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引言
我國各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受到各種條件和因素的綜合作用,經濟實力存在很大差異,呈現出不平衡狀態。2008年以來,中央政府不斷調整區域發展戰略以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全國特別是中西部地區經濟得到了較大提升。但在發展過程中也出現了一系列的問題,這使得可持續發展成為人們的共識。我國經濟由粗放型增長向集約型轉變,正是逐步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需要??沙掷m發展追求的目標是既要使人們的需求得到滿足,個人得到充分發展,又要對資源和環境進行保護,使后人有同等的發展機會和權利。在此,本文采用因子分析方法對全國 31 個省市、自治區的經濟發展實力進行綜合評價。
二、指標體系的構建
考慮到指標的可操作性、簡潔性、科學性,選擇如下6項指標:
X1——GDP(億元)
X2——第三產業產值(億元)
X3——全國技術市場成交額(萬元)
X4——各地區進出口商品總值(萬美元)
X5——外商直接投資(萬美元)
X6——三廢綜合利用產品產值(萬元)
資料來源:《2012年中國統計年鑒》
三、因子分析
在社會、政治、經濟和醫學等領域中,往往需要對反映事物的多個變量進行大量觀察,收集大量的數據以便進行分析,尋找規律。在大多數情況下,許多變量之間存在一定的相關關系。因此,有可能用較少的綜合指標分析存在于各變量中的各類信息,而各綜合指標之間彼此是不相關的。代表各類信息的綜合指標稱為因子。因子分析就是用少數幾個因子來描述許多指標或因素之間的聯系,以較少幾個因子反映原資料的大部分信息。
本文借助于SPSS11.0軟件,首先將原始數據標準化,消除指標之間量綱的不一致和數量極差異大等現象,并建立變量的相關系數距陣R,然后計算出R的特征值和貢獻率。
由表1可知,前三個因子包含了原始數據97.424%的信息,滿足了因子分析的要求,所以取前三個因子做因子分析。為了更清楚地反映變量間的關系,做四分最大正交旋轉,結果如:
從表2可以看出,第一個主因子F1在X1、X2、X4、X5上有較大的載荷,而這四個指標從國內生產總值、第三產業產值、各地區進出口、外商直接投資四個方面反映了經濟可持續發展方面的整體經濟實力,可稱之為“經濟實力因子”;第二個主因子F2在X6上有較大的載荷,主要反映了環境治理方面的力度,可稱之為“環境治理因子”;第三個主因子F3在X3上有較大的載荷,這個指標主要反映了科技技術方面的能力,可稱之為“科技技術因子”。
四、因子評分
借助于SPSS11.0軟件,使用Score過程分別計算各主因子的得分,并以各主因子的貢獻率歸一化后的數據做為權重,對主因子進行線性加權求和,計算各省區的綜合得分Z。
Z=0.75109F1+0.1578F2+0.09111F3
計算結果如表4所示:
五、結論
從各因子得分中可以看出,排序靠前的都是經濟發達地區,尤其是廣東排在首位,這主要是由于它在主因子F1上的得分較高,說明其經濟實力雄厚,這得益于它的地理優勢以及珠江三角洲地區經濟的快速崛起。而上海、江蘇等地由于在抓好經濟的同時提早重視了環境的監督治理,因此整體實力也較好。處于第三類的地區要么在三個因子方面得分較均衡,要么在某一因子上得分排名靠前,因此在可持續發展上還有潛力可挖。就拿北京來說,它的科技技術得分4.23,排名第一。北京作為我國首都,聚集了許多優秀的人才以及各所名牌大學,這使得它的教育科技能力明顯優于其他城市。處于第四類的多是一些邊遠省區,它們基本上處在平均水平之下,在三個因子方面實力都不高。一方面,因為這些省份經濟基礎較差,基本上還是粗放型發展;另一方面,這些地區在發展經濟的同時對環境的破壞大,加上地理環境的限制,使得它們可持續發展的任務還是比較艱巨。
總的來說,我國地區間可持續發展水平極不平衡。東部地區經濟實力強,科技技術市場比較活躍,能夠大量引進外資,從而科技創新多,經濟發展潛力相對不發達地區來說,有很大的優勢。同時在發展過程中,注重環境治理,正向可持續發展的道路邁進。而排名靠后的西部省份,經濟基礎差,在發展經濟的同時無法顧及環境治理,且科技教育方面投入不足,只注重眼前利益,而忽視了長遠的發展前景。
針對以上問題本文提出以下建議:國家應加大對西部省區的傾斜程度,西部和東部地區要加強協作與交流,爭取做到優勢互補,以東部的技術和資金與西部的資源相結合,達到共同發展,提高可持續發展的水平。各地在發展經濟的同時,一定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否則在以后發展中將會付出成倍的代價。
(作者單位:鹽城紡織職業技術學院)
(責任編輯:曉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