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與西方銀行相比,我國商業銀行在開展綠色信貸過程中,既面臨有利機遇,也需要應對更多挑戰。目前,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建設雖已漸成體系,但在政策、產品、風險管理前瞻性以及評估專業性等方面仍存在不足。未來,我國商業銀行應充分依托國內監管要求和借鑒國外最佳實踐,從完善政策體系、加強環保風險調查評估、做好貸后監測檢查、創新信貸產品、發展綠色金融業務等方面著手,全面、深入推進綠色信貸建設。
關鍵詞:綠色信貸;環保風險;信貸政策
Abstract:Compared with western banks,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are faced with both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in the process of developing green credit. Although now green credit in 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is forming a system gradually,there are still some limitations in policies,products,prospective risk management and professional evaluation. In the future,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should rely on the domestic environmental supervision and learn from the best practice of foreign banks. By adjusting loan structure,improving policy,strengthening investigation and evaluation of environmental risk,enforcing loan monitoring and inspection,innovating credit products and developing green financial services,Chinese Commercial Banks can promote green credit comprehensively and thoroughly.
Key Words:green credit,environmental risk,credit policy
中圖分類號:F830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674-2265(2013)03-0058-04
綠色信貸是指利用信貸手段促進環境保護,即在對環保領域或符合環保標準的項目或客戶積極予以信貸支持的同時,對環保不達標企業拒貸或收回已發放貸款。綠色信貸將履行社會責任和創造股東價值有機結合,兼顧了社會效益和經濟效益,是銀行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途徑。隨著我國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推向深入,對綠色信貸也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我國商業銀行需要不斷提升自身環境風險管理能力和環境金融服務水平,進一步深化綠色信貸建設。
一、綠色信貸面臨的挑戰與機遇
(一)挑戰
1. 產業結構偏重。我國正處于工業化中期,產業結構以第二產業,尤其是重化工業為主,產業資源消耗大、污染排放多。現階段,鋼鐵、火電、水泥、有色、造紙、印染等高污染、高排放行業經濟總量大、企業數量多,且依然保持增長態勢。隨著減排壓力加大、排放標準不斷提高,未來該領域環保風險將更加突出。由于上述行業內集中了銀行大量信貸客戶,因此,如何規避系統性環保風險,成為我國銀行業綠色信貸需要解決的首要問題。
