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業時代的標志性產物—蒸汽機,對于在21世紀如何推動世界的發展,可以給我們很多啟發。
假期里,我閱讀了《世界上最具力量的思想》(The Most Powerful Idea in the World) ,這部由威廉·羅森(William Rosen)撰寫的輝煌編年史書, 記載了駕馭蒸汽力量的眾多發明創造。其中最重要的莫過于蒸汽機能量輸出測量技術, 以及被譽為“大法官”的可測量微距的千分尺。
羅森寫道,由于這些測量工具,發明家們可以了解他們能否為不斷革新的設計提供高質量的零部件,以提高性能、降低煤耗,制造出更優質的蒸汽機。蒸汽機的創新給我們帶來一個重大啟示—通過精確測量得到的數據反饋,可以幫助我們的發明創造“廣泛應用”并不斷進步。
蓋茨基金會的工作與蒸汽機制造截然不同。但是過去的一年里,我深深感到,通過注重對結果的精確考量,我們可以有效改善人類生活。如果設定的目標明確,并且能夠堅持評估考量,就可以保證工作朝著正確的方向前進,最終達成目標。我將分享幾個在過去一年中親身經歷的故事,來說明重視對結果的精確考量會產生怎樣神奇的效果。

世界的成績單
商業的目標是不斷盈利。為此,企業管理層會通過提高客戶滿意度或改善產品功能等措施來提升自身的盈利能力,為了考量這些措施的實際效果,企業還會配套開發可定期考量的評價系統。這種對結果的精確考量和分析讓企業界獲益匪淺。在過去50年里,通過注重結果考量、提升工作效率和完善工作方法,商業部門取得了不可思議的進步。
企業的底線是盈利,而非盈利組織有自己的目標。上世紀80年代,聯合國兒童基金會在吉姆·格蘭特(Jim Grant)的領導下開展了大規模疫苗接種工作,這項工作是非營利組織設定目標并通過結果考量實現目標的最佳案例。聽說過格蘭特的人可能不多,但他對世界的影響力堪比亨利·福特(Henry Ford )或小托馬斯·沃森(Thomas Watson)這樣大幅提高企業盈利能力的商業巨子。
格蘭特首先制訂了一個宏大的目標,他要讓世界80%的兒童都接種上保護生命的疫苗。在那個傳真機仍然是最先進的通訊工具的年代,這個目標的困難和挑戰可想而知。然而,當格蘭特建立了健全的數據收集體系后,他真的改變了世界。感謝格蘭特和上千名疫苗接種員的努力,全世界嬰兒基礎疫苗接種率從1980年的17%上升至1990年的75%,每年挽救數以百萬計的生命。
在格蘭特精神的引領下,聯合國終于在2000年達成一項協議,這項協議提出了為改善世界最貧困人口生活質量而設立的八個目標,即著名的“聯合國千年發展目標”(MDG)。共有 189 個國家宣布支持這些千年發展目標 ,聯合國把2015年設定為實現這些目標的最后期限。這是人類第一次在全球健康、教育、最低收入等一系列關鍵領域設定具體到百分數的目標。
2015年即將臨近,盡管并未實現所有目標,但全世界已經取得了令人振奮的成績。當年設定的那些指標,現在成為衡量世界解決貧困人口問題的成績考核單。在千年發展目標中,將極端貧困人口數量減半以及將缺乏安全飲用水人口數量減半這兩個目標已經提前實現,超過兩億生活貧困的人口生活條件得到了改善,這甚至雙倍實現了我們最初設定的目標。然而,有的目標因定得過高而沒有實現。例如,盡管我們已經將死于難產的孕婦人數降低了50%,但仍未達到75%的目標。
全球目標促進本地改變
我清晰地記得20 世紀 80 年代從埃塞俄比亞傳來的令人心碎的畫面,當時饑荒從非洲之角蔓延開來, 吞噬了上萬人的生命。
