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鎮化建設將在一定程度上促進城鄉經濟的協調發展,促進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統籌城鄉經濟社會發展的實質是給城鄉居民平等的發展機會,通過政策平臺和措施促進農村剩余勞動力向城市(包括城鎮)合理轉移,農村產業結構與城市產業結構的有機對接,農民向市民的順利轉變,農村與城市差別的逐漸縮小,農業與工業的二元結構的日益消除,城鎮化正是解決這些問題的有效途徑。
一、大力發展小城鎮,構建科學合理的城鎮化體系
(一)制定科學合理城鎮發展規劃,構建現代城鎮體系
以統籌城鄉發展的理念實施城鎮化戰略,構建現代城鎮體系,科學規劃和布局,把發展特大城市、大城市、中等城市和有重點地發展小城鎮有機結合起來,走多元化的城鎮化道路。一是按照建設現代化城市的要求,編制和修訂城市總體規劃,保持城市規劃的適度超前性和持續性,對城市中心區和重要地段做好詳細規劃和城市設計。加強部門之間的協調配合,保證城市規劃與經濟社會發展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交通通訊綜合網絡建設規劃、行業發展規劃以及全區生產力布局的銜接與協調。通過區域城鎮體系規劃,實現地區間聯系由分散向聚集發展,生產力布局和人口向城市集中;生產要素向自然條件優越的經濟發達地區集中,向交通沿線集中。二是要堅持科學合理原則,編制小城鎮規劃。小城鎮的選址要與國家的宏觀產業政策、導向政策、交通、通訊大動脈相聯系。起點要高,具有時代氣息;要能滿足旗縣區農業產業化的要求,使小城鎮成為農業生產、加工、流通、服務的載體。把市場一體化要求與本地經濟特點相結合,將小城鎮規劃建設融入分工明確、布局合理、同中心城市建設相結合的城鎮化體系格局,利用大市場形成強有力的經濟增長點;小城鎮的風貌要體現綜合經濟實力和居民群體凝聚力,使本地的文化歷史傳統得到繼承和發揚;要把環境生態建設列為主要內容,利用先進技術手段和自然條件,建設生態小城鎮。
(二)加快城市區域經濟群構建,合理調整和整合小城鎮
從我區目前城鎮空間分布來看,內蒙古建設了以呼和浩特、包頭為中心的西部城鎮群,建設了以赤峰、通遼為中心的中部城鎮群,建設了以呼倫貝爾、烏蘭浩特為中心的東部城鎮群,城市聚集力和輻射力不斷增強,帶動周邊地區中小城鎮社會經濟發展的作用明顯增強,成為吸納農村剩余勞動力的主要載體。在推進城鎮化進程中,要重點加快城市區域經濟群在現有基礎上的發展步伐,增強合力,不斷完善和提高整體功能,增強凝聚力和輻射力,以此帶動地區經濟發展,提高城鎮化水平。
當前,內蒙古建制鎮的平均人口規模還較低,要適時對一些人口少、基礎條件和經濟實力差的鎮進行調整和撤并,使人口、生產及經濟要素向人口規模較大,交通條件便利、基礎設施和經濟基礎較好的旗縣所在地的鎮、中心鎮聚集。加大對旗縣所在地鎮、中心鎮基礎設施建設的投資和扶持力度,加強城鎮道路、公共交通、信息網絡和水電氣熱管網等基礎設施建設,加快教育、文化、衛生、體育等城鎮公共服務設施建設,提高鎮的綜合功能,促進城鄉一體化。
(三)完善城鎮建設法律法規體系,加強城鎮規劃立法和執法工作
建立規范的城鎮規劃制定、批準與修訂機制,強化法律地位,保證城鎮規劃的有效實施。建立城鎮規劃居民聽證制度,健全城鎮規劃實施情況匯報的自檢制度,增強維護城鎮規劃的權威性、法定性和相對穩定性。盡快建立我區城鎮地理信息系統,對城鎮規劃的實施進行動態監測和管理。
二、促進農牧民向城鎮轉移,提高城鎮化水平
(一)實施大區域城鄉統籌,推進跨區域產業移民
在主要城市實施有效的人口政策,推進呼和浩特、包頭等城市對人口的吸納能力,并將人口布局調整作為自治區的重要戰略,通過人口流動擴大中心城市的社會經濟含量,保障自治區的多數人口都能在相對完善的社會環境下生活。市場依然是內蒙古人口戰略實施的根本,對社會發展也需要積極采取市場化的手段,讓市場為城鄉統籌發展服務??鐓^域產業移民是自治區級工程,按照市場化的方式,在全區范圍內打破行政界限,結合自治區產業布局調整思路,實施產業移民,不僅能夠實現社會的均衡化發展,也能夠通過調配自治區內部勞動力流動,推動全區經濟的發展。目前,要實現跨盟市移民,關鍵要通過涉及政府財政支出的制度安排公平化,調動流出與流入盟市的積極性。在當前以旗縣為基本單位的人口城鄉分布格局調整基礎上,以自治區政府為主體統籌協調,實施跨盟市的人口布局調整戰略,將一部分人口轉移到自治區的核心發展區,轉移到盟市中心城市,轉移到旗縣核心城鎮,轉移到區域產業集中的地區。
(二)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促進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就業
