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 經管類英文學術語篇;立場表達;認知立場;態度立場;言語風格立場;多維分析法
摘 要: 運用多維分析法分析立場標示語在學術語篇中的共現模式,可知中西學者在學術語篇中的立場表達:(1)英語本族語學者在學術語篇中立場標示語的共現頻率明顯高于國內學者;(2)英語本族語學者在學術語篇中更頻繁地利用立場標示語對命題內容進行限制和表達對命題內容在某種程度上的不確定性;(3)在表明“知識的來源或命題為真的視角”時,英語本族語學者更傾向于直截了當地指出來源,但國內學者卻更顯著地傾向于“引經據典”;(4)國內學者在“言語風格”和對命題信息“現實性”的判斷上所采用的標示語與英語本族語學者相比也存在明顯不同。
中圖分類號: H315 文獻標志碼: A文章編號: 1009-4474(2013)01-0028-09
學術語篇中的信息并非都是以純事實形式呈現出來的,作者在表達命題的同時也傳達了他們對該命題的立場和態度,目前國外已有許多學者〔1~14〕從不同角度和對象對此問題作過研究。而國內就此所做的研究并不多,主要有吳格奇和潘春雷對漢語學術論文作者立場標記語的研究〔15〕以及丁展平對英語學術論文遁言的研究①〔16〕。因此本文擬在一個約50萬字的中西學者經管類英文學術語篇語料庫的基礎之上,對比研究中西學者立場語氣(stance mood)的使用情況。
一、理論框架
(一)對立場的不同描寫框架
立場(stance)表達的是語言成分與語境之間的一種語用關系。它借助指稱(referentially)或指代(indexically)的方式,通過對命題內容、對其他語篇參與者或對他者話語的影響來表達態度、情感、判斷和承諾〔17〕。對于書面語篇來說,立場就是作者借助于語言成分,向讀者傳達的有關命題內容的個人情感、態度、價值判斷和評估,立場意義可通過多種方式來表達,包括語法手段、詞語選擇和輔助語言手段〔18〕。輔助語言手段如音量、聲調和聲長以及非語言手段如體位和姿勢等,不在本文的討論范圍之內。
在相關文獻中,不同研究者采用了不同的框架來描寫立場(見表1)。主要有以下三種描寫框架。
1.Biber等的三分類框架
Biber et al將立場標記語(stance marker)分為以下三大類:認知的(epistemic)、態度的(attitudinal)和言語風格的(style of speaking)。Biber et al的認知立場指說話人對命題信息從以下幾方面所做的判斷和評估:說話人對命題信息描寫的確定性(certainty)或不確定性(doubt)、現實性(actuality)和準確性(precision)的判斷以及對命題內容的限制(limitation),用于表明知識的來源或命題為真的視角(perspective);態度立場傳遞的是個人態度或情感,這類立場標記語可用于標明說話人對命題內容的態度或評價、個人情感或者預期估計;言語風格呈現說話人或作者對交際本身的評價〔18〕。
2.Hunston和Thompson的四參數框架
Hunston Thompson提出了構成立場的四個參數:
好—壞(goodbad):The film was tedious./The research was very beneficial.
確信程度(level of certainty):Clearly,we have achieved our goals./I think that this is the least likely choice.
預期性(expectedness):It is likely to work if we follow the rules.
重要性(importance):More importantly,however,is the fact that...〔19〕
這四個參數表明了立場的修辭功能,如評價、提出觀點和表達個人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