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本引人入勝的關于政治治理的書——《21世紀的治國之道:東西方之間的中間道路》,由投資家兼慈善家尼古拉斯·伯格魯恩和加州記者內森·嘉戴爾斯合著。數年前,伯格魯恩認為打理自己的豪宅和財物過于麻煩,因此把它們全部賣掉,自己現在住在酒店里。這讓他贏得了“無家可歸的億萬富翁”的稱號。
他最近癡迷于地方政府改革事業。他確信,美中兩國的政治體系都存在嚴重缺陷,因此都是不穩定的。他認為,唯一的解決辦法是彼此借鑒對方的長處。
就美國而言,最大的弱點是“消費者文化”政治:選民始終要求即刻得到滿足,對長期結構性改革或者觸到他們痛處的政客毫無耐心。這導致美國公共債務出現爆炸式增長,決策變得被動,嚴肅的長期計劃無法實施。相比之下,中國政治體系的掌權者,是經過精英管理體制下的漫長競爭的技術官僚,因此在中國體制下,巴拉克·奧巴馬永遠也不可能上臺。這種體制使得中國能夠制定長期政策計劃,但它對民意的回應并不是非常積極。
因此,伯格魯恩希望中國采用更靈活的體制,同時希望西方民主國家采用更加技術型的政府體制,再加上一些直接民主體制。美國應該經常調查選民的觀點,并給予公民更大的發言權,但同時還應創建“智者”委員會制定超越選舉周期的長期計劃。
鑒于美國對自身憲法的尊崇及其復雜的制衡體系,“學習”中國政治體制的觀點幾乎是個禁忌。但現實情況是,不僅僅是伯格魯恩對美國(或者其他西方國家)的治理體系日益不滿。調查顯示,許多普通選民也日益對西方政體感到失望。由于最近的財政危機僵局,美國的商界和政界精英目前對其政治體系的弊端徹底絕望。今年,美聯儲前主席保羅·沃爾克也計劃創辦一家機構,推動美國地方和聯邦政府就如何提高政府效率展開辯論。其他要人也在考慮類似的項目。
(【英】《金融時報》1月9日)

入冬以來,上海與南方許多城市一樣,寒潮預警不斷,令2012年的12月成為上海7年來最冷的月份。人們出行穿上厚厚冬裝的同時,爭論多年的南方像北方一樣“集中供暖”的話題也再次被熱議。
不過至今,南方集中供暖的呼聲,仍無法沖破“只有秦嶺、淮河以北地區可推行集中供暖”的國家規定,而且相關爭議始終停留在“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討論階段。至于官方,則是一如既往,并未做出任何明確的回應。生活在嚴冬時節的上海市民,還有其他華南、華東的老百姓,只能盼望著春天趕快到來。
對于新領導班子來說,改善供暖等基本的民生問題,以當前中國的經濟實力來說,非不可為,是不為也!真要落實,其實也非難事。最困難的,還是新領導班子,能否擺脫根深蒂固的既有觀念,對人民熱切希望看到改變的領域,展開應有的改革。
(【新加坡】《聯合早報》1月9日)
就在中國別的老年人在打太極拳和搓麻將的時候,72歲的劉謙平卻在享受自己的晚年事業:做服裝模特,而且是女裝模特。劉謙平走上“明星路”還要感謝外孫女呂婷,一個經營服裝生意的年輕女孩。她說多虧外公,自己網店這幾周的銷售額增長了3倍多。
劉謙平走紅模特界有力佐證了在中國這樣一個迅速老齡化的社會中文化習俗的轉變,從渡過饑荒到出現快餐,他們的生活一直貫穿著難以想象的變化。一路走來,很多人都顯得無所顧忌,徹底顛覆了外界心中有關亞洲老人保守的刻板印象。那些愿意出出風頭的中國老年人已成為某種娛樂現象,甚至在中國視頻網站上還產生了一個叫作“老來俏”的新流派,意思就是年紀大的人衣著打扮比年輕人還入時。
為何一下子出現了這么多有趣的老人?上海復旦大學研究老齡化相關問題的學者彭希哲說,這是上世紀70年代末社會對人的禁錮首次被打破之后,中國文化多元化得以釋放的產物。
(【美】《華爾街日報》1月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