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8日至11日,美國前新墨西哥州州長比爾·理查森對朝鮮進行所謂“人道主義使命”的訪問。
號稱“拆彈手”的理查森已是9訪平壤,算得上朝鮮的老熟人了。此次之所以格外引人矚目,原因有三:
首先,由于朝鮮的神秘性和美朝關系的特殊性,以往美國政要都會提前公布行程和目的,而此次幾乎是“通告即成行”;
其次,理查森是民主黨資深政客,和奧巴馬關系密切,以往白宮雖未必每次都支持其訪朝,但從未如此番這樣讓國務院發言人在行前、行后一再表示“訪問不合時宜”;
第三,則是搶去“主角”理查森甚多鏡頭的“隨員”——谷歌老板埃里克·施密特。
1月8日,理查森辦公室向媒體透露,施密特是作為“理查森私人朋友”、“不帶任何商業目的”隨同訪問的。但是,施密特在平壤的言行,媒體都有大量報道,其密度甚至超過了“主角”理查森。
據《基督教科學箴言報》報道,1月8日(即抵達平壤當天),施密特參觀了朝鮮金日成大學。在那里,他看到了被特許登錄互聯網的、進行特定項目研究的學生;1月9日,他參觀了朝鮮人民大學習堂,那里有朝鮮最大、最著名的民用電腦學習中心。這是已故朝鮮領導人金正日倡導建立的。
施密特參觀了朝鮮計算機中心的展廳。在那里,他看到了朝鮮自行生產的平板電腦、數據加密軟件、臉部識別設備、視頻聊天以及即時聊天軟件,等等。
按照施密特的說法,他在訪問期間“非常明確地”向東道主表明了自己的觀點——朝鮮必須盡快開放互聯網。倘不如此,朝鮮政府將很難有所作為。因為當世界正日益連接在一起之際,朝鮮卻將自己關在互聯網世界之外,這將“對他們在現實世界的生活構成嚴重影響”。
他此行見到了哪些朝鮮官員?這些“肺腑之言”是跟哪個級別的朝鮮官員闡述?對方有無互動和反饋?互動和反饋的內容又是什么?
雖然剛抵達作為中轉站的北京首都國際機場,施密特就迫不及待地向記者告知自己在朝鮮的“坦率言論”,但對上述重要細節卻顧左右而言他——盡管讀者更關心的恰恰就是這些他不肯透露的細節。
人們真正關心的莫過于“施密特究竟干什么去了”。
谷歌在全球四十多個國家有分支機構,但朝鮮不在其列:在朝鮮,谷歌幾乎沒有業務存在,普通的朝鮮人根本無法訪問谷歌(他們中大多數人或許連谷歌是什么也未必知道)。
谷歌和施密特一貫主張互聯網訪問自由化,宣稱“不作惡”。對一些國家限制互聯網功能、設置訪問障礙的作法,谷歌素來持激烈的批評態度。而他剛剛訪問的朝鮮,就是全球網絡控制最嚴的國家:只能在朝鮮內部訪問的近乎大局域網的“光明網”差不多是朝鮮網民唯一的選擇。國際互聯網則只限于高官和有特殊需要的人員登錄。非政府組織“記者無國界”甚至將朝鮮稱作“互聯網之敵”。
一個向來以“互聯網無國界”倡導者著稱的“不作惡”者、互聯網應用服務最著名的公司掌門人之一,跑到“互聯網之敵”里作“四日游”,反差是否太大了些?