然而大約十年前,局面開始改觀,這主要得益于政府設定的目標—讓所有埃塞俄比亞公民都能享受到基本醫療保障。2000年,埃塞俄比亞簽訂“千年發展目標”,給自己的醫療衛生工作設定了嚴苛的目標。將兒童死亡人數減少2/3這樣具體的“千年發展目標”,清楚地界定了醫療衛生工作成敗的標準。
埃塞俄比亞在印度的喀拉拉邦找到一個成功的模式,以幫助其實現這些目標。喀拉拉邦通過龐大的社區衛生站網絡,不僅降低了兒童死亡率,還提高了其他一系列健康指標。今天,埃塞俄比亞已經建立了超過 15000 個基層衛生站,為8500萬偏遠農村人口提供了基本醫療保障。衛生站共有34000名醫療工作者,大多數是來自所服務社區的年輕女性,經過基礎保健培訓,并擁有一年的護理經驗。
讓我們看看一位來自達洛查年輕母親的故事。塞布塞比拉·納西爾,1990 年出生在自家茅屋的泥地上。由于缺乏救生疫苗和基本醫療保障,當時埃塞俄比亞有約20%的兒童都活不到五歲。塞布塞比拉的六個兄弟姐妹中有四個都夭折了。然而幾年前,達洛查有了第一家鄉村衛生站,當地人的生活因此開始發生改變。
去年11月28日,塞布塞比拉即將臨盆,一輛驢車將她拉到醫療中心。在醫療中心分娩的七個小時里,一位助產士一直守護在她的床邊。女兒誕生后不久,便接種了脊髓灰質炎疫苗和結核病疫苗。隨后,醫務人員將一張兒童疫苗接種卡交到塞布塞比拉的手中,這張卡片上有她的女兒今后需要定期接種疫苗的時間,只要定期接種疫苗,她的女兒就可以免受很多疾病的侵擾,包括白喉、破傷風、百日咳、乙肝、腦膜炎、肺炎以及蕁麻疹。
疫苗接種卡頂端的空白欄需要填寫嬰兒的名字。按照埃塞俄比亞過去的習俗,父母不會在孩子出生時就為他們取名,因為疾病肆虐、醫療資源稀缺,孩子常常在出生后的幾周內就不幸夭折了。塞布塞比拉自己就是在出生的好幾周后才有了自己的名字。三年前她生育第一個女兒時,一直等到一個月后才給女兒取名。這次因為相信女兒能活下來,她毫不猶豫就為女兒取了名字,寫在疫苗接種卡頂端的空白欄—阿米拉,阿拉伯語“公主”的意思。
與1990年相比,埃塞俄比亞的兒童死亡率已經下降了超過 60%,這為埃塞俄比亞在 2015 年實現這項重要的“千年發展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這些成績也給了許多父母信心,在孩子降生時就為他們命名。
根除脊髓灰質炎的路線圖
根除脊髓灰質炎是蓋茨基金會的頭等大事,也是我工作的重中之重,更是通過對工作結果的精確考量促進全球進步的有力例證。
在過去的兩年中,全球新脊髓灰質炎癥病例數始終處在1000例以下。然而,徹底根除余下的病例則是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工作中最困難的部分。目前,全世界的脊髓灰質炎流行國只剩下三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和阿富汗。四年前,我訪問了尼日利亞的北部,我想去探究為什么在那里根除脊髓灰質炎會如此困難。結果我發現那里的常規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已經完全失效:只有不到一半的孩子能定期接種疫苗,當然,當地其實也沒有兒童數量的可靠統計數據。此外,每次開展接種脊髓灰質炎活動時,當地也無法進行可靠的接種質量檢測。整體疫苗接種覆蓋率的統計數字更是千差萬別。我們決定, 要花大力氣重新建設一套質量監控體系,并找出到底哪里出了問題。
