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納德·科斯
在我最近與王寧合著的《變革中國:市場經濟的中國之路》中,講述了中國非凡的市場轉變,中國工業革命的速度和規模取得其令人矚目的成就。與英國18世紀以及美國19世紀的工業革命相比,中國的工業革命在技術創新上稍遜一籌。這令人有些遺憾和不安,尤其慮及我們的現代經濟越來越多地受到知識的驅動。作為中國企業家,你們是否認同我們的評價?你們認為自己在創新方面面臨那些主要困難
徐樂江
中國從來就沒有發生過工業革命,因為稱得上“革命”的一定要有具有影響世界的顛覆性技術創新。比如18世紀英國的工業革命是蒸汽機的發明帶來的機械化,19世紀美國的工業革命是電力技術的發明帶來電氣化,20世紀日本的工業革命是微電子技術帶來的信息化。反觀今天的中國,盡管工業化轟轟烈烈,并且到了中后期,但是中國的工業化過程沒有伴隨突破性的技術創新,反而帶來的是資源的極度消耗和環境的極大破壞。
中國的工業化實際是制造業的聚集過程,加工與組裝是制造業的主要形式,這種工業化的方式基本上無需新技術的支撐,只需傳統技術的轉移支撐。所以我們現在通常都認為中國是全球制造中心,從來沒有人認為中國是新世紀的工業革命中心。
按照杰里米·里夫金教授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一書中的描述,新的工業革命應該是能源革命,就是如何實現將分散的新能源通過突破性的傳輸技術進行歸集。因此我不完全認同您說的中國在技術創新上的“稍遜一籌”,您這個評價是給中國留有面子的評價,實際不是“稍遜一籌”,而是“差距很大”。
創新能力不足是目前中國社會最大的問題,中國企業的技術創新同樣如此。就企業而言,我認為,影響創新能力的最大障礙還是體制和機制問題,主要體現在:
第一,中國尚未形成完善的知識產權保護體系,影響了企業創新的熱情。中國制造模仿成風、“山寨”成害、造假成災與此有關。
第二,“官本位”的社會價值體系抑制了創新精神。我們雖然提倡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實際上千百年來中國人骨子里都崇尚做官。在中國對優秀科研人員的最高獎賞就是提拔為官員,中國的優秀人才都被吸引到了官員隊伍中。
第三,急功近利的GDP 主義流失了技術創新的“水土”。創新需要“細水長流”,可能在三五年甚至更長的時期內見不到成效,GDP 的政績導向需要的是立竿見影的增長。
第四,中國的民營企業普遍缺乏技術創新的實力。中國的金融體系是一個偏好于服務大企業的體系,中國的民企融資困難,再加上大多集中在低端產業,競爭激烈,盈利狀況普遍不佳,無法大手筆高投入從事研發。
就本人所在企業來說,我們深知作為傳統產業的鋼鐵業目前正遭遇發展的瓶頸,突破這些瓶頸惟有技術創新。寶鋼應該在中國鋼鐵企業中是最重視研發投入的,我們的研發經費的投入占銷售收入的比重在國內也是最高的(2.1%),我們依靠自身的努力研發出了一批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優勢產品,但與日本和韓國等全球優秀鋼鐵企業相比仍然差距明顯。其原因就是我上面所講的。
王石
如果僅僅將創新定義為科學、技術甚至一定程度上的管理創新,我當然認同科斯先生和許多其他經濟學家的評論。中國乃至亞洲許多國家,在工業化的過程中的技術創新是有不足的。企業家的首要任務是創造價值,如果科技領域的創新相比其他領域的創新并不能創造更多價值,那么企業家們就很難有動力去從事創新。
