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基于“兩型”社會建設視角的河北省農業生產經營現狀分析
(一)土地經營管理多種局面并存
根據對河北省各地155個農戶的調查數據分析可以看出,目前河北省土地經營規模相對較小,大規模的土地經營戶尚屬極少數,而且耕地在家庭農地經營中占主要份額,耕地中高產田比例遠高于低產田,撂荒地也比較少。
從近10年家庭土地經營變化情況來看,有一半以上農戶的耕地總體生產能力有增加的趨勢,主要源自于這些農戶精耕細作的結果;也有30%左右的農戶認為自家在耕地管理上趨于粗放,致使耕地生產能力日益下降;還有14.85%的農戶承認自家近年來棄耕或撂荒地增加;31.0%的農戶流出土地面積增加,而9.0%的農戶流入的土地面積增加。上述現象說明,目前在河北省土地經營方面存在著精耕細作、粗放管理、棄耕或撂荒、土地流轉等多種局面并存的情況。在農地資源管理決策方面,農戶依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進行著理性的選擇。如果不進行積極的引導,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可能會看到由于經營管理不善而導致大量土地資源浪費的現象。
(二)土地利用上更加趨于經濟理性
從土地資源利用方面來講,農戶調查數據顯示,近年來在糧食、蔬菜、林地、果園和其他作物種植面積增加的農戶分別占到25.8%、24.5%、16.1%、14.2%和2.6%;面積減少的分別占到45.8%、23.2%、7.1%、10.3%和1.9%;沒有發生變化的分別占到5.8%、1.9%、1.9%、1.9%和0%。這組數據說明,近年來土地利用方面糧食種植面積減少的趨勢日益明顯,蔬菜、林地和果園種植面積增加比較明顯,尤其是以林地種植面積增加的農戶比例最大。這也說明,農戶基于家庭生計改善和對農產品市場需求的變化,在土地資源利用決策方面也更加趨于經濟理性。
(三)生產資料過量投入現象普遍,環境意識堪憂
農戶在農業生產資料投入方面的調研顯示,包括籽種投入、化肥投入、農藥投入和催熟劑等投入過量和使用方法不規范的現象普遍存在,而且調查數據表明這種現象出現的比例均超過了70以上(包括經常過量使用25%-30%和偶爾過量使用50%-60%)。無論像農民自己所說是為了保證出苗率的需要,還是保障高產的需要,毋庸置疑這些行為對于農產品和農業生態環境安全已經構成極大的威脅。
(四)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率低
有資料顯示,農戶在農業生產經營過程中,在傳統技術和環境友好型技術的選擇決策時更多地考慮的還是經濟效益,然后才是環境利益。在作物秸稈處理方面,秸稈還田盡管占據了比較高的比例(54.2%),但是焚燒也占到了近一半的比例(40.6%),而沼氣池的循環利用比例卻很低(<10%)。從農地灌溉方面來看,傳統的漫灌、畦灌和溝灌仍然占據著主流,尤其是大水漫灌占有相當高的比例。總而言之,上述的這些技術選擇和決策行為都不利于農業資源的節約和環境保護。然而,受限于相應的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落后和貧乏,對農戶而言這些決策就成為他們的“理性”行為。
二、以推進“兩型”社會建設為目標的農民生產經營決策行為的影響因素分析
基于問卷調查統計分析,研究團隊對被調查的部分樣本農戶進行了入戶走訪和深入訪談,以期了解造成目前河北省農業生產經營現狀的更深層次原因。通過對訪談案例的整理和梳理,大概可以將其概括為四個方面的因素:
(一)農民認知的影響
這里的農民認識涵蓋了農民對于國家和省級層面推進“兩型”社會建設政策的認知,農戶對“兩型”社會建設涵義的認知,農民對農業資源利用、農業生產資料投入使用規范等的認知方面。調查結果顯示,對于相關政策和政策涵義認知方面,很多農戶不關心,甚至一點都不知道,更有甚者說自己無從知道;而對生產資源利用管理和生產資料投入方面,85%以上的農戶是基于個人經驗或者代際傳承的經驗來決策,這也是我們目前一些新的管理組織模式和新技術在農村難以推廣的一個很重要的障礙因子。農民們寧愿沿襲舊的規程和方法謀求穩定的收入,而不愿意冒任何風險。
(二)農民個體及家庭特征的影響
農民個體特征和家庭特征分別涵蓋了農民的年齡、教育水平、種植經驗和家庭種植規模、從業勞動力數量、經營組織形式等。調查結果顯示,目前河北省主要的農業勞動力年齡分布在40歲以上居多,而且隨著年齡段的增大,過量施用農藥的行為有增加趨勢;小學到中學的教育層次方面的差異基本上對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的生產經營決策行為沒有太大的影響;種植戶長期的種植經驗對于促成農戶合理的施藥行為的實施并沒有發揮積極的作用。總體上判斷,較多的經驗積累反而使得人們更加傾向于過量施用農藥。在種植規模和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行為選擇之間似乎也沒有直接的聯系。深入訪談的結果表明,原因來自于多方面,但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目前的農戶經營基本以自我為中心,在農業資源利用和生產資料投入方面缺乏有效的監管;家庭從業勞動力數量居少的家庭農用生產資料投入浪費的機會少,這可能主要是由于目前作物生長期間的化肥、農藥等生產資料投入仍然屬于勞動密集型,勞動力的短缺成為這些工作的制約。農業生產經營組織形式而言,農業生產自給戶和小規模散戶在生產資料投入方面表現的隨意性更強,而一些合作組織成員戶會有一些約束和限制。
