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洲多年來一直深受歐元危機的影響。近幾個月,歐元危機有所緩和,主要原因是歐洲央行(ECB)宣布將采取一切措施支持歐元。然而,盡管歐洲已出臺一系列舉措來應對歐元危機,包括推出歐洲穩定機制(ESM)和各種工具來加強經濟合作、并對財政紀律缺位加以懲罰,但許多長期治理問題仍有待解決,經濟和社會危機遠未結束。
眼下似乎正是考慮能否從歐洲經歷中汲取教訓的良好時機,特別是許多國家已開始推行、或正在考慮深化地區經濟一體化。
這樣的比較總是充滿著風險:無論是一體化程度,還是演變而成的治理體系,歐洲的經歷都堪稱獨一無二。歐洲在政治和經濟方面也面臨著諸多長期挑戰,例如,人口老齡化和資源缺乏。國際上,歐洲面臨政治和經濟重要性長期衰落的前景,而歐元危機使其進一步加劇。
另一方面,如果可以從歐元危機中汲取教訓,或許有助于其他地區避免發生此類危機。或者,即便發生危機,也可助其出臺政策,減少負面影響、加快復蘇步伐。
全球金融市場的相互依存
歐元危機的一個明顯教訓是,相互依存在全球經濟中目前已成為無可辯駁的事實。一國動蕩就有可能在世界范圍內產生重大影響,即便這個國家規模相對較小。希臘或葡萄牙,亦或愛爾蘭、塞浦路斯或者冰島等國的銀行體系對全球金融和經濟體系所造成的影響,在歐元危機爆發前似乎是不可想象的。
這種相互依存突顯出迅速遏制危機發展的必要性:一個國家無論何時陷入麻煩,都必須在它大范圍影響體系之前獲得支持。阻止危機蔓延出手越早,付出的代價就可能越小,也會更加有效。
強調這種相互依存的一個關鍵原因是金融市場和機構的全球性。歐元危機清楚地表明,金融機構在跨境運營時,通常彼此交易資產和投資。此次危機顯示,金融部門存在嚴重的激勵扭曲,從而導致風險嚴重低估,尤其是低估了系統性危機的影響。此外,人們很快發現,為了避免系統性崩盤,許多國家不得不將私人債務轉換為公共債務,這對它們的公共財政造成災難性后果。
顯然,最可取的辦法是在全球層面上實施金融行業改革,確保任何銀行不會因為“大到不能倒”而給金融體系的其他部門帶來系統性風險。另外,金融機構必須得到嚴格監管,使客戶、監督機構和監管機構能夠對某一機構可能造成的風險有一個清晰認識。盡管最可取的選項是簽署一份全球協議,但在地區層面上加強合作也并非沒有可能,金融交易稅和新出現的銀行業聯盟(Banking Union)就表明了這一點。上述舉措是歐洲出臺的,但并不適用于歐盟的全部成員國。
泡沫、失衡和儲備累積
金融市場表現出了歐元危機的另一個關鍵特征,即高風險刺激了經濟增長。此外,許多國家出現了投機性泡沫,比如在房地產市場。歐元區還出現了大量較長期的經常賬戶失衡—德國等國長期貿易順差,而地中海國家長期貿易逆差。歐元危機表明,在一個一體化程度較高的經濟和貨幣體系內部,此類失衡不可能無限期地維持下去。
盡管金融業監管將解決部分問題,但歐洲還需要采取更多舉措。解決方案需要包括通過(有限的)轉移機制和加強經濟合作解決宏觀經濟失衡問題,并在出現嚴重危機苗頭之前實施結構性改革。此外,必須遏制對超高回報的期望—高回報也意味著高風險。政府也有必要主動出臺相應財政政策,遏制投機性泡沫。
解決新出現危機的關鍵手段,是擁有足夠的儲備或者所需的財政空間,即必要情況下的借貸能力。這意味著要未雨綢繆。然而,許多國家卻忽視了這個準則。當歐洲經濟與貨幣聯盟(EMU)提供較低的債務融資成本時,地中海國家沒有利用這種“意外橫財”去削減長期債務,而是用它推動了一場支出狂潮,進而引發危機。
有人認為,頂部仍有空間,也就是說增長率有可能進一步提高,但最終事實證明這只不過是一種幻想。這種觀點進一步加劇了危機。歐元危機所得出的經驗十分清晰:我們必須運用預防原則、累積儲備以應對可能發生的危機。此外,各國不能對未來經濟表現得過于樂觀,而是應把任何積極的增長作為增強抗跌性的基礎,采取財政整固等措施。
一種新的增長模式?
