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先生最近的情緒異常明朗,在朋友們好奇地詢問下吳先生告訴大家困擾他多年、不明原因的腹瀉治好了,秘密就在一張小小的化驗單上。在上海工作多年的吳先生來自于山清水秀的江西,生活事業雙豐收的他卻被腹瀉困擾多年,到各大知名醫院就診的檢查單積累了厚厚的一摞,調整腸道菌群、調節免疫功能的藥物也都嘗試過,癥狀卻都沒有得到改善,頻繁的腹瀉嚴重地影響了他的精神狀態及日常生活。今年就診時在醫生的建議下他做了一項名為“食入物變應原篩查”的檢查,得到的結果令他和家人瞠目結舌——大米過敏!將信將疑下吳先生在醫生的指導下暫時停食了從小到大喜愛的米飯,結果多年不愈的腹瀉竟然真的在一個月內不藥而愈。
吳先生和朋友們在驚訝和歡喜之余不禁疑問:什么是食物過敏和食入物變應原?兩者有何關系?食物過敏還有哪些癥狀和表現?
食物過敏是一種復雜的變態反應疾病, 是人體免疫系統對進入體內的某些食物產生過度保護性免疫反應。食入物變應原指食物中能使機體產生過敏反應的抗原分子,它們大多為蛋白質,可引起機體的過敏反應。食入物變應原第一次進入機體后,過敏人群的免疫系統把這些變應原當成有害物質,針對這些物質產生過度的保護性免疫反應,從而產生特異性抗體。當這些抗體再次接觸到食入物變應原時兩者就特異性結合,刺激機體釋放出大量生物活性物質,促使機體效應器官和組織發生炎癥反應,引起全身各系統的慢性癥狀和疾病, 主要涉及皮膚、消化系統、呼吸系統和心血管系統等,嚴重時甚至導致過敏性休克。
發生食物過敏的患者可同時對4~5種或更多食物產生過敏現象,而不同的人對同一種食物過敏時出現的癥狀也不盡相同,大多是在攝入食物后數10分鐘至2小時內發生,多數患者出現蕁麻疹、瘙癢癥、過敏性紫癜、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皮膚癥狀,也可伴有胃腸道反應,如嘔吐、腹瀉等;也有的表現為消化系統癥狀,如吳先生不明原因的長期慢性腹瀉、腸易激綜合征、小腸結腸炎癥、食管炎等。
食物過敏的表現多種多樣,那么常見的引起食物過敏的食物有哪些?又如何診斷和防治食物過敏呢?
目前被世界衛生組織(WHO)確定為常見的8大類變應原食物是:小麥、花生、大豆、堅果類、牛奶、雞蛋、魚和甲殼類,其中,雞蛋和牛奶的敏感發生率最高。值得注意的是,不同疾病、不同年齡段的人群的敏感度各不相同,如兒童組牛奶高于雞蛋,成人組雞蛋高于牛奶,且每個個體的食入物變應原及敏感度各不相同,所以患者朋友們切勿相互類比推理,以免延誤診治,承受不必要的身心痛苦。隨著全世界范圍內食物過敏性疾病的發病率持續上升,一些常見的食物也納入檢測,如大米、小麥、螃蟹、西紅柿、玉米、蘑菇、肉類等。
食物過敏的臨床表現易與其他疾病的癥狀相混淆,因此診斷食物過敏除了應詳細詢問患者的病史和家族史外,最重要的是結合相關檢查以便進一步確診。傳統的檢測方法主要包括以下三項:皮膚點刺試驗、口服激發試驗、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測定,其中血清特異性IgE抗體測定在食物過敏的診斷上特異性高、安全快速,陽性預測值為50%,陰性預測值可達95%,并能同時檢測多種抗原的IgE濃度及其變化,故臨床使用較為普遍。
食物過敏的發生機制涉及年齡、種族、職業、環境、遺傳等多種因素,迄今為止,回避或限制致敏食物是普遍接受的一種防治食物過敏的方法。此外,提倡母乳喂養,建議懷孕期間母親應該回避容易致使過敏的食物。
食物過敏雖小,卻與人們的生活質量息息相關,嚴重時甚至危及生命。讀者朋友們應提高警惕,及早排除自己敏感的食物變應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