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志武
鑒于中國經濟轉型面對挑戰。在中國經濟這個轉折點,你認為你的企業更應該側重國內市場,還是在海外發展,包括海外投資與并購
徐樂江
我一貫堅持的中國鋼鐵業“攘外必先安內”的國際化原則。我個人判斷,盡管中國鋼鐵業進入了低速增長的微利時代,但國內市場的機會仍然大于海外市場。
首先,中國新型城鎮化和工業化必然帶來鋼鐵需求結構的變化,即使未來5%以內的國內鋼鐵需求增長在全球范圍內也是個較高的速度;
其次,中國鋼鐵產業內部的整合重組遠未完成,這方面的機會要遠多于海外。中國占據全球近半數的鋼鐵存量資產,目前存在著行業集中度低、競爭無序、結構落后等問題,內部優化的空間很大。
第三,中國鋼鐵產業盡管總體產能過剩,但區域布局不合理以及產品結構不合理仍然突出,國內投資機會仍在。這就是為什么我們數年來堅持投資建設湛江鋼廠的原因,一方面是考慮中國華南鋼鐵供給不足,另一方面考慮湛江鋼廠的產品結構與現存鋼廠具有很大的不同,同時也考慮了這個企業未來輻射東南亞市場的功能。
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在國際化問題上毫無作為。我們確定了在成熟市場以兼并重組為主,在新興市場以綠地投資為主的發展原則,鎖定北美、東南亞、南亞(印度)為主要目標區域,以自身的優勢產品為切入點。寶鋼的國際化經營在近期必將會有新的突破。
王均豪
企業應該側重國內還是國外市場,涉及企業的戰略規劃。我通常認為企業的戰略就是“吃在嘴里,看在碗里,想在鍋里,心在菜地里,甚至考慮菜地里的生態怎么樣”。每個企業都要思考我的鍋在什么地方,菜園子里種什么菜等等,這樣企業的可持續發展才能做得更好。目前均瑤集團的業務主要側重于國內市場,但在國際化上也做了些許嘗試。比如,我們的航線已經開通了東南亞國家的多個城市,在南非也投資了礦產等業務。
苗鴻冰
對于我們這個行業來講,我們立足本國,立足國內市場。如果中國時尚品牌要走向世界,我覺得是50年或者100年以后的事情。中國時尚業很難國際化,而且很難影響別人。
劉積仁
你身在中國,就不需要國際化,這是我對這個問題的回答。國際化的本質意味著企業能力的提升,如果你的能力有限,你就在中國,他們會主動找上門來,主動跟你競爭,主動跟你合作。
蓋爾克
博西家電自1994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發展呈現了持續的穩定上升態勢。從2001年到2011年的10年間,營業總額連續實現了兩位數增長。中國已經成為博西家電集團的重要市場,目前是集團第二大市場,未來目標是邁向第一大市場。
鄭春影
中國企業不一定始終專注國內市場,或者也未必要向海外發展,到底該走一條什么路徑,這需要根據自身具體情況和優勢而定。面對國內和國際兩個市場的激烈競爭,都必須擁有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猶如習總書記強調的“打鐵還需自身硬”,伽藍作為民企代表已經在自身發展成就上,依靠自身的科研機構和技術人才,一流品質作保障,成為中國市場業務規模和增長速度均居于領先地位的行業領跑者。
張維迎
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在走向國際化,你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的主要挑戰是什么?它們應該如何克服這些挑戰?哪些領域的中國企業有可能成為全球市場的主要競爭者
王石
中國企業走向國際化的挑戰有很多,但我覺得兩方面的問題亟待解決。第一,中國企業能否吸引到國際化的人才,能否在企業內培養出跨文化交流的基因。這對中國企業家而言是一個非常陡的學習曲線。尤其我們這一代企業家,實際上是在改革開放以前完成的基礎和高等教育。哪怕我們中有很多人具備了很好的外語能力,在跨文化管理與溝通上也有著先天不足。第二,中國企業能否改變自身在國際市場中的形象—全世界絕大部分電子產品都在中國生產,但中國的制造業企業卻一直被認為是低質低價的代表。進一步而言,中國能否改善自身的國際形象,以成為全世界很多國家、政府,乃至普通民眾仰慕的文化體系,這一點也至關重要。
徐樂江
早在寶鋼投產初期,我們就堅持10%產品出口的原則。那時國內市場價格遠高于國際市場,出口意味著效益的損失,但我們希望通過出口了解國際市場用戶的需求信息,早日培育海外客戶基礎。
2001 年寶鋼走出了資本國際化的第一步,我們陸續在巴西、澳大利亞等地投資了幾個資源企業。雖然這也是資本國際化的一種形式,但我們認為這種資本國際化的目的是確保國內生產的原料保障安全,本質上還是一種國內經營的思維。
2006 年以后,我們開始探索一種真正意義上的資本國際化,即投資海外鋼鐵制造。我們確定在巴西與當地一家礦山企業以50:50 的股權比例合資建設一個500萬噸鋼廠,但新鋼廠在選址、環評等問題上遇到了重重障礙,合資雙方的矛盾與分歧也逐漸加深,投資方案和投資預算不斷變更和突破,再加上全球金融危機迫使我們最終不得不放棄這一海外制造投資。
從寶鋼首個海外制造投資夭折的案例可以看出中國企業國際化所面臨的挑戰:一是國際化經驗缺乏的挑戰;二是文化差異的挑戰;三是人才不足的挑戰;四是中國企業缺乏品牌形象的挑戰。
對鋼鐵企業來說還有一些特殊的挑戰:一個是土地征用的挑戰。鋼鐵是土地密集型產業,尤其是全流程鋼廠必須占用大量土地,在土地私有化為主的國際社會,投資這類鋼廠如何征用土地是十分棘手的問題;另一個是環保的挑戰。鋼鐵作為典型的高消耗高排放產業在很多國家哪怕是新興國家都受到了嚴格的準入限制,投資前的環評幾乎到了苛刻的程度。
在中國經濟轉型、產能普遍過剩的背景下,國際化是中國企業未來的必由出路。2012 年中國出口鋼鐵超過4500萬噸,比整個寶鋼集團的產量還要多,這么龐大的出口規模必然遭遇更多的貿易摩擦,而不出口中國龐大的鋼鐵產能過剩情況更嚴重。因此,將部分中國過剩鋼鐵產能轉移海外是必然趨勢。
同樣,中國鋼鐵下游的家電、汽車和工程機械等行業都已具備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具有強烈的國際化意愿。因此,這個產業鏈上的中國企業攜手合作共同走出去意義非凡。
劉東華
主要挑戰,一是國家戰略與企業戰略的默契度,在這一點上中國遠遠落后于美歐等,國家遠未成為企業遠征的戰略后方;二是急功近利的機會導向太多,長遠發展的戰略導向太少;三是企業文化與價值觀的沖突。中國企業在新能源、生命科學、互聯網云計算等高科技領域、高端制造與低成本制造領域均有全球勝出機會。
馮軍
我認為中國企業國際化需要抱團,單個走出去風險太大。韓國和日本企業都是抱團式海外拓展,他們互相溝通、互相幫助,成功率高。中國企業在這方面不夠團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