商人無利不起早。不辭辛苦繞道也要去一趟既和自己公司理念相悖、又沒有直接業務關系的朝鮮,施密特當然不會僅僅去當一回理查森的龍套。
有人認為,施密特屬典型的“政治商人”。作為“三巨頭”中最后進入谷歌的一個,按許多評論者的說法,他的加盟是“終于讓‘狂人主義’的谷歌變得像一個公司了”。
和不太關注政治的佩奇,以及總是“憶苦思甜”的布林相比,施密特從來都是個老辣的政客:一方面,他長袖善舞,能在美國乃至各國政府間折沖樽俎,游刃有余;另一方面,他也非常善于押寶。2008年美國大選,他早在初選階段就毫不猶豫地押寶當時遠非熱門的奧巴馬,為其擔任選舉周召集人,替奧巴馬政策背書。
如果說“講原則”的布林很難下決心訪問平壤的話,那么,“講政治”的施密特覺得大有必要的話,是不會猶豫的。或許在他看來,美朝外交對話陷入僵局,是不符合美國戰略利益的,而自己的朝鮮之行則有助于“融冰”。這不僅有利于與其關系密切的奧巴馬政府,也有利于他本人政治資本的積累。
也有人(主要是一些IT業內人士)認為,施密特是為了做生意去的。
法國JOL網上一篇文章指出,平壤一直是軟件、游戲和動畫外包業很發達的地方。例如,自2007年起,德國游戲制作公司Nosotek就在平壤有30名員工的游戲工作室;美國新聞集團也曾和朝鮮合拍電影;許多在全球流行的動漫和軟件都有朝鮮外包成分在內。
盡管由于聯合國的制裁禁令,相關公司不愿對此多說什么,以免惹來麻煩,但這在圈內是心照不宣的事。
在這些領域,朝鮮的技術遠比不過印度、中國,甚至馬拉維這樣的非洲國家。但朝鮮也有自己的優勢:首先,這種合作可以貼補朝鮮財政,換回寶貴的外匯;其次,朝鮮金日成大學和金策工業大學能培養年輕的計算機專家,這些人的性價比不錯。同樣技能的人才,工資只有中國的一半,而且由于缺乏商業競爭環境,外國老板壓根不用擔心他們會跳槽。JOL網的文章暗示,施密特可能看中了這座“富礦”,因而專程跑一趟探路。
然而,不少人相信,這次施密特有些聰明過頭了。
金正恩執政后,奧巴馬一度對“解凍外交”抱有希望,并在去年上半年和朝鮮達成提供糧食援助,以換取后者暫停核試驗、導彈試驗和衛星試驗的協議。但協議墨跡未干,朝鮮火箭卻上了天。美國朝野不敢再對朝鮮的誠信有過多奢望。
他此行的目標,一是說服朝鮮停止核試驗、導彈試驗和火箭發射,二是希望朝鮮釋放不久前扣留的美籍韓裔裴俊浩。但前者美國朝野早已不敢相信朝鮮的承諾,后者則因“人質外交”必然伴隨著私下交易,不少人批評這會反過來鼓勵朝鮮變本加厲地制造人質事件,而不再像當年那樣眾口一詞地叫好。
如今,平壤之行業已結束,裴俊浩并未被立即釋放,朝方也無任何“停止核試驗”之類哪怕口頭的承諾,“政治投資”回報幾何,便不難掂量。
更麻煩的是,日前首爾方面傳出消息稱,朝鮮可能在近日舉行核試驗。這類消息常常并不準確。但一旦成真,施密特的平壤之行,就會被傳為笑柄。
至于商業合作,同樣不容樂觀。
熟悉朝鮮情況的投資專家詹姆斯·魯尼在《基督教科學箴言報》指出:目前,“任何外國人都很難真正從那里賺錢。”如果施密特不打算冒政治失信的風險,偷偷和朝鮮人達成幫助其完善“光明網”以換取商業利潤的協議,那么他打算從朝鮮賺錢簡直是白日做夢。倘若他真那樣做,還談何“不作惡”?
就連堅信可以從朝鮮IT外包業務中賺到錢的JOL文章也認為,賺這筆錢是要冒很大政治風險的——任何這方面潛在的合作,都將面臨美韓及其在世界各地支持者的嚴厲抨擊。在他們看來,朝鮮計算機專家大多參加過針對美韓的黑客行為。對他們而言,與朝鮮進行IT商業合作,顯然是很難接受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