通過調查,我們發現,當地很多小型聚居地并沒有出現在發給疫苗接種員的手繪地圖上,那些地圖記錄著各村莊的位置以及村莊內兒童的數量。這導致了很多兒童無法接種疫苗。此外,處在兩幅地圖交界處的村莊常常沒有分配到任何醫療接種隊。更糟糕的是,很多地圖上顯示的村莊之間的距離都是主觀估計的,有時候竟然會和實際距離相差幾英里之遠,這讓疫苗接種工作人員常常無法完成分配給自己的工作。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我們的工作人員走遍尼日利亞北部所有脊髓灰質炎的感染高危區。通過逐步摸索以及向當地居民了解,他們在當地新增了3000個社區納入免疫計劃。我們現在還通過使用高分辨率的衛星圖片,獲得了更加精確的當地地圖。有了這樣的地圖,項目管理人員就可以根據村莊之間的實際距離,有效地調配疫苗接種人員,讓每個人的工作量都不超過一天。
還有一種情況是,有些疫苗接種醫療隊根本忘記了前往一些指派地點。為此,我們試點讓接種員隨身攜帶配備全球定位系統的手機。每天晚上,接種員當天的行徑路線都會從手機下載到后臺的筆記本終端,項目管理人員就可以據此和指派地點進行對比。一旦發現有遺漏的地區,就可以及時調派人手重新前往,保證讓所有孩子都能接種疫苗。
巴基斯坦和阿富汗的動蕩局勢,是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的另一大挑戰。僅在12月份,就有9位脊髓灰質炎接種員在巴基斯坦被殺害。我很難想象,為什么這些一心為了改善健康、以終結脊髓灰質炎為己任的醫療工作者,會成為攻擊的對象?在我看來,這些受害者都是當之無愧的英雄,對他們最崇高的紀念方式,就是完成他們所獻身的未竟事業。根除脊髓灰質炎的腳步不會停止,我們需要進一步改善疫苗接種人員的安全保障,并進一步獲得當地社區領袖的支持。全球根除脊髓灰質炎社區正在為最后的收尾工作制訂詳細的計劃,我相信,通過這個計劃,我們可以在未來六年內根除脊髓灰質炎。

未來之路:擔憂能否達成一套明確目標
過去 15 年里,生活在極端貧困中的人們生活水平得到了空前的提高。我堅信,接下來的 15 年,我們還能做得更好。雖然我很樂觀,但不會無視我們所面臨的問題。在未來 15 年里,我們必須克服挑戰,加快進度。但我最擔心兩個問題:一是無法為醫療發展項目籌集足夠的資金;二是不能設定出幫助窮人的一系列明確的目標。
在資源方面,許多發展中國家的經濟一直在增長,使它們可投入更多的資源來幫助本國窮人,這無疑是個好消息。譬如,印度現在已經比較少地依賴援助,相信其最終將不會再需要援助。
一些傳統的捐贈國,如英國、挪威、瑞典、韓國、澳大利亞,在加大對外援助,而另一些國家,甚至包括一些向來慷慨的捐贈國,如日本、荷蘭,卻在降低援助力度。還有一些國家,如美國、法國、德國以及加拿大,目前的捐贈力度尚不明朗。
國際援助仍然至關重要。它有助于滿足貧窮國家國民的基本需要。它為新工具和服務的創新以及推廣提供了資金。遺憾的是,幾乎所有的發達國家都面臨嚴重的財政赤字,無法慷慨解囊。
我們是否能達成一套明確的目標,是我對未來15年的另一擔憂。“千年發展目標”將于 2015 年到期,聯合國正著手制訂 2015 年之后的新目標。與第一期目標相比,新的發展目標將促進各個組織協調工作,讓各國選民更加了解外援的去向,并且看到全世界在為窮人提供幫助方面所取得的進步。
我希望每一位讀者都能欣慰地看到,在過去15年里,世界在幫助最貧困的人口改善生活質量方面所取得的巨大進步。這種善行實施起來,總是通過逐一幫助的方式來實現,所以往往難以取得轟動效應,不像大災難比如疫病爆發那樣容易獲得大眾的高度關注。但我們應該不時地回頭看看,看看所取得的成就,這些成就來自正確目標、政治意愿、慷慨援助、工具創新以及普及推廣的有機結合。毫無疑問,這一切都讓我更加充滿熱情地投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