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我國銀行同業業務快速發展,對公業務、對私業務、同業業務“三足鼎立”的局面顯現。本文首先運用大量統計數據從業務規模、業務結構、資金流動三個方面對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現狀與特點進行了分析和概括,并勾勒出金融同業間資金流動的軌跡。在此基礎上,結合對銀行資產負債表變動的考察,研究探討了銀行同業業務對我國貨幣供給的影響。最后,從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面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銀行;同業業務;貨幣供給
銀行同業業務是商業銀行與金融同業間的各項業務往來。其范圍廣、種類多:從參與主體看,包括銀行與銀行之間以及銀行與證券、租賃、信托等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同業業務;從發生場所看,包括銀行間市場交易和場外交易;從業務性質看,包括同業存放、同業拆借、債券回購等傳統業務,以及轉貼現、受益權信托、信貸資產轉讓與回購、同業代付等創新業務。廣義的同業業務還包括代理資金清算、代理簽發匯票、代銷基金和保險等不具有資金融通功能的代理業務,以及銀行對金融同業的股權投資等。本文只論述狹義上的銀行同業業務,即銀行與銀行或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在銀行間市場或場外市場上進行的有資金融通性質的各項業務。
一、 我國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現狀
銀行同業業務能有效融通信貸、貨幣、證券、保險等幾乎所有的金融市場,在我國分業經營的大環境下,這一復合性、聯通性和交叉性使之成為深具創新活力和發展空間的業務領域。尤其是在近年來銀行資本約束加強、信貸規模偏緊、息差收窄、不良反彈、盈利壓力增大的背景下,同業業務風險小、資本占用少、綜合收益高的優勢凸顯,獲得了快速發展,并在當前銀行業務結構中占據了越來越重要的地位。
4.從場外市場考察,證券、財務公司等非銀行金融機構是銀行同業存款的最大提供者
場外市場是一個虛擬的概念,泛指官方銀行間市場之外的同業交易市場,同業存款和票據回購是其主要活動。根據監管要求,證券、基金、信托、保險等非銀行金融機構因代理、經紀、受托而收到的客戶資金應存入銀行,成為同業存款,因此,非銀行金融機構是銀行同業存款的最大提供者。另外,隨著財務公司的普遍設立以及集團資金歸集度的不斷提高,財務公司所提供的同業存款快速增長,已成為銀行同業存款的重要來源之一。
二、 銀行同業業務對貨幣供給的影響
商業銀行是貨幣創造的主體。同業業務的發展拓寬了銀行資金來源的渠道,豐富了銀行資產運用的手段,改變著銀行經營發展的模式。這些變化必將通過資產負債表的傳導作用于傳統的貨幣創造機制,并最終影響全社會的貨幣供給。
(一)同業業務通過優化資金配置,創造出“高效的”貨幣供給
對于銀行與銀行之間的同業業務,就單個銀行來說,缺乏有效貸款需求而頭寸較充裕的銀行可以通過同業業務,暫時讓渡資金使用權并獲得相應收益;有較多貸款需求而頭寸短缺的銀行可籍此擴大貸款規模,增加派生存款。就整個銀行體系來說,盡管銀行之間的同業往來將相互抵消,似乎不會對整個社會的貨幣創造有所影響,但事實上同業業務的發展使資金盈余銀行和資金短缺銀行的需求都能得到及時融通和調劑,部分銀行閑置資金能重新進入信貸領域,從而提高了信貸資金的配置和周轉效率,并最終增強了整個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能力。