我不認為中國的企業家們在創新方面面臨太多困難。中國的一線城市的工資率正在迅速趕上發達國家,使得我們在競爭國際高級人才方面也不再處于劣勢。中國的教育體系和技術裝備在過去20年中也取得了長足進步。30年來,中國企業家們也在制度、管理、物流等無法直接從西方學習的領域進行了很多創新。我相信企業家們面臨的問題是,相比其他經營方式,科學技術方面的創新無利可圖。中國是一個“山寨”大國,當局在知識產權保護方面一直意興闌珊。就我的觀察,這是中國目前創新面臨的最大的障礙。問題不在于中國的企業家是否有能力創新,而是一系列制度安排是否讓他們有動力進行科技創新。而不是集中在政府關系、庫存管理、營銷策略甚至公司金融等方面的創新。
孫子強
中國與當時英國和美國的工業革命環境不同,所以不能簡單評價誰優誰劣。由于復雜的歷史和內在的原因,中國在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工業水平與當時發達國家的工業水平存在明顯差距。從那時起,中國通過與發達國家的合作使中國的工業水平逐步得到了改善與提高。現在中國在一些工業領域的水平,已經與發達國家的水平接近。所以,中國的工業已經意識到今后的發展需要自身的技術創新與引進技術相結合,現在中國的企業和政府都提出了技術創新的課題。
埃德蒙· 菲爾普斯
我曾主張亞洲國家應努力推動自身經濟中的創新率。這需要逐步提升那些旨在開發新產品和新方式的項目的深度和廣度。在亞洲商界領袖們的心目中,推動亞洲自主創新的主要障礙是什么?是在政府層面還是資金層面?究竟在何處
桑賈伊·瑞迪
我將根據印度的情況進行回答,因為這是我所熟知的市場。
我認為,創新更大程度上關乎文化和思維模式。這是教不會的,但必須反復灌輸,假以時日方能實現。創新文化發軔于大學,但可惜印度的情況并非如此—印度教育更偏重于職業而非創業,側重于需要時間的技術培訓。印度要想有更多的創新,學界需要加大對于創新和研究的關注,同時需要產業界與學界雙向的溝通與協作。目前二者各自為戰,其結果是基于市場的創新頗為罕見。
此外,盡管目前印度并未出現重大的技術產品創新,但產品傳送領域正發生著重大創新,讓越來越多的人進入市場。印度是一種典型的金字塔式經濟,目前市場的主體部分來自于金字塔底層(占68%的人口),正推動著創新。例如,聯合利華(Unilvever)的Shakti,以農村家庭婦女為物流網絡,降低了物流成本。還有一種名為Amul的乳業合作機制,直接與310萬農村養殖戶合作,在縮減物流渠道和成本的同時,也增強了養殖戶的自主權。
經濟學上,創新概念的起源為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在1912年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系。通俗說,是企業家對舊有的一切所進行的替代和顛覆,包括技術、組織、商業和金融等一系列活動的綜合過程。受訪亞洲企業家普遍認為,創新在亞洲并無教育或文化上的先天藩籬;甚至亞洲在基礎設施方面的后發優勢,令亞洲的企業家善于利用歐美西方國家的創新成果實現產業化。亞洲企業原發創新能力的最大障礙,“恐更多還是在于體制和機制問題”。
張躍
目前人心浮躁,導致短視,而推動創新需要遠見。
王石
排除市場過小的城市香港、城市國家新加坡等,以及緬甸、朝鮮等在制度上尚無法讓企業家存在的國家。處在工業化過程中的亞洲國家,都尚未建立起有效的激勵機制以促進創新。
創新需要得到保護。產權制度和相關的司法獨立至關重要。創新還需要促進溝通與交流,需要獨立自治并且運轉良好的學術機構。這些都需要對政府部門進行深層次的改革。我不認為亞洲國家的企業或者人民缺乏創新的能力,這更和集體主義的文化沒有關系—日本應該算亞洲最強調集體主義的國家之一,但日本卻是亞洲國家中最擅長創新的。
對于亞洲許多國家而言,最重要的一點是,政府與企業之間的關系必須更清晰一些。企業家每天都面臨著不同的選擇,就如在東南亞很多國家,如果和政界人士搞好關系就能拿到壟斷權益,那么創新,即使成功的收益很高,考慮到風險等因素,其對企業和企業家的誘惑就遠不如前者。
