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波羅國周四千余里,在雪山中。國大都城,周二十余里。山川連屬,宜谷稼,多花果。出赤銅、犁牛、命命鳥,貨用赤銅錢”。
這是《大唐西域記》中玄奘對尼波羅國即尼泊爾的記載。現在,尼泊爾依然是那個亞洲秘境,是一個非常獨特的國家,作為世界最不發達國家之一,它以其豐富的地理奇觀、古老多樣的民族文化成為人們的向往之地。
這個位于亞洲兩個大國之間狹長地帶的小國,北面與中國共享尊貴、神圣的喜馬拉雅山脈,擁有世界十大高峰中的8座,南接廣闊、肥沃的印度平原。歷史上,在兩個大國的狹縫中生存的尼泊爾似乎被隔絕于世界,對外貿易和交往主要依靠印度,經濟嚴重依賴外援。20世紀90年代起,尼泊爾開始實行以市場經濟為導向的自由經濟政策,有了發展的勢頭,但王室血案后,經濟又趨于惡化。近年來,農業豐收、對中國貿易和旅游的增長,提高了它的整體國際生存能力。其中,外貿、旅館業、餐飲業的發展最為迅速,這些行業的收入占到了GDP的11%,而之前才4%。
2013年早春,加德滿都的狹窄街道喧囂得幾近沸騰,而一墻之隔的Dwarika’s酒店依然靜謐得可以聽到鴿子的輕嘆耳語。穿戴一絲不茍的老夫人Shrestha如往常一樣微笑著同新朋舊友打著招呼,跟著她一同穿過庭院的是一只快樂的名叫“女神”的大狗。“女神” 剛剛離開一位曬著清晨暖陽、享用了一天中第一杯咖啡的悠閑游客腳邊。老夫人的大女兒Sangeeta急匆匆的腳步在香煙繚繞的神龕面前停了下來,絢爛的黃色花環隨著早晨的第一縷朝陽一同為安靜的神像加上了明媚的光芒。從凌晨五點就開始工作的餐廳服務主管Prakash Basnet注意到,又有一群游客希望在庭院里拍照合影,需要他幫忙。尼泊爾最有名氣的餐廳krishnapan的大廚們和為krishnapan供應蔬菜的小村Darimbot的農婦正忙碌著,為了晚間餐桌上的Tarkari Ko Jhol(蔬菜湯)。導游舒曼很希望快一點到達工作的地方,但卻只能在喧鬧的街道上緩緩前行??

60多年前一個冬天的早晨,Dwarika像往常一樣正在加德滿都的街道間慢跑,他發現路邊有幾個木匠正在燒木取火,點燃的木頭是剛從一個廢舊建筑中拆下來的門楣、窗框和廊柱,上面裝飾著精美的雕刻。看著這些幾個世紀之前的工匠們精雕細琢的寶貝頃刻間付之一炬,Dwarika痛心,他決定與這些木匠做個交易:他買來新木材供他們烤火,自己則把一堆已經開裂、腐朽的木頭帶回了家。當時沒人理解他的古怪做法,人們都說他一定是瘋了。
之后,只要聽說哪兒有舊房要拆,Dwarika就會匆匆趕去把那些年久失修的木雕悉數買下,這成了他生活的一部分,伴隨了他一生??
1962年,隨著Dwarika的收藏日漸豐厚,他決定在自己的花園里建造一個具有尼泊爾風格的建筑,并把多年收藏的木雕用上。這項工程對他來說耗資太大了,他不得不把最初修建好的兩間房間出租給別人。之后,第三間房間也租了出去。之后,原來的牛棚被改造成庭院,車庫被改造成客房。之后,Dwarika一家不得不搬離了自己的家,并把這里的一切都用于出租,獲取資金來挽救Dwarika的收藏。

1977年,擁有十間客房的Dwarika’s鄉村酒店開業了,它的每一個角落、每一件器具都打著尼泊爾本土制造的印記。
1991年又添了第三棟建筑。
1992年Dwarika先生不幸去世時,酒店已擁有36間客房。
之后,他的夫人Ambica Shrestha女士繼承了他的事業。
2002年,又添了第四棟建筑,酒店有了100多間客房的規模,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授予“世界文化遺產”。
一位瑞士地質學家曾如此描述 Dwarika’s:“它是南亞的一個夢境之地,身處其中,如置中古世紀。Dwarika’s透過旅店來搶救本土文化是明智之舉,也讓我們看到,好的旅游商業格局,本身并不會破壞本土文化,反而會加強庶民大眾的覺知。”

