法運算定律。
二、循循善誘:在學生的思維疑惑處追問
小學生知識結構和思維水平具有一定的局限性。當他們對問題疑惑不解、不知所措時,教師不失時機地追問能起到指點迷津的作用。因此,在學生的思維疑惑處提問,是達成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關鍵。
例如,在教學“多邊形的面積計算”時,先出示一個平行四邊形,計算面積。緊跟著出現一個等底等高的三角形,計算其面積。教師在電腦上操作,把剛才的三角形進行改變成同底等高的三角形。繼而提問:“這個變化后的三角形面積是多少?為什么?”再次把三角形的形狀進行改變,提問面積。指出:只要是底和高一樣,形狀雖然不一樣,但面積都是一樣的。師繼續追問:“如果三角形的面積是平行四邊形面積的一半,那它們一定是等底等高嗎?你能畫出和平行四邊形面積一樣的三角形嗎?”再次出示一個和平行四邊形等底等高的梯形,計算面積。繼續追問:“這個平行四邊形和原來的梯形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系?那么,為什么面積相等呢?”
在這個教學片段中,教師及時抓住時機,循循善誘,引導學生進一步觀察、想象、研討,在學生的思維疑惑處追問,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各個圖形之間、面積公式之間的聯系。教師的追問幫助學生在思維疑惑處搭建橋梁,學生在教師的追問啟發下,思路便被打開。
三、有的放矢:在教學環節的關鍵處巧問
在教學環節的關鍵處巧問,是達成課堂提問有效性的“重中之重”。因此,教師應精心設計問題,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他們的注意力,促使學生的情感和思維都處于積極活躍的最佳狀態。
如教學“角的大小”時,教師在和學生玩魔術棒游戲,指出:“角有大、有小,我能把這個角變大,相信嗎?”幫助學生在頭腦中建立正確表象。隨后,老師不斷巧妙提問:“角變大了吧?”“我還能把角變小呢,你能來嘗試一下嗎?”“張口變大,角就變大了,如果張口不變呢?”“角的大小和什么有關,和什么無關?”在這里,教師的巧問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學習欲望,更對學生的思維起著導向作用,讓學生的數學思維水平在思考中不斷提高。
四、融會貫通:在學生思維的拓展處妙問
數學課堂中的提問,應該有意識地訓練和提高學生思維能力。教師應善于多角度的設計問題,幫助學生掌握同一問題的多種變化方式,提升思維的靈活性。在學生思維的拓展處妙問,努力達成課堂提問有效性的深度。
多層次的妙問,問題的思維度層層遞進,考查學生靈活應用知識的能力,而且能進一步體會規律的實際應用價值。因此,合理、適度的拓展延伸,有利于幫助學生對問題進行較為深入地思考,有利于激發學生的創造潛能,有利于學生系統地掌握所學的數學知識,提升數學素養。
責任編輯 晴 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