占銀燕
[摘 要]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鼓勵學生質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關注數學文化傳承,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關鍵詞]數學;教學;創新
創新是教與學的靈魂,在數學教學過程中實施創新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是教學的重要內容。
一、營造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
傳統的數學教學重教輕學,重灌輕導,重教學結論輕數學發展過程,學生往往缺乏自主的學習空間,缺乏平等、和諧、民主的氛圍,學生只是整齊劃一地接受數學知識,唯書唯上,這樣壓抑了學生的理解能力、創新能力、想象能力的發展和自主學習的熱情,課堂氣氛沉悶,缺乏生命活力。解決這些問題,教師必須營造一個和諧的課堂氛圍,以飽滿的熱情感染學生,做到語言幽默風趣;運用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想象,同時要尊重學生,激勵學生積極參與,使學生敢想、敢說、敢問。這樣,才能有利于個性思維的發展和創新意識的形成。古今中外成功的教學經驗告訴我們: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必須尊重學生,要允許和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和看法,特別是他們以自己的獨特方式看待事物的發言和做法;教師不僅要尊重學生,而且還應該認真分析學生的見解,這樣才能使學生內在動力和求知欲望得到發揮,學生才能成為學習的主人。師生建立親近、融洽的教學關系,有利于調動學生的主體意識創新思維能力。
二、鼓勵學生質疑,教師精心設疑,激發學生的創新思維
宋代著名學者陸九淵說:“為學患無疑,疑則有進,小疑則小進,大疑則大進,不疑則不進……疑是思之始,學之端。”這充分說明質疑是學生進行創新的前提。因為疑問能使學生產生認知沖動,促使學生積極思考,在這個過程中才可能實現創新。因此,數學教師要把質疑與解疑作為教學過程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以疑引探,培養學生的探究精神和創造能力。其做法是:1.要求學生自己預習教學內容,獨立思考,發現疑難,提出問題。2.教師要圍繞教材的重點、難點設疑,啟發學生思索探討,鼓勵學生各抒己見,積極爭辯。3.鼓勵學生解放思想,敢于向老師、課本和參考資料提出疑問,并進行評論矯正。總之,數學教師如能根據中學生的喜新好奇、興趣廣泛的特征,有意識地設置一些形象生動、靈活多樣的懸念和疑問,學生定能產生探根究源的心里,從而激發興趣,活躍思維。
三、關注數學文化傳承,激發學生的創新欲望
教科書力求成為反映科學發展和文化進步的一面鏡子,既體現數學的科學性和應用性,又體現數學學科中蘊涵的文化。教學中除關注學生數學知識和能力的提高外,還要考慮傳承數學文化方面的工作,通過生動活潑的形式使學生感受豐富的數學文化的熏陶。如教學“勾股定理”“圓周率”“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等內容時,教師可先后介紹祖沖之、阿基米得、高斯、華羅庚等數學家的生平和他們對數學的貢獻;介紹《九章算術》等古代數學著作中也記載了一些內容,這樣既可以讓學生了解數學的歷史,豐富知識,又可增加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四、開展豐富的數學活動
課堂是實施創新教育的主陣地,課外活動則是課內的延伸和深化。加強理論聯系實踐,是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環節。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按照教學目標的要求,適當安排多種形式的數學活動。如組織學生成立數學興趣小組,舉行數學知識競賽,撰寫數學小論文和以數學為題材的社會調研報告,制作學具,收集多種類型的數學資料等,使理論知識得到內化和鞏固。如可引導學生制作軸對稱圖形,利用全等三角形的性質測量旗桿的高度,運用概率知識用抽樣調查的方法估計八年級學生近視人數。在當前全面實施素質教育的新形勢下,教師要想方設法引導學生參加課外活動,進行廣泛的課外閱讀和實踐。通過活動,變學科的“封閉性”為活動課的“開放性”,讓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培養動手、動腦、動口的能力,去觀察課內不曾看出的道理,去領悟課內未涉及的奧秘,去觸摸課堂無法獲取的信息。
責任編輯 一 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