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鶯燕
[摘 要]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的主陣地,要有效地發揮德育功能,關鍵在于變革創新,轉變教學觀念,轉變教學方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轉變教學方法的途徑主要有:正面注入,定性講授;啟發誘導,避免死記硬背;創設情境,現場教學等。
[關鍵詞]轉變;探究;觀念;興趣
新課程改革提倡實踐、探究、合作交流的學習方式,學生是學習的主體,教師是主導。思想品德課能否受學生歡迎,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教師,增強思想品德課的實效就必須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這就需要教師及時更新觀念,改變教學方式。為此,我在平時教學中注重做到以下幾個方面:
一、轉變教學觀念
在思想品德課上,需要我們順應社會主流,符合時代發展。一個思想品德課教師,不只要掌握知識技能,還要懂得學生的身心發展規律。除了傳授知識,講明道理,還要真正地了解學生的心理,把德育理論應用于實踐,應用于生活,使他們在學習中養成積極向上的樂觀主義精神,為在成長時期形成優秀品格奠定基礎。我在教學中所做到的就是把學生從無休止的題海中解脫出來,不只以分數去評價一個學生,而是通過對課程的學習和體會,使學生對教材內容有一個用心感受的過程。如在教學《好習慣受用一生》一課時,我讓學生做雙手十指交叉的游戲,有的人很自然地將右手大拇指壓在最上面,有的人很自然地將左手大拇指壓在最上面。感覺一下,都覺得非常舒服,這就是習慣。反過來,重新做十指交叉的游戲,原來右手大拇指在上的變成左手大拇指在上,結果會怎樣呢?學生會覺得不舒服,好像手的上面多出來一個手指,下面又好像少一個手指。這就是不習慣。我由習慣的好壞之分,引申到好習慣和壞習慣對人一生的影響。這樣上課,讓學生從內心深處領會其中蘊含的道理,增強了教學的感染力。
二、轉變教學方法
在思想品德課教學中,教師如果一言堂,學生只是被動地聽,教學方法又簡單,只讓學生死記硬背,那么效率一定不高。要達到高效,教師對每節課要設計得有新意,將教法的改革與學生的思考有機地結合起來,并重視學習方法的指導。
1.正面注入,定性講授。教師要制定有效的教學目標,對所有的教學資源進行挖掘和整合,多引用和學生生活貼近的熱點話題和事例,這樣更能影響學生的學習態度,從而較好地實現教學目的。
2.啟發誘導,避免死記硬背。教學中學生的感悟很重要,也就是要抓住學生的心理和興奮點,指導學生“悟”出教材中的道理。對一些有難度的知識點,要做到精講,使課堂學習以學生為主線,使學生的感悟型學習落到實處。
3.創設情境,現場教學。課本中很多材料都來源于生活,但學生不愿意聽取一些大道理,很多社會問題,他們寧愿親自去參與和了解。可以帶他們到工廠、農村去參觀學習,到一些有紀念意義的場所考察。這種走出教室的教法,遠勝于課堂的說教,也更有實效。
三、激發學生的興趣
學生的學習興趣是學習的前提,有了興趣,才能發揮學習的主動性,才會有探索學習的動力。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方式有很多,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創設情境,用豐富的畫面、動聽的聲音來感染學生;也可以設置一些小的疑問,即“布惑”,使學生處于真假難辨的情景之中,以此激起學生探討問題的興趣,等等。比如,有學生提出:“既然我國經濟現在還落后于美國這個資本主義國家,為什么還說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教師解答這個問題時,不但要引導學生將中國和美國比現狀,還要比起點,比過程,比未來,從而比出兩種經濟制度的發展結果,以此證明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教師在教學時,一定要把握教材,摸準學生,選好教法,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陶冶學生的情操,喚起學生對崇高理想的追求,使他們能快樂、高效地學習。
初中思想品德課作為學校德育的主陣地,要有效地發揮德育功能,關鍵在于變革創新,改革教學教法,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惟有這樣,思想品德課才能充分發揮自身的影響力和學科功能。
責任編輯 如 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