Prakash Basnet,40歲,穩重,自信,不健談,很溫暖。
從24歲開始, Prakash Basnet一直在Dwarika’s的餐廳工作,從接受培訓到成為一個服務員、領班,現在是餐廳的服務主管。

加德滿都市郊一個叫Sankhu的古老小村子,距Dwarika’s大約有15公里,是Prakash Basnet的家。每天早晨4點,為了趕在飯店早晨5點備餐前到達, Prakash Basnet會搭同一趟直達Dwarika’s的公交車上班,15公里的路,汽車要走一個多小時,16年花在路上的時間加起來有26個月。在他看來,16年來加德滿都沒有什么大的變化,只是車多了房子多了人多了,老百姓的收入提高了但物價也提高了,16年前Prakash Basnet能掙1800盧比,夠養全家,現在收入18000盧比還是只夠養家。
Prakash Basnet一家4口,太太在家種地管家,大兒子21歲正在上大學,小兒子14歲剛上中學。

他想著讓大兒子畢業后跟自己一樣做服務業,以后最好可以到國外打工,去迪拜,或者澳洲。 很多加德滿都的年輕人都希望出國學習,學成就在國外工作。很多人都想去迪拜、卡塔爾、澳大利亞打工,做酒店服務,當保安或司機。他在飯店工作的16年中,教了大概200個服務生,有幾十個都去國外工作了。
Prakash Basnet讓小兒子上政府與社會組織合辦的學校,而沒有上免費的公立學校,雖然學費貴點,一年10000盧比還承擔得起,教學質量雖然比不上一個月就要20000盧比的昂貴私立學校,但比公立學校好得多了。
Prakash Basnet當公務員的父親本來對兒子的期望要更高些,因為在幾個兄弟中他最聰明,學習最好,學歷最高。在大學學文學專業的Prakash Basnet也一直想遵從父親的愿望,去當政府官員。他從18歲開始考公務員,連續考了六年,最后考取了,但運氣不好,趕上國王退位,政府更替,成績不作數了,再加上沒門路,最后只能放棄。按Prakash Basnet的說法,公務員不用工作那么辛苦,表面收入不高,但每個部門都有補貼,相當于工資的一倍,而且工作上要求也不嚴格,上班可以晚來早走。
從Sankhu翻幾座山就是中國和尼泊爾的拉蘇瓦邊境,從中國到加德滿都走這條路最近。據村子里的人說,當年玄奘西行到達佛祖的出生地藍毗尼城,走的就是這條路并途經Sankhu。不遠的山上有公元5世紀就已經建好的金剛海姆廟。如今,在村中心的水井旁還保存有一座古老的小佛像。佛默默地祝福著安靜勤勞的Prakash Basnet,也祝福著美麗純凈的Sankhu小村。

“先來小吃,傳統的尼瓦兒菜,炸豆子,豆餅,還有水牛肉。”“要拿出一點來放在每個人面前的小碗里,供神。”
“米酒,家里的一般有60度,這里的40度。”
“酒倒在碗里有泡才是好酒。”
“吃的方式有技術的,要用手抓著吃,這樣味道好。”
“現在尼泊爾人百分之八九十還是用手吃。”