(三)農業信息獲取的影響
農業信息的獲取對于農民的生產經營決策具有重要的支持作用。然而,對農戶的深入調查發現,農民獲取農業相關信息的最主要的渠道仍然是農民的口口傳播,廣播、書刊、報紙、鄰居、朋友、產品使用說明書等也成為不同類型農民一些重要的可選擇渠道。然而,值得我們特別關注的是,很多農民對于廣播、書刊、報紙的信息理解方面不夠透徹,甚至存在很深的誤解,鄰居、朋友的口傳口的說教又常常出現偏差,將很多個人的主觀經驗和判斷加進來。上述這些可能是農民“從眾”行為發生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對于常規的農業生產經營管理等方面的相關技術培訓,在很多地方流于形式,走馬觀花,很多農民根本就沒聽說過,更不要說參與了。以往很多地方的成功經驗證明了現場指導式的技術培訓和正確的宣傳在農民的技術選擇決策方面有著重要的、積極的意義。在這一點上我們做得還很不夠。
(四)農村基礎設施建設的影響分析
上述關于農民對于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型技術采納的分析發現,這種類型的技術采納率并不高。深入調查發現,絕大多數是因為這種類型技術的使用或采納所需要的基礎設施建設匱乏造成的。被調查農戶中只有7.7%的農戶家里建有小型沼氣池,而且是在政府項目支持下建成的,其它的近93%的農戶沒有被類似的項目覆蓋,所以就談不上通過沼氣池進行農業廢棄物資源的循環利用了。在農業灌溉方面,常規灌溉占了絕大多數,有條件使用比較先進的節水灌溉設施(如噴灌、滴灌或微灌等)的占調查農戶的不到6%。當然也有一些農戶囿于個人其它方面利益的考量,比如燒柴可以節省煤氣從而節約家計開支,或者是比較省事可以節省更多時間做其他的事情等等。總體上,農村和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滯后,對農民的生產經營選擇起到了制約作用。
三、基于農民行為轉變視角的推進河北省“兩型”社會建設的對策建議
(一) 加強宣傳教育和培訓,增強農民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的生產經營意識
在前述分析中可以看到,農業信息化建設對于農村和農業發展具有重要的意義。政府及相關部門和單位應加強對農用生產資料使用規范和環境保護的宣傳,如放映科普電影、發放紙質資料、定期邀請一些專職科技人員對農戶的農業生產經營進行現場指導和培訓。通過農民易于接受的方式,讓他們真正了解現代農業發展應該遵循“資源節約和環境友好”這一基本原則的必要性,以及如何才能真正做到這一點,使外部的驅動演變成農民本身內在的動機,這才是宣傳工作的根本。
(二)加強對農民專業合作社的支持力度,提高農戶的組織化水平
前述分析中表明,農民的組織化程度對其科學合理地使用生產資料起著直接和關鍵性的作用。特別是我國《農民專業合作社法》出臺以后,河北省的農民專業合作社也如雨后春筍般成長起來。為了自身的發展,這些合作社尤其是農產品生產和購銷合作社對社員在農產品生產的各個環節上進行控制,包括地塊選擇、生產資料投入等方面,對于兩型社會建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針對目前的實際情況,政府及相關部門應采取多種方式支持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鼓勵有能力的農民帶頭組件合作社和支持廣大農民參與合作社;同時要努力成為各地合作社發展互相溝通和學習的橋梁,為他們搭建一個定期和隨時溝通、咨詢的平臺,從而讓農民專業合作社的發展走上健康的軌道,使其成為農村兩型社會建設重要的助推力量。
(三)加強農村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
近年來,隨著中央一號文件對于“三農”問題的一再關注,農村基礎設施建設也被提上重要的議事日程。然而,在河北省農村很多地方了解的情況顯示,目前農村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相對農業發展滯后的現象還普遍存在,尤其是很多地方基礎設施建設和目前全省乃至全國范圍所倡導的“兩型社會”建設的要求格格不入。我們建議,一方面,要繼續加大農村及農業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真正讓農民享受到經濟發展所帶來的好處,調動他們參與到農村“兩型社會”建設中來;另一方面,對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尤其是農業重要基礎設施建設投資項目要建立有效的監管機制,做到“財”盡其用,用有其效。
(作者單位:1.2.河北農業大學商學院;3.河北農業大學科技處)\
(責任編輯:康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