另外,大企業很難在自己擅長的領域推動革命性變革。歷史告訴我們,革命性創新往往來自小企業,來自市場挑戰者。這需要整個政治經濟制度不能向大企業傾斜,而應對每一個市場競爭者都公平對待。這在亞洲很多國家都還未實現。
薛琦
Technology的中文是技術,習慣稱之為科技,并不準確。因為科學源自于好奇心,是求知,而技術是求用,尤其是創新意指解決問題的能力。亞洲國家在創新方面并不落后于西方國家。
表1顯示,在件數上美國占了近一半,亞洲的日本、韓國、中國臺灣與中國大陸共超過三成;表2顯示的是每百萬人專利核準數,臺灣卻獨占鰲頭。
鴻海集團為全球民營制造業最大雇主,2012年員工為150萬人,整個鴻海全球管理營運。為確保質量、準時交貨,鴻海需要卓越的解決問題的能力,不宜簡化為加工。1、在深圳工廠的中央廚房為全亞洲最大,一次可供應6萬人伙食;2、費時800天創建鄭州廠房,招募員工30萬人,每天生產超過20萬部iPhone5手機。

某些領域如民用航空器、生物科技、純科學等,歐美國家的確仍遙遙領先,但在工藝、生產技術等方面的創新,亞洲國家表現毫不遜色。
此外,創投在亞洲資本市場扮演相當重要的角色,意味著亞洲新創事業資金來源不虞匱乏,亞洲資金提供者也愿意承擔創新風險。
埃德蒙· 菲爾普斯
如果說障礙不在于政府或是資金層面,主要困難是不是終端用戶不愿意棄舊從新呢?抑或企業家不愿意從事這樣的項目?是怕冒失敗的風險?還是亞洲人不愿意標新立異,去嘗試不同的路徑?或者是缺乏創意
孫子強
亞洲的市場對創新產品的接受程度與發達國家是相似的,特別是在社會的基礎設施方面(如高速鐵路、大型機場、電訊設施),亞洲許多國家都是領先國際水平的。影響亞洲國家創新的主要障礙是國家間創新水平的差別。由于工業發展的歷史積累存在差別,影響了亞洲國家創新成果的市場價值。這可能導致了通過購買技術來實現產品水平的提高,比通過自己的創新成果來提高產品的競爭力更加有效和節約成本。相對來說,亞洲國家的終端用戶受保守習慣的影響更少些,更愿意嘗試創新的事業。亞洲的企業家善于利用國際的創新成果實現產品的產業化。現在的資源共享的國際環境中,對創新的理解應該跨越國家或地區的限制,應該看到創新成果的應用實踐在亞洲國家取得了好的成績。
薛琦
東西方對教育的態度大相徑庭,亞洲主張勉而行之,西方則傾向自由發展。教育態度是否影響創新能力,尚無定論。
因教育、文化、制度不同,使得歐洲、美國、亞洲之產業發展各具特色。歐洲的工藝技術(如瑞士表)、時尚等領域獨步全球,美國則是在科技業表現不凡,亞洲在IT、汽車、家電等制造方面特別突出,各有所長。
由于亞洲經濟發展起步較晚,要先求有,再求好,相較之下,在某些部門競爭力、創新力較弱,可以理解,但追趕的速度及力道不容忽視。
王石
所謂亞洲人的文化中害怕冒失敗的風險,不愿意標新立異,甚至缺乏創意,是很難說得過去的—亞洲在很長一段時間中與歐洲并沒有深入的交流,但無論藝術、文化、科技、宗教、思想,近代以前的亞洲都不比歐洲差太多。只是近代以來,我們并沒有創制出有效的制度以在全社會激勵更多的創新。
桑賈伊·瑞迪
的確,在亞洲地區創意稀缺,尤其是那些可以轉換成可行商業模式的創意。我認為有兩大原因:
一方面,“需求乃創造之母”這句名言非常適用于印度。印度和亞洲其他國家一樣,仍受到內部需求大幅增長的驅使,即人均能源、礦產和食物消費。這些經濟體要趕上西方國家還有很長的道路。除了保持增長,還沒有促使這些國家突破思維定式的切實需求。只有一旦這種增長陷入停滯,人們迫切需要商業創新時,印度才會出現真正的創新。
另一方面,具有開創性的想法需要矯正與孵化,其成功率通常較低。這需要有高風險資本,但在印度市場中不易獲得,在舊有商業模式仍能產生豐厚回報的情況下尤其如此。同時,印度缺乏把握創新想法付諸實施,以及經受失敗并重整旗鼓的制度。就此而言,專項資源投入以及產業界、學界和政府的長期承諾會有所助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