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資本外流與外國資本流入數額巨大
我在中美兩地交叉生活的時間超過了20年,我的工作就是依據金融數據做出商業決策。對于我這樣的人來說,研判中國資本流入與流出態勢肯定是一項棘手的差事,這也是老生常談。同時,業界也存在許多不同觀點及其相應數據支持。

一段時間以來,中國資本外流問題一直頗受國際媒體關注,每隔幾個月就會受到大肆炒作,在機構投資者與個人投資者當中尤其如此。最新一輪炒作來自《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2012年10月15日刊登的文章“中國上演資本外逃?”。該文得出中國出現巨額資本外逃的結論,依據的數據是:在截至2012年9月的12個月里,大約有2225億美元資本流出中國,相當于中國2011年國內生產總值(GDP)的3%。中國資本外逃消息公開后,國際媒體隨即傳來悲觀聲音,集中刊發大量吸引眼球的頭條新聞,如“中國末日預言家認為中國經濟即將崩盤”或“中國經濟已走到近30年最危急時刻”等。
此外,媒體還繪聲繪色推出有關中國富人在境外購買海濱公寓、置辦奢侈品、為子女留學支付高額學費,以及將資金轉移出境等報道。
即便是名聲顯赫的財經媒體《華爾街日報》,風向也有可能轉得很快。2012年12月26日,該報又發表了“中國資本項目數據修正,緩解資本外流擔憂”的報告。文章表示,中國第三季度資本和金融項目修正后的逆差小于此前公布的數值,“這緩解了人們對中國這個全球第二大經濟體可能遭遇資本外流的擔憂”。
聯合國貿易和發展會議(UNCTAD)于2012年10月23日發布的《全球投資趨勢監測報告》(Global Investment Trends Monitor Report)指出,2012年前6個月中國吸引外國直接投資(FDI)達590億美元,首次超過美國,并成為全球最大資本流入國。
在當今商界,多數大企業都開始把中國作為銷售市場,或者在中國設立大型運營、采購或研發(RD)中心。這些企業在制訂長期商業與發展方案時,最關鍵的是把中國市場列為必不可少、乃至最重要的一個因素。了解這一點之后,結合中國總體發展大背景、清晰公正看待中國資本流入與流出現象,無疑將大有助益。
投資中國高風險、高回報
在考察過去20多年中國經濟發展及融入全球經濟的過程后,很容易得出這樣的結論:中國是一個典型的高風險、高回報投資對象。
一方面,在啟動經濟改革之后的33年里,中國一直是全球增速最快的經濟體之一。從一窮二白、停滯不前、中央計劃、效率極低且相當封閉的經濟體,變身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截至2011年,中國實際GDP年均增長率接近10%。韋恩·莫里森(Wayne M. Morrison)在美國國會研究服務部(Congressional Research Service)的一份報告中這樣描述:“中國已發展成為重要的全球性經濟與貿易大國。目前,中國是全球第二大經濟體、最大商品出口國、第二大商品進口國、第二大外國直接投資流入國、最大商品生產國、最大外匯儲備持有國和最大債權國?!睂τ谥袊@樣一個大國而言,這絕對是一個經濟奇跡。
另一方面,中國存在諸多懸而未決的問題,一直是(未來也將是)一個蘊含風險的地區。這些問題包括經濟增速放緩、與某些國家領土爭端升級帶來的民族主義情緒高漲。雖然這些問題年復一年地出現在中國政府和其他國際機構的重要議程上,但一直沒能得到實質性解決。事實上,許多專家有充分理由認為,近年來某些問題已有所惡化。
對人類歷史上任何一個市場經濟體而言,擴張與收縮交替的商業周期的存在十分正常。任何一個經濟體每隔7年至11年發生一次衰退,實際上是健康的。衰退必然引發結構性調整,從而使新一輪生產率提高成為可能。像美國這樣的成熟市場經濟體,已建立一套完備的經濟和社會機制應對這種衰退。然而,中國在過去30年里尚未經歷過類似的商業周期。每年GDP增長率都高于7.5%(1989、1990年除外)。外界一直懷疑當今中國是否有能力應對經濟增長放緩的局面,更不要說經濟衰退。當初,中國將2012年增長率目標定為7.5%,就一度讓人擔心可能會引發危機。
2009年中國基尼(Gini)系數升至0.47,2010年進一步攀升至0.61,大大超過臨界值0.44。
面對這些問題,中國領導層已公開承認中國面臨的種種挑戰,表示要抓住機遇深化改革、提高治理水平。
中外投資者的良好心態和判斷至關重要
已經或計劃把中國作為重點經營區域的外國企業必須清楚,中國市場的這種波動性絕不會在短期內消除。不想錯過在過去30年里最有吸引力的經濟奇跡中獲利良機的投資者必須明白,膽小者不適合投資中國市場。
未來,資本大舉流入和流出中國的現象將成為一種常態、而非例外,更不用說眾所周知的數據統計上的高誤差率。根據短期數據趨勢做出關鍵性商業決策,注定導致商業失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