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維迎
普遍認為,在中國市場上,國有企業享有許多特權,民營企業和外資企業沒有辦法與他們展開公平競爭。你是否認為創造公平競爭的唯一辦法是將國有企業民營化?如果政府不對國有企業實行民營化改革,你認為還有什么辦法可以解決這個問題
劉東華
這個問題其實很簡單,就是國家下決心退出市場競爭領域,國有企業只做民間資本、民營企業不愿做或做不了的事情。
王石
我不認為一定要將國有企業民營化才能促進民企與國企之間的自由競爭。現在,已經有很多國有企業非常優秀,在公司治理等方面值得民營企業學習。更何況,對于上市企業而言,國有企業與民營企業之間的邊界在哪里?國有股占比51%的上市企業,和國有股占比49%的上市企業,在治理結構上有什么本質區別?
中國目前改革的重點就是“把權力關進籠子里”,只要政府治理真正能避免既得利益集團控制公共政策,民營企業與國營企業在市場準入、金融支持等各方面都享有同等的地位。是否一定要民營化可以再討論。
薛琦
民營化不是唯一的辦法,卻是有效且重要的手段。國有企業即便是獨占市場,也可以有效率地經營,前提是必須取消特權與進入障礙。
自由貿易、市場開放是最簡便的方式,通過進口商品的競爭,產品價格自然趨于均衡,壟斷企業不再享有訂價優勢。例如,臺糖雖為國營事業,但臺灣開放蔗糖進口,臺糖就無壟斷優勢,甚至必須退出市場。
孫子強
國有企業的民營化,應該是市場自由選擇的結果。人為地推動國有企業的民營化,也不符合市場經濟的原則。為了逐步實現市場的公平競爭,必須在顧及公平的原則下制定完善企業經營和市場運行的法律,并在法律的框架內,使企業可以充分享有法律賦予的權利與義務。市場經濟體制應該通過公平的競爭原則來體現,不應該在政府特殊政策的保護下進行。
任志強
新加坡也有大量國有企業,但是新加坡的國有企業從來不進入市場,我覺得這就是解決的辦法。新加坡政府的基金只投國外,不投在國內,在國內投的時候,只投民生領域,不投金融、高科技領域。我不認為國有企業應該沒有,我本身就是國有企業出來的。我認為國有企業不應該參與市場競爭領域的部分。國有企業進入競爭性領域時,會對民營企業或者是對市場競爭產生一種不公平的破壞。
汪潮涌
國有企業擴張的沖動,都是因為錢太多了。如果國資委和財政部每年把他們的大部分資金拿走,可以對他們進行投資的能力進行限制。然后在社保、就業、稅后創造貢獻等領域來考核國有企業,看看國有企業能不能真正發揮全民所有制的貢獻。另外就是對金融體系,尤其是國有控股的銀行體系進行限制,使得他們不要認為這筆錢可以借給國有企業后,出現呆賬、壞賬可以免責,而借給民營企業永遠是一種擔驚受怕。中國這些年利用國際金融危機把銀行業做得很大了,已經大到對整個經濟體系造成了很多不良影響。現在國有企業的融資成本比民營企業融資成本低三分之一,每年僅息差就相當于轉移財富好幾萬億,這一塊非改革不可。否則我們的改革只停留在口頭,怎么設計都沒有用。
高鴻鵬
我們認為,一要限制國有企業進入與國家安全無關的行業,加強對國有企業的社會監督,特別是新聞媒體監督;二要鼓勵支持國有企業和民營企業合作,支持民營企業控股,支持自然人參股,限制國有企業在公司中的股權比例,盡可能將公司由國有企業獨資或絕對控股,改革為國有企業占股比例合理的社會公眾控股公司。
苗鴻冰
國有企業那種 “霸道”,近十年來越來越勢大。我不知道這是對經濟的貢獻還是倒退。這些年來,大家一直在說國進民退,退的過程中,很多企業家能夠感覺到自己的抱怨越來越多,企業的創新能力因為抱怨在下降,大家在經營企業時都不用心了。其實,這不是企業的悲哀,是國家的悲哀。國家應該意識到,這個問題已經很嚴重了,這種競爭非常不公平。
張維迎
柳傳志說,企業家總是軟弱的,不敢得罪政府。如一味順應政府,會使企業的經營環境日益惡化,越來越多的中國企業家選擇移民別國。你認為企業家在推動政府改革方面能否有更大的作為?除了用腳投票(EXIT),企業家是否應該發出更大的聲音(VOICE)
劉東華