“尼泊爾有七十多個民族,服裝、習俗都不同。語言也不同,還有不同的文字。”
“你們沒有機會去不同的村子,在這里可以嘗到不同民族的食物。”
“這是頭盤,尼泊爾南部菜,煮蘑菇、煮蔬菜、煮豆, 還有炸薄餅, 要用餅來卷它們吃。”
“好吃,不同的香料,味道好豐富。”
“洗手的水嗎?”
“銅缽好美。”
“尼泊爾最有名的小吃,‘momo’”
“像中國的小籠包呀!”
“餡是牛肉,也有雞肉的,加德滿都大街小巷都賣。”
“皮是米做的。”
“米?好像面,尼泊爾的米不一樣?”
“可以沾醬。”
“這醬真好吃。花生、豆子、番茄,還有姜?咖喱。”
“這些葉子也可以吃的。你們要小心,味道也許不習慣,檳榔葉。”
“牙膏味兒!嗯!舌頭發麻了??越嚼味道越好。”
“這是豆湯。”
“尼泊爾特有的豆子?”
“不,綠豆。”
“叫蔬菜湯。”
“這銅碗的造型真好看,好重!”
“每個碗上還刻了字。”
“是買這個碗的人的名字,尼泊爾人的習慣,誰的碗,不會搞錯。”
“慢點吃,主菜還沒開始呢,湯才是第一步。”
“主菜還有米飯、 雞肉、蔬菜??”
“這么多呀, 我剛才連葉子都吃了,好后悔呀!”
“這是尼泊爾一種特有的果子腌制的酸菜。”
“主菜來了。”
“豆湯,米飯,糙米飯。”
“菠菜、花菜、黃瓜、雞肉、咖喱、豆芽。”“這是什么菜?像是茴香。”
“不是,這種菜中國沒有。”
“都是煮過又用不同的香料調過的。”
“好繽紛的味道。”
“還要加什么嗎?”
“不!不!不!吃得太好了!不能吃了。”
“還有甜品呀!”
“面粉做的甜食。這個酸奶很特別,加了5種香料。”
“好吃??”
這是一段在尼泊爾最有名的餐廳krishnapan美餐的食客的對話。
為krishnapan供應蔬菜的小村Darimbot被雪山遠遠地擁抱著,太陽快下山了,她們的工作也接近了尾聲。男人們大多都到城里打工去了,剩下的只有老人和孩子,要不就是那些“鄉村生意人”。田間地頭全是一個個色彩斑斕的身影,她們照顧著地里的蔬菜,也把自家的房子、院子打掃得干干凈凈。


導游舒曼擁有一個偉大的姓氏:釋迦。
大約公元前543年,釋迦族的一個名為喬達摩·悉達多的王子誕生在尼泊爾南部的藍毗尼城,在他29歲的時候,他說服馬夫把他帶到了宮廷之外。他看到了一位老人、一個殘疾人和一具尸體,這一景象使他拋棄了奢華的生活方式,成了一名苦行者。5年以后,在印度貝那拉斯的一棵菩提樹下,王子\"覺悟\"了,之后他被人稱為:佛祖,釋迦牟尼(釋迦師傅)。

現在,釋迦人還保持著男孩子在14歲前必須在寺廟修行的習俗。不是每個人都能修得正果,種子不一定發芽。舒曼的種子發芽了,心如明鏡之際,他看到自己的前世在中國的浙江,于是開始學習中文。2006年,27歲的舒曼作為尼泊爾旅游大使第一次拜訪了“故土”。現在,舒曼是尼泊爾有名的佛學家和尼泊爾政府接待中國游客的首席導游,還經營著自己的旅行社。2012年,中國成為尼泊爾第一大旅游客源國,在60萬外國游客中占到了8萬人。

舒曼的老家離帕坦老王宮只有一條街。老王宮、現在作為帕坦博物館的馬尼·凱夏普·那拉揚宮院、哈利神廟、克里什納神廟都是舒曼兒時的鄰居,幾條街外的黃金廟是釋迦族的祖廟,兒時的舒曼和釋迦族的所有男孩子一樣,就在這里修行。也許,正是源于這些傳統,帕坦的釋迦人是尼泊爾最好的工匠,他們用古老的“出蠟法”制作的銅制鎏金佛像和用另一古老技藝打制的器具是尼泊爾手工藝的驕傲,他們制作的佛像幾乎壟斷了中國的西藏和東南亞地區,是尼泊爾出口的主力,也是帕坦街頭旅游商品市場的主力。
清晨,加德滿都和帕坦古老的街道美麗、寧靜。這時,人潮還沒有涌入街頭,為了拓寬道路翻開已七八年之久的路面還沒有揚起塵土,這時,你想像不出9點之后的喧囂、雜亂和令人窒息的空氣。想想看,如果尼泊爾人沒有異常安靜的心靈,怎能忍受這9點之后的一整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