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十八大向全世界昭告:2020年要確保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全面小康,不僅有經濟目標,還有政治目標、文化目標、社會目標和生態環境目標。僅以經濟目標而論,實現兩個翻番,要在保證效益、提高效率和可持續發展的基礎上,2020年實現GDP與人均收入較2010年翻一番,這就賦予了民營經濟以艱巨的任務和難得的機遇。
2020年前民營企業的機遇
在拉動經濟增長的“三駕馬車”中,民營經濟應充當主力軍。今后若干年內,受國際環境的制約,進出口貿易這駕“馬車”的拉動作用可能不如前10年那樣大,主要依靠的則是內需這“兩駕馬車”:即消費和有效投資。近10年來,消費這駕馬車每年增長幅度在13%~15%之間,日后即使能實現分配制度改革,消費需求也不可能迅速增長。以2012年為例,這一年的GDP增長率為7.8%,據國家統計局分析,消費對GDP的貢獻率為51.8%,投資的貢獻率為50.4%,凈出口的貢獻率為-2.2%。可以預計,在2020年前,拉動經濟增長主要靠有效投資。
2012年,全國人大批準的投資增幅是18%,但實際上達到了20.6%,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幅為19.3%,絕對數達到36.48萬億元。如果以36.48萬億元為基數,即使每年將增速控制在18%,之后每年至少需要投資40萬億元。照此推算,從2012年到2020年這8年間,固定資產投資至少得300多萬億元。這個天文數字,離開民間投資是根本不可能實現的。我們已經看到投資走向在近幾年所發生的變化。2011年,民營投資在固定資產投資中的份額已超過50%,2012年超過了61%。今后8年,民營投資的比重必定逐年增加,并至少達到80%,否則翻兩番的目標很難達到。對于民營企業而言,今后主要不是為沒有投資空間發愁,而是為自己有無投資發展的實力(包括硬實力和軟實力)發愁。
民營中小企業轉變發展方式
當今中國,在民營經濟問題上,妨礙科學發展的思想觀念和體制弊端,就是民營中小企業在發展中遇到的不平等。十八大指出,經濟體制改革的核心是處理好政府與市場的關系、尊重市場規律、發揮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作用,同時,發揮政府的調控和服務功能。
可以預見,隨著政府職能的轉變,民營中小企業遇到的辦事難、審批環節多的處境將會大大改觀,民營中小企業不必花費過多成本去拉關系、找“靠山”了。民營中小企業可以把主要精力用于自身發展,這是最大的利好。
十八大的宏偉目標和艱巨任務,向民營中小企業提出了嚴峻挑戰。這些挑戰包括:一,在轉變發展方式,實行經濟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中,民營中小企業能不能自覺主動適應?二,在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中,民營中小企業能不能充當主要角色?三,在“推動城鄉發展一體化”戰略中,民營中小企業能不能及時準確地找到自己的位置?
無論是擴大內需還是發展實體經濟,民營中小企業都要堅持創新驅動的發展戰略。因此,對民營中小企業來說,能不能堅持自身體制、制度的創新,堅持管理、技術和經營的創新,就關乎到企業的生死興衰。為應對國際金融危機,政府近年加強了宏觀調控,民營經濟在發展中遇到了許多新困難,社會輿論為民營企業做了不少呼吁,希望政府改善宏觀調控,減輕民營經濟的負擔,創造平等的發展機會。這些都是十分必要的,也引起了政府的高度重視。改善措施正在逐步實施,并將在今后加以完善。但是,切忌用宏觀環境掩蓋民營企業自身的弱點和問題。反躬自問,民營中小企業自身在體制、機制上,在管理和經營上,還存在種種問題,迫切需要通過學習和實踐,加以改進和提高。
民營中小企業的聯合發展和股份制
對于絕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來說,當務之急,或者說最大的挑戰,就是能否突破“單打獨斗”的傳統發展模式,走聯合發展或兼并重組之路。民營中小企業最大的優勢是產權明晰,動力強勁。正是依靠這些優勢,民營中小企業克服了前進道路上的重重困難,才有了今天這個局面。歷史發展到今天,這些優勢的背后,產權封閉、勢單力薄的問題日益凸顯。面對國際國內日益激烈的競爭局面,面對動輒幾個億幾十億的投資項目,面對日新月異的科技新成果和新產品,民營中小企業僅僅靠一己之力,靠創業之初的上陣“父子兵”、打虎“親兄弟”式的模式是難以應對的。形勢發展到今天,我們要呼喚企業家精神,發揚企業家精神,就是要走體制、機制的創新之路,突破產權封閉的束縛,聯合發展,抱團取暖。
聯合發展絕不是人為地“歸大堆”,更不是搞平調刮“共產風”,再來一次“公私合營式”的“對資改造”,而是要以資本為紐帶,創建股份制公司,建立現代企業制度,實行公司化治理。這恐怕是中國民營中小企業必須面對的一場體制、制度的深刻變革。
現有的1085萬家民營企業中,真正按現代企業制度組建的股份制公司,還不到4萬家。98%以上的企業,股權結構單一、實力有限(平均每戶注冊資金300萬元左右)、管理落后(多數是家族制管理),很難適應新形勢的要求。正因為形勢逼人,才可能倒逼著進行體制、制度的創新。
浙江臺州的飛躍縫紉機廠就是在國際金融危機的倒逼下成功改制的一個范例。飛躍縫紉機廠原本是私人獨資企業,董事長邱繼寶多次受到朱镕基總理的表揚。金融危機的到來迫使其資金鏈斷裂,瀕臨倒閉的危險。在地方政府的幫助引導下,邱繼寶與當地其他企業重組改造,渡過難關,使企業獲得新生。在總結這段經歷時,邱繼寶深有感觸地說,在市場經濟的汪洋大海中,民營中小企業做得再大,也不過是一只小船。只有組成聯合艦隊,才能頂得住風浪。
在現在法制不健全、社會普遍失信和金融體制壟斷的條件下,不可能讓大多數民營中小企業像飛躍縫紉機那樣走兼并重組之路。兼并重組僅僅是聯合發展的一種形式。
對于現在的多數民營企業來說,實行項目合作是比較可行的辦法。合作的項目多了,彼此的了解加深了,就會產生進一步合作的愿望。
各地的商會和異地商會會員之間的互相參股,也是走向聯合的一種方式。北京等地的新三板市場,也為中小民營企業之間的并購創造了條件。總之,聯合發展、競爭合作、合作競爭,由單個私人資本逐步發展成為聯合資本和社會資本,是中小民營企業的發展方向。
機遇屬于做好充分準備和高素質的民營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