歐元危機表明,在經濟不斷萎縮、內需低下的情況下,嚴厲的緊縮措施可能會適得其反。經濟日益萎縮和財政緊縮,意味著內需低迷、長期公共或私人投資匱乏甚至銷聲匿跡,這進而導致收入下降和赤字擴大。許多國家顯然有必要進行一定程度的財政整固,但如果沒有增長,就不可能遏制公共財政危機。實現增長當然不容易,但某些投資需要得到保護,而且經濟實力較弱的國家有必要得到扶持以重返增長軌道。增長不僅關乎經濟和財政可持續性,而且還關乎政治改革的可行性。低增長導致的高失業率引發了危險的政治局勢。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高增長是經濟政策的終極目標。相反,包括社會、環境以及代際公平在內的均衡增長(很大程度上是內生增長)非常關鍵。如果考慮到人口變化趨勢,西方國家保持一個穩定但并不驚人的增長率就已足夠,只要這種增長是均衡和可持續的。
歐元危機還表明,政策和政府十分重要,尤其是在讓人們對出臺長期解決方案樹立信心方面。政府可以影響市場,但僅僅發聲還不夠,還需制定可靠的政策提供支撐。當匯率和貨幣政策等傳統工具表現出局限性之際,對中長期解決方案以及政治一體化的信心和承諾顯然至關重要。
在歐盟層面上,從歐元危機中吸取的政治教訓或許是最寶貴的遺產,盡管他們未必真正吸取教訓。政治上的進展從來不易取得,但此次危機顯示,歐盟雖由27個成員國組成,決策體系也較為復雜,照樣可以做出影響深遠的決定—盡管背后的動因是歐元危機和對短期內崩盤的畏懼。說到底,至少從目前看,歐盟已經實施了改革,盡管困難重重,并未引發革命。
這也反駁了許多政策制定者遵循的一句政治格言:政客們知道該做什么,但如果他們這樣做了,就不可能獲得連任。某些歐洲政客被趕下了臺,主要是因為他們沒有進行改革,比如意大利的貝盧斯科尼。支持歐洲的政黨在很多情況下都能夠東山再起,比如荷蘭。作為實力較弱國家主要支持者的德國,必須在危機中扮演不受歡迎的角色,但默克爾在國內仍頗受歡迎,并有可能贏得下次大選。
此次危機還表明,至少就中期而言,改革是值得的。德國和芬蘭等國的經驗表明,如果堅持經濟危機之后推行的改革,就會產生巨大的積極影響,比如提高在危機面前的抗跌性,當然較為有利的全球宏觀經濟環境也發揮了巨大作用。就此而言,如果全球經濟開始復蘇,歐洲的這種經歷很可能帶動未來的長期改善。
最后,歐元危機還表明,經濟一體化必須伴以政治一體化。如果沒有政治一體化,經濟一體化就可能喪失合法性,而且也失去了意義:為確保有效解決危機,需要歐盟擁有決策權,從而可以迅速推翻各國政府的決定,避免危機失控。這意味著需要更高層次的政治聯盟,以及歐盟強大的經濟治理能力。某些歐洲政客試圖忽視這種教訓,但現實情況是:若經濟聯盟沒有政治聯盟相伴,這場危機將無法得到解決,也不會找到有效應對未來注定會出現的新危機的相應工具。
前路
對歐洲國家而言,歐元危機是一種慘痛經歷。歐洲未來幾年將會非常艱難—在政治上和經濟上都將如此。最終結果很可能是出現一個更強大的歐盟(或者至少是歐元區),更有能力做出調整和改革,以避免未來危機的爆發,或者更有效地解決危機。
說到底,歐洲別無選擇。就單個國家而言,我們過于弱小,無法有效解決面臨的全球挑戰。就歐洲整體而言,我們是一個超級經濟強國。我們永遠不應忘記的是,歐洲一體化最終不僅僅是一個經濟目標:它源于政治目的,是為了通過合作確保和平與繁榮。
綜上所述,歐洲經歷的最終教訓是,盡管存在種種困難,歐洲一體化進程仍然對歐洲的未來至關重要。當然,歐洲的治理將需要更多改革,這一過程不會一帆風順。最終歐盟仍將表明,政治和經濟一體化,是確保各國通過合作、而非對抗來化解分歧的必要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