2. 環保事件頻發。目前,我國已經進入環境污染事故多發高發期,發達國家一兩百年工業化過程中不同階段出現的各類環境問題(如大氣污染、重金屬污染、土壤污染等)在我國集中出現。同時,由于環保突發事件往往涉及公眾健康或安全問題,異常敏感。在此形勢下,銀行信貸業務面臨的環保風險因素復雜且極易放大,綠色信貸實施難度增加。
3. 基層環境監管薄弱。一是基層環保執法偏松。受地方保護主義等因素影響,一些地方環保監督檢查往往流于形式;即使發現環保違法違規問題,也多從輕處罰,且缺乏對整改情況的后續監管。二是缺乏必要工具或手段。多數地方環境監管能力建設相對滯后,缺乏必要專業人員和設備,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環保監督檢查的范圍、效率和質量。
4. 企業環境管理不到位。一是環保意識淡薄。相當一部分企業一味追求經濟利益,缺乏社會責任意識,超標排放,甚至偷排偷放,漠視自身對環境帶來的負面影響。二是缺乏環境管理能力。對于大多數中小污染企業,由于不具備規模效應和必要的專業技術力量,難以做到排放穩定達標,缺乏環保事故處置預案。三是減排治污動力不足。由于環保處罰相對較輕,超標排放的代價較小,企業也往往缺乏動力加大減排治污方面的資金投入。
(二)機遇
1. 環保投資需求巨大。根據國家《“十二五”環境保護規劃》,我國“十二五”期間環保投資需求約3.4萬億元,其中僅優先實施的8項環境保護重點工程投資需求就達1.5萬億元。同時,環保產業還被國家列為戰略性新興產業,予以大力扶持。預計受政策驅動,未來環保市場需求巨大,環保裝備、環保材料、環境服務業,乃至環境友好型產品都將得到快速發展。環保投入的增加與環保產業的發展,將直接為商業銀行帶來難得的市場機遇,尤其是大量的信貸業務機會。
2. 環保監管日趨嚴格。一是增加環保約束性指標,提出化學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4項主要污染物排放總量控制指標,并作為約束性指標納入國家“十二五”規劃綱要。二是完善行業排放標準,制定造紙、印染、化工、冶金、建材、有色、制革等行業污染物排放標準和清潔生產評價指標,鼓勵各地制定更加嚴格的污染物排放標準。三是加強基層環境監管能力建設,要求地方各級政府保障環境保護基本公共服務支出,全面推進監測、監察、統計、信息等環境保護能力標準化建設,大幅提升環境基礎監管能力。以上措施能夠為銀行提供更加明確的環保標準和準確的監管紀錄,有助于夯實綠色信貸實施的基礎。
3. 環境經濟政策不斷完善。一是推行排污許可證制度,開展排污權有償使用和交易試點,發展排污權交易市場。二是完善排污收費制度,污水處理收費標準將逐步滿足設施穩定運行和污泥無害化處置需求,提高垃圾處理收費標準和財政補貼水平。三是實行環保設施運營資質許可制度,推進煙氣脫硫脫硝、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危險廢物處理處置等設施建設和運營的市場化進程,推行煙氣脫硫設施特許經營。四是推行政府綠色采購,逐步提高環保產品比重。
各項環境經濟政策的出臺、落實,不僅能夠提高環保領域的經濟效益,降低銀行信貸風險,同時也有利于培育新的商業模式,為銀行綠色信貸產品創新創造了有利條件。
二、綠色信貸發展現狀、不足和發展方向
(一)現狀
2007年,國家環保總局、人民銀行和銀監會等聯合下發《關于落實環保政策法規防范信貸風險的意見》(環發[2007]108號),標志著我國綠色信貸建設正式啟動。此后,銀監會先后出臺《節能減排授信指導意見》、《綠色信貸指引》等,指導、規范銀行業開展綠色信貸建設。各商業銀行,尤其是上市銀行高度重視該項工作,綠色信貸建設成效明顯,得到國際國內的廣泛認可。
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建設已漸成體系,主要包括五方面內容:一是加大對環境保護領域信貸投放,對污水處理、垃圾處理、煙氣脫硫脫硝、流域治理等領域積極予以信貸支持。二是著手制定綠色信貸政策,覆蓋鋼鐵、火電、水泥、造紙、印染等主要高污染行業,明確具體的信貸標準和管理要求。三是根據環保合規情況和環保風險大小,對信貸客戶實施環保分類。四是實行“環保一票否決制”,對不符合環保標準或要求的項目或企業,否決其貸款申請。五是采取名單制管理,將存在環保違法違規問題的企業納入環保風險客戶名單,持續跟蹤監測,并停止新增融資、收回全部存量貸款。