要抓住工業化和城鎮化快速推進的有利時機,加快農牧民向非農領域轉移就業。要把吸納農村牧區勞動力轉移、擴大非農就業作為城鎮化的重要任務。大力發展城鎮經濟,提高城鎮綜合承載能力,加強創業扶持、技能培訓和就業援助,整合農村牧區培訓資源,提高農牧民就業創業能力,促進農牧民就近就地就業。鼓勵和吸納農村牧區人口向城鎮和二、三產業轉移就業,不斷增加農牧民經營性、政策性、轉移性收入,確保農牧民收入穩步提高。
(三)穩步推進農民工進城安居,提高農民社會保障水平
把符合條件的農民工在城鎮落戶作為推進城鎮化的重要任務。深化戶籍制度改革,放寬戶籍限制,促進有穩定勞動關系并在城鎮居住一定年限的農民工特別是新生代農民工轉化為城鎮居民,在城鎮落戶并享有與當地居民同等的權益。加快落實放寬中小城市和城鎮落戶政策。對暫時不具備落戶條件的農民工,要有計劃有步驟地提高他們在住房租購、社會保障和子女教育等方面的待遇。加快完善住房保障體系,多渠道多形式改善農民工居住條件,鼓勵有條件的城市將符合條件的農民工逐步納入城市住房保障范圍。探索遷入城鎮落戶定居農業轉移人口宅基地的有償退出機制,推動農民工進城定居、轉業創業。加強市政公用設施建設,加快“城中村”、棚戶區和城鄉結合部改造,改善居民生活條件,增強城鎮吸納人口能力。逐步提高新型農村合作醫療籌資水平、政府補助標準和保障水平。做好新型農村合作醫療、農村醫療救助、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城鎮職工基本醫療保險制度的政策銜接。繼續抓好新型農村社會養老保險試點,有條件的地方可加快試點步伐。積極引導試點地區適齡農村居民參保,確保符合規定條件的老年居民按時足額領取養老金。合理確定農村最低生活保障標準和補助水平,實現動態管理下的應保盡保。落實和完善被征地農民社會保障政策。健全臨時救助制度。逐步提高農村五保戶集中供養水平。搞好農村養老院建設,發展農村養老服務,探索應對農村人口老齡化的有效辦法。加大對農村殘疾人生產扶助和生活救助力度,農村各項社會保障政策優先覆蓋殘疾人。
三、加強城鄉互動發展,推進城市反哺農村
城市經濟和農村經濟存在著緊密聯系,是相互依存、融合競爭的統一體。農村的發展也離不開城市的擴散和帶動,城市的繁榮離不開農村的需求和支持。農村要實現現代化,沒有城市經濟的發展,就業市場的擴大,農村剩余勞動力的轉移也不可能實現。處理好城鄉關系,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使農村為城市發展提供腹地、資源和市場,城市為農村發展提供資金、人才和技術。處理好城鄉關系有利于解決“三農”問題,從根本上消除城鄉二元結構,形成以城帶鄉、城鄉聯動、整體發展的格局。
(一)加強城鎮對農村的帶動作用
城市經濟的聚集效應,使城市產生巨大的輻射作用,是農村經濟發展的促進者、帶動者。
城市是農村經濟、政治、文化的中心,在聯結城鄉,迅速促進農村第二、第三產業發展方面極具優勢。首先是促使城市工業鏈條向農村延伸;其次是農業產業鏈向城市延伸,一方面是在農村就地發展農副產品加工業,在農業和加工業之間形成產業鏈;另一方面是將農業加工業直接向城市擴張。無論是城市工業產業鏈向農村延伸,還是農業產業鏈向城市延伸,其最佳交匯點都是城鎮。在加快農村城鎮化的同時,應發揮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擴大城市輻射范圍,逐步縮小城鄉差距,促進城鄉經濟社會的協調發展。
(二)推進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
農業是城市發展的基本條件,只有農業生產大幅度提高才能更好地推進城市發展的進程。沒有農村提供城市居民所需要的生活資料,沒有農業原材料、后備勞動力等生產要素的輸入,城市也不可能健康的發展。把勞動力資源開發作為一種戰略性、基礎性產業,通過投資開發、產業化運作,大力開展對農民的綜合素質教育和職業技能培訓,實現勞動力資源向勞動力資本的轉化。同時,要進一步深化戶籍制度改革,諸如子女入學、安置、招工、醫療服務、社會保障等不公平政策,打開城門,降低“門檻”,因勢利導,把農民進城的推力化作城鎮化的助力。
(三)促進城鄉優勢互補統籌發展
通過城鎮化建設,可以促進城鄉各種資源要素的合理流動和優化配置,不斷增強城市對農村的帶動作用和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縮小城鄉差距和工農差距。農村城鎮化是逐步縮小城鄉差距的關鍵,是城鄉統籌發展的必由之路。推進城鎮化進程,減少城鄉矛盾,促進城鄉優勢互補統籌發展。發展小城鎮關鍵在于繁榮小城鎮經濟,體現特色,保護環境。以城市帶動農村的同時,也不能忽視農村對城市的促進作用,實現城鄉互動。
(作者單位:內蒙古自治區發展研究中心)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