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全球經濟危機,亞洲新興經濟體(東盟10國、中國和印度)表現出了令人贊嘆的彈性。雖然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簡稱經合組織)成員國的復蘇一直綿軟乏力,但東盟(ASEAN)10國的國內生產總值(GDP)增速預計很快將恢復至危機前水平,2013年至2017年年均增速有望達到5.5%。按照目前的發展勢頭,中國2013年至2017年年均GDP增速將在8%以上,有望成為全球第一大經濟體。繼去年略微減速之后,印度GDP增速也將回升。
盡管成績驕人,東盟各國卻不能自滿。若想發揮該地區的巨大潛力,各國需要實行進一步改革,將生產力提升至更發達經濟體的水平。改革應主要集中在三方面:
首先,提升東盟各經濟體的競爭力和效率。全球價值鏈的出現推動了眾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騰飛,也改變了國際貿易和投資的格局。目前全球制造業中近八成附加值(按市價計算)仍來自經合組織成員國。東盟各經濟體應進行結構性改革,促進產品和勞動力市場競爭,改善基礎設施,提升民眾的技能和受教育程度。此舉將提升這些經濟體的競爭力,使它們更好地利用全球價值鏈。
提升競爭力的政策側重點將因地而異,取決于各國國情。例如,經合組織對印度尼西亞分析后發現,縮小在基礎設施開發方面的地區差異,同時增強從中央到地方各級政府提供教育的能力,將在中期內增強該國的競爭力。對于馬來西亞而言,政策重心包括完善教育制度,以解決技能缺乏問題,還包括提升中小企業生產力。對于越南而言,培訓和教育制度改革將能更好滿足對熟練工人的需求,而增強銀行業體系和改革國有企業將改進資本和投資的配置。對于新加坡而言,提升勞動生產力,鼓勵創業,提升當地企業的創新能力,將減輕該國對外籍勞工的依賴。至于中國,經合組織最新發布的《中國經濟調查》(OECD Economic Survey of China)顯示,中國需要實施一系列改革放開金融業,放開產品與服務市場的競爭,改善教育制度,鼓勵研究和創新。
其次,亞洲新興經濟體和經合組織成員國的決策者應致力于實現更加全面的增長。這是提升生活水平、促進社會和諧與穩定的一個必要條件,同時還能刺激消費,讓增長實現再平衡,擺脫對出口的過度依賴,轉向國內需求。盡管貧困問題仍將存在,但亞洲新興經濟體的增長已改善了數以百萬計人的生活。在東南亞、中國和印度,在周期性因素、政府政策和經濟結構轉型的綜合作用下,個人消費近年有所提升,這一趨勢很可能在中期內繼續支撐增長。許多國家面臨勞動生產率低下、非正式部門過大以及教育資源不平均、不公平的問題。結構性改革必然能帶來雙重紅利,既可縮小收入不平等,又能促進長期增長。具體改革措施包括,推動人力資本尤其是中等人才的積累、改進服務質量、擴大受教育面、縮小勞動力市場的分化、促進移民融合以及推動女性參與就業。
第三,實現綠色增長。關鍵是將綠色增長戰略納入國家發展計劃,開發設計綠色增長政策的工具并監督其落實情況。在對能源和食物的需求與日俱增的大背景下,實現水和土地的可持續使用。這將有助于降低對化石燃料的消耗,減少排放。亞洲新興經濟體正在經歷快速城市化,這同時帶來了機遇和挑戰。東盟各國和印度必須改善公共交通,政府必須吸引私人投資以加強基礎設施建設。
我們還發現,區域一體化已成為亞洲新興經濟體的一個強勁趨勢。利用規模經濟和動態效率,該地區提升了生產力和競爭力,還增加了區域需求。經合組織已發起了數項地區性倡議,包括設立“東盟-經合組織投資項目”,促進了經合組織與東南亞國家在改善投資環境方面的對話。而“經合組織-亞洲企業治理圓桌論壇”幫助設計了一項行動計劃,以改進亞洲的企業治理。經合組織發布的東南亞、中國和印度經濟展望則為東盟秘書處和“東盟與中日韓(10+3)宏觀經濟研究辦公室”(AMRO)提供了有用的分析資源,促進了區域一體化,并改善這些機構的監督功能。
在經合組織,我們積累了大量政策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經驗,幫助各國應對政策難題。分享知識和實證分析,能幫助亞洲新興經濟體和經合組織的決策者設計出符合各地情況和需求的政策,找出最佳實踐,整合經過檢驗的政策解決方案和制度創新。
2013年,博鰲亞洲論壇年會的主題是“革新 責任 合作:亞洲尋求共同發展”。經合組織深知,博鰲亞洲論壇是幫助亞洲各國應對共同挑戰,推動亞洲區域內外對話與聯系的一個重要平臺。我們有幸受邀參加論壇今年的年會,希望通過博鰲亞洲論壇,經合組織將繼續用我們的專長幫助亞洲,促進亞洲向更可持續、更加平衡和全面增長的方向快速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