(二)不足
1. 綠色信貸政策未能落實。一是政策自身存在問題,即政策的針對性和操作性不強,未能把握行業(企業)主要環保風險因素,提出具體標準和管理要求,實際執行存在困難。二是執行問題,即信貸人員或是對綠色信貸缺乏足夠重視,或是缺乏必要的專業技能去落實政策要求。此外,個別銀行目前仍缺乏綠色信貸政策或未能在信貸政策中嵌入環保標準,就更談不上政策的執行落實。
2. 環保風險管理前瞻性不夠。目前,國內多數銀行對環保風險客戶的認定或分類標準仍然是環保依法合規,即以環保部門的處罰或認定結果為主要依據。該做法的最大好處在于客觀、方便,通過利用環保監管信息,商業銀行能夠彌補在環保專業性方面的不足;不足之處則在于處罰前企業環保問題多就已存在,而僅僅依據環保處罰結果將導致銀行無法在事前識別潛在風險。
同時,由于事前風險識別不夠、未能采取預防措施,銀行對環保風險客戶采取的風險控制措施多為事后補救,效果也較差。通常,信貸客戶被環保處罰、甚至關停,銀行只有被動停貸,未到期的存量貸款面臨巨大風險,如對其強行收回則銀行違約,還將負法律責任。
3. 項目環保風險缺乏內部專業評估。國內商業銀行內部普遍缺乏具備環保專業背景的信貸評估人員,貸款項目評估僅限于經濟性評估,缺乏環保風險評估。項目貸款審查審批過程中,也只是依據中介機構提供的環境影響評價報告和環保部門的環評批復,僅僅做到了形式上的環保風險審查(即環保合規審查),未能對實質性的環保風險做出全面、專業的判斷。而對大型銀行而言,如果照搬赤道原則做法,需要評估環境影響的貸款項目眾多,操作難度極大。
4. 綠色信貸產品單一。各商業銀行綠色信貸產品目前依然以項目貸款為主,缺乏對環保企業個性化融資產品或金融服務方案的設計和營銷,尤其是對煙氣脫硫特許經營、合同能源管理、環保產品政府采購等新興商業模式,缺乏跟進研究,未能及時創新推出適合的信貸產品。這既難以緩解環保企業,尤其是中小環保企業的融資困難,也影響了銀行自身綠色信貸市場的拓展。
(三)發展方向
未來,我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建設應向“提高”、“落實”與“拓寬”三個方向發展。“提高”是指將綠色信貸提升至銀行中長期發展戰略和可持續發展業務模式的高度,統籌環保風險、信貸風險和聲譽風險管理,把綠色信貸作為股東價值創造和市值管理的重要抓手。“落實”是指進一步增強綠色信貸政策的可操作性和執行力,不斷提升環保風險識別與評估能力,確保風險管理的前瞻性與有效性;同時,重視內部環保專業人才的培養與引進,持續加強綠色信貸能力建設,有效提升全行環保意識和環保風險決策效率。“拓寬”則是指將綠色信貸理念擴展至銀行所有金融業務,系統性地在業務活動中嵌入環保標準、支持環境保護,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開展各類業務。
三、深化綠色信貸建設的具體建議
(一)推動信貸結構“綠色”調整
我國經濟發展階段和產業結構特點要求現階段綠色信貸建設必須以加快信貸結構調整為首要任務,及時退出高污染領域,積極拓展環境友好領域信貸市場。同時,由于環保損失很難通過風險定價予以補償,最為有效的風險防控方式就是風險規避。因此,應嚴格控制重污染、高排放行業貸款規模,逐步降低其在全部公司貸款中的比重;進一步加大對節能環保、循環經濟等綠色經濟領域的信貸投放。個體層面,對環境風險客戶或環保違規項目停止新增融資,已發放貸款到期全部收回;不斷加大對環境友好型項目和先進環保企業的信貸支持力度。
(二)完善綠色信貸政策體系
綠色信貸政策的目標,即鼓勵以對環境負責的方式開展信貸業務。因此,總體導向應當包括促進生態保護、減少污染排放、保護生物多樣性等基本原則。制定依據包括該行業主要環保問題與環保風險因素、污染物排放標準以及污染治理設施等環保監管要求。政策中的信貸標準和管理要求中應包括符合行業特點的操作性指標,以便落實。綠色信貸政策應當由銀行董事會或高管層批準實施,同時做好政策執行情況的跟蹤評價,并在必要時,及時予以更新。對于境外項目融資業務,應在符合綠色信貸總體導向的前提下,堅持當地環保標準與國際環保標準孰高原則,注重與赤道銀行開展銀團貸款合作,吸收借鑒赤道原則的有益做法。
(三)加強環保風險調查評估