過去不愿說,第一是因為人家不愛聽、不想聽。第二說了不但不解決問題,反而可能殃及自己企業的安全。未來十年,理性、建設性地提出真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思路,以此來推動政府改革的空間應該足夠大。而且自己的企業做得越好,上面給的話語權和容忍度也會越大。
王石
我相信企業家應當更多地參與公共政策。企業家可以用腳投票,企業卻無法用腳投票。企業家參與公共政策應該有更多的方式和方法,除了順從、退出、發聲。企業家們應該還能想出其他的辦法—如何與官員打交道,如何以建設性的態度,以主人翁的姿態參與中國現代化建設的進程,是企業家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我們需要思考的話題。
任志強
我個人認為,目前所有的社會責任應該集中于改變我們這個社會制度。現在說的社會責任實際上是指讓企業去干政府不干的事,或者是政府干得不好的事,這不叫社會責任,只是做慈善。
慈善和社會責任是兩個概念。我個人覺得最大的社會責任是我們要建立一個什么社會。如果從這樣的一個角度出發,企業家的社會責任,就是你看到不利于企業發展的社會或者是不利于公民發展的社會,你應該做些什么。
華遠十年來一直堅持做房地產的研究,為政府和經濟學家提供了大量的決策信息。如果只是我一個企業做事的話,我可以不要做這些。我們這些大量的研究報告是為了向社會說明為什么會這樣。如果有更多的人理解的話,這個社會就進步了。現在很多人不理解,因為利益問題。房子肯定是一個利益問題,有人說房價高,我買不起。我們說房價高是因為背后的土地財政問題,但他們不認為這些問題是政府的問題,而認為是開發商的問題,因為有人想推卸責任,而把這個矛頭引向開發商。我們做這些研究,是為了揭示它的真相不是我們的問題。
如果沒有土地財政就不會犯這些錯誤。
孫子強
通過經濟改革,中國已經確定了市場經濟體制。下一步需要通過企業家的努力,去實現市場體制的自我和自然演進。中國的企業家在推動政府改革方面,可以學習歐洲、美國、日本這些國家的經驗。中國的企業家應該使“行業協會”發揮實際的作用。通過行業協會積極參與制訂市場規則和標準,積極參與行業標準制訂,更好地維護市場經濟體系,實現企業經濟利益。企業家的影響力也是生產力、競爭力。中國企業家應把良好的內外部溝通納入企業戰略,建立良好的企業公共形象,為了公平的市場環境不懈努力,單純的EXIT和VOICE不能解決根本性問題。
高鴻鵬
客觀地講,企業要端正態度,承認現實,可以建議,不要極端,企業家在影響政府改革方面是可以有所作為的。2012年亞布力年會上,經濟學家張維迎以及中國民營企業家群體對吳英案提出合理建議,得到政府的重視。
我們認為,中國企業家不應該用腳投票。香港企業家李嘉誠曾在演講中指出,中國古代商業人物陶朱公范蠡與美國商業領袖富蘭克林的區別,后者用財富影響了社會進步。黨的十八大后,中國經濟社會進入新的歷史階段,企業家應該堅定信心做好企業,積極建言,用企業家合理的聲音在中國經濟社會進步中扮演好企業家本來的、不缺位、不越位的角色。
武克剛
企業家現在有這么大的話語權,要正向、正面去反映。我們現在各地政府還是很重視企業家這一塊,向政府反映情況要據理力爭。另外是倒逼機制。所有的改革、所有的進步都是社會倒逼的結果,沒有一次是偉大圣人主動的變革,都是倒逼的結果,現在倒逼的力量越來越大。
現在企業家跟政府的關系日趨密切,可以進行對話。對話的條件是什么,是要有一個雙方都認可的前提,而不是互認為是對立面。對話的雙方要有一個共同的目標,或者有一個共同的價值基礎,或者有一個共同的規則才能夠對話。而中國的前途在某種程度上就取決于企業家和中產階級的自我覺醒。
我們總喜歡說政府,政府不是上帝派在我們這里的一群天外來客,最近看到十八大以后有很多讓我們感到很欣慰的新東西。比如說習近平主席提出來“把權利關進籠子里”的高調反腐。比如說中國的復興夢等等。這些新東西是這個社會的需求,所以中國企業家和中國的中產階級大有作為,不能被動等著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