對于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的同業業務,當資金從非銀行金融機構凈流入商業銀行時,銀行可貸資金增多,貨幣創造能力增強。當商業銀行對非銀行金融機構融出資金時,這些資金或由非銀行金融機構投放到非金融部門,或仍以同業存款形式存放于銀行體系中。前者創造了存款貨幣,表現為企業或個人存款增加;后者也創造了存款貨幣,表現為同業存款增加①。因此,銀行與非銀行金融機構之間的同業業務在提高資金配置效率的同時,也提高了整個金融部門的貨幣創造能力。
由此,銀行同業業務的發展帶來了資金在整個金融體系內配置效率的提升,使資金的供求得到更及時的撮合與調劑,信貸的供求得到更有效滿足,并進而間接地提高了銀行體系的貨幣創造效率。而這一效率的提高,也就相當于創造出了“高效的”貨幣供給。
(二)同業業務發展能夠規避某些對貨幣創造的管制,創造出“額外的”貨幣供給
目前,對貨幣創造的管制可大體分為兩類:以信貸限額為代表直接管制和以動態差別存款準備金率、存貸比、資本充足率為代表的間接管制。近年來,從緊的貨幣政策與旺盛的投資需求之間的矛盾使信貸供需缺口不斷擴大,從而引發了一輪以規避管制為直接目的,發端于票據、理財、信用證等銀行表外領域,并通過同業業務的對接來實現監管套利的金融創新浪潮。于是這些業務創新在規避管制、彌補信貸供需缺口的同時,在受限的規模之外創造出了“額外的”貨幣供給。下文以部分創新為例②,在銀行貸款規模已達上限等假設下,分析闡述這些“額外的”貨幣是如何通過銀行同業業務創造出來的。
四、結論和相關建議
綜上所述,銀行同業業務在我國近年來流動性偏緊、銀行資本約束強化、信貸資源趨緊的大環境下,以風險低、資本占用少、方式靈活、創新踴躍、綜合效益高等特性而日益受到國內銀行業的青睞,其規模不斷增長,重要性持續提升。
同業業務拓展了銀行負債來源的“資金池”,豐富了銀行資產運用的“工具箱”,并籍由銀行業務模式的變化而對貨幣供給產生影響。這一影響既有優化資金配置、提升貨幣創造效率的方面,也潛藏著脫離實體經濟需求,存款自我派生、自我循環、虛假膨脹的風險。同時,靈活多變的操作手法和層出不窮的創新,也使得同業業務往往能夠突破監管當局對貨幣創造的管制,創造出額外的貨幣供給,從而削落宏觀調控的成效。
對此,在宏觀層面,建議對同業業務發展所帶來的事實上的混業經營態勢及其可能產生或積聚的系統性風險保持清醒的認識,進一步健全和完善金融監管體制,如進一步加強一行三會之間宏觀貨幣政策與微觀監管政策的協調配合,加快建立健全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在中觀層面,建議加強對銀行同業業務的日常監測和統計分析,掌握同業業務的創新和資金流動,以便差別化地實施引導和監管。對有利于優化資金配置和實體經濟發展的同業業務,應鼓勵并創造條件使其更好更快發展。對以規避管制為主要目的的同業業務應加強引導和規范,促其合理合法地經營。對單純以逐利和規模擴張為動機,資金體內循環、虛假膨脹的同業業務應及時叫停。對同業業務發展中違規甚至違法的行為要堅決打擊。在微觀層面,建議評估、完善或修訂金融統計、貨幣政策和監管要求中與同業業務相關的細節,如同業存款的法定準備金政策、資本充足率中的同業資產風險權數、同業業務創新的會計處理和統計計量標準等,為同業業務的規范發展提供良好的微觀環境。通過宏觀、中觀、微觀三個層面的共同努力,保障同業業務健康穩定發展,降低銀行業經營風險,防范系統性金融風險。
(責任編輯:陳薇)
參考文獻:
[1]劉蘭香.同業代付新規落地 數千億入表沖擊貸款規模[J].21世紀經濟報道,2012-08-30.
[2]方泳.對我國商業銀行發展金融同業業務的思考[J].當代經濟,2006(6):48-49.
[3]潘明忠.商業銀行金融同業合作的創新空間及發展策略[J].銀行家,2007(11):62-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