我國環境形勢與特點決定了環保風險的調查與評估在當前、乃至今后較長時期內都是綠色信貸建設的重中之重。其中,環保風險調查應堅持覆蓋全體貸款申請客戶;而考慮到我國環境敏感項目數量眾多,銀行現有環保風險管理力量有限,現階段環保風險評估應主要集中在高污染行業或生態脆弱區域內的大型項目。
環保風險調查,應重點關注借款人以下方面:是否應取得并已取得必要的生產經營許可;是否屬于高污染行業;是否符合環保法律法規與監管要求;監管部門環保紀錄;是否存在對環境的長期負面影響;是否有能力承擔污染治理成本或采取預防性措施等。銀行應特別關注擬建立信貸關系客戶的環保問題,因為相比存量貸款客戶,銀行更容易在該類客戶借款合同中加入環保方面的約束性條款。
環保風險評估,應重點評估項目對周邊環境潛在的負面影響以及主要風險因素,必要時還應考慮其他備選方案,以避免、最小化或緩釋項目的負面環境影響。例如化工項目評估,銀行評估人員須進行現場勘察,確認以下事項是否落實到位:項目選址位于專業化工園區內,治污設施完備、污染物排放能夠達標,擁有事故救援預案,同時社會認可度較好。而對于存在嚴重健康或安全風險的項目、引起公眾強烈反對的項目、危險廢物處理項目以及生產、運輸或使用放射性物質的項目,銀行原則上應不予介入。
(四)做好貸后監測檢查
環境風險監測是保持與環保風險相關信息的過程。銀行應重視與環保部門、媒體網絡等的溝通聯系,及時獲得環保法規、監管變化以及客戶環保依法合規等方面的信息。對于高污染企業,必要時進行實地監測檢查。根據行業綠色信貸政策,制定簡單易行的檢查問題清單。問題主要涉及客戶排污許可是否真實有效;近期是否被環保監管部門處罰;主要污染物能否穩定達標排放;污染處理設施是否正常運行;客戶環保承諾是否落實等方面。對監測檢查中發現的各類潛在風險客戶,銀行還應要求其相應投保環境責任險或危險廢物運輸險,并將銀行作為受益人,以最大限度緩釋貸款環保風險。
(五)創新綠色信貸產品
抓住國家加大節能改造補貼力度的有利時機,通過與專業節能服務公司合作,創新推出建筑節能改造貸款。該產品主要面向政府、醫院、學校等建筑節能潛力較大、現金流相對穩定的公共機構,以其能源節約收入和節能補貼收入為主要還款來源。針對煙氣脫硫設施特許經營機構,推出煙氣脫硫設施特許經營權質押貸款。圍繞環保產品政府采購,拓展訂單融資業務,支持擁有政府穩定訂單、交易記錄良好的環保產品生產企業發展。密切跟蹤國家排污許可制度改革進程和各地排污權交易市場建設情況,探索創新排污權質押貸款。
(六)發展綠色金融業務
與環保組織或特定商戶合作推出綠色信用卡,鼓勵持卡消費環保產品,通過積分兌換或捐贈部分卡費收入等方式支持生態保護或溫室氣體減排項目。積極發展設備融資租賃業務,支持風電、垃圾焚燒、污水處理、海水淡化、資源綜合利用等環保項目實施。通過私募基金、風險投資等方式對節能和清潔技術、資源綜合利用等領域進行直接投資。該類業務通常將財務指標與環境考慮相結合,投資于財務績效良好的環保領域領先公司。在基金管理、代客理財等資產管理業務中,根據客戶需求,在投資戰略、投資標準中充分考慮環保因素,并向客戶提供體現環保投資主題的可持續投資組合管理方案。
參考文獻:
[1]Jecucken,Marcel. Sustainable Financing and Banking:The Financial Sector and the Future of the Planet [M]. London:Earthscan Publication Ltd, 2001.
[2]Sonia Labatt,Rodney R. White. Environmental finance:a guide to environmental risk assessment and financial products [M]. New Jersey: John Wiley Sons, 2002.
[3]何德旭,張雪蘭.對我國商業銀行推行綠色信貸若干問題的思考[J].上海金融, 2007,(12).
[4]常杪,王世汶,李冬微.綠色信貸的實施基礎—銀行業環境風險管理體系[J].環境經濟, 2008,(7).
[5]陳偉光,盧麗紅.中國商業銀行綠色信貸外部障礙與環境風險管理框架的構建[J].廣東金融學院學報,2011 ,(3).
(責任編輯 劉西順;校對 X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