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資難是世界各國中小企業普遍面臨的問題,尤其是中低收入國家。2010年世界銀行對129個國家的企業調查結果顯示,中小企業比大型企業面臨更嚴峻的融資約束,低收入國家尤為顯著。在中低收入國家,分別只有31.8%和16.7%的小型企業可獲得貸款或授信,而在高收入國家,該比例達到47.8%。
從融資結構看,據世界銀行2010年對全球142個國家的融資可得性的調查,中小企業貸款余額占全部企業貸款的比重,中低收入國家為34%,而高收入國家高達62%。與高收入國家相比,中低收入國家的銀行貸款更多地發放給了大企業,中小企業獲得銀行貸款較難。
從貸款占比看,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的內源融資占比多在50%以上,部分國家甚至超過80%,內源融資成為各國中小企業融資的主要來源。銀行貸款等債權融資是發展中國家中小企業外源融資的主要來源,但股權融資發展總體不足。
中小企業由于自身局限,單靠自身的努力無法解決企業融資難題,所以許多發達國家或地區普遍采取各種金融支持政策手段,力求建立多種融資渠道,為滿足企業的融資需求提供便利。
立法先行
凡是中小企業發展好的地方都非常重視建立和完善中小企業法律法規。當今主要發達國家或地區均奉行立法先行,建立了比較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體系,從法律上對中小企業的發展和融資給予支持。
美國于1953年頒布了《小企業法》,韓國1966年頒布了《中小企業基本法》,日本在1963年頒布了被稱為日本“中小企業憲法”的《中小企業基本法》。圍繞中小企業基本法,日本形成了50多部有關中小企業的法律,涉及中小企業融資、信用擔保、彼此互助、與大企業關系、應對危急情況等諸多方面,為中小企業發展提供良好的法律環境,成為中小企業立法最為完備的國家之一。
美國還頒布了專門支持中小企業融資的《機會均等法》、《公平信貸機會法》,確保中小企業獲得非歧視的貸款權力;日本則頒布了《中小企業信貸保護法》、《中小企業公庫法》,來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困難。
中國臺灣從1967年就開始制定《中小企業輔導準則》,并最終制定了臺灣中小企業基本法—《中小企業發展條例》。在此基礎上,臺灣根據本地情況和發展中小企業的具體需要,還制定了許多涉及中小企業發展具體問題的專項法規,形成了由中小企業基本法和專項法規組成的較為完善的中小企業法律法規體系。
在立法支持方面,香港地區是個特例。在支持中小企業發展方面,香港特區政府奉行“最小的干預,最大的支持”理念,營造自由的市場經濟環境。由于信奉“積極不干預”和自由主義,香港并無特殊法例扶持中小企業發展。相關法律文獻只有香港特別行政區法律條例中的公司條例、《競爭法》,以及2012年5月開始實行的《最低工資法》。不過特區政府在管理體制、融資財稅政策、技術創新、教育培訓等方面都出臺了扶持政策,構成了對中小企業在政策、生產要素、創業、融資、技術開發、信息、市場開拓、人力資源等方面的全方位服務體系。融資方面,特區政府推出和完善了一系列融資計劃,包括“中小企業資助計劃”、“中小型企業特別信貸計劃”等,幫助企業解決資金周轉問題,有力促進了中小企業的發展。
政策性銀行
一些國家或地區的政策性銀行主要為中小企業提供流動資金貸款和固定資產投資貸款,有的還向商業銀行提供擔保、利息補貼等,為幫助解決企業融資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
日本設有商工組合中央金庫、國民生活金融公庫和中小企業金融公庫;德國設有專門為中小企業服務的國家政策性銀行(德國復興開發銀行和德國平衡銀行),州政策性銀行;韓國設有中小企業銀行等。
臺灣在上世紀70年代設立了臺灣中小企業銀行、臺北國際商業銀行、新竹國際商業銀行、臺中商業銀行、臺南中小企業銀行、高雄中小企業銀行、臺東中小企業銀行等7家中小企業專業銀行。臺灣從法律上確立了這些中小企業銀行不以盈利為目的,并要求其“對中型企業放款不得低于放款總額30%,對小型企業放款不得低于40%”,即向中小企業貸款總的比率不低于70%。不過應指出的是,雖然這些中小企業專業銀行恪守了此項規定,但由于它們規模較小,使得事實上這些中小企業專業銀行對中小企業貸款,只占到全部金融機構對中小企業貸款總額的30%。
中國臺灣還通過行政干預方式,確保普通商業銀行給予中小企業一定比例貸款。由于普通商業銀行資金規模大,它們對中小企業貸款實際覆蓋了中小企業貸款總額的70%。特別是臺灣對中小企業非常重視,公營銀行或公股占比較大的銀行對中小企業資金支持最大。例如,近些年臺灣銀行、合作金庫銀行、第一商業銀行、臺灣土地銀行、兆豐國際商業銀行、華南銀行、彰化銀行等對中小企業放款的市場占有率接近70%。加之中小企業銀行近年來逐步由政策性銀行向一般性商業銀行轉型,實際上,臺灣中小企業融資來源從一開始依賴于政策性銀行,現在越來越轉向依賴于普通商業銀行。
信保體系
由于中小企業經營風險較大,可抵押資產少,建立中小企業信用擔保體系是世界各國(地區)解決中小企業融資問題的通行做法,在發達國家已有近百年歷史。
美國中小企業管理局(SBA)對小企業資金支持最主要的一個方面就是提供信用擔保。凡申請擔保并獲批準的小企業,在逾期不能歸還商業銀行貸款時,管理局保證支付不低于90%的未償部分(擔保總額不超過75萬美元,擔保部分不超過貸款的90%)。日本采用了地方擔保和政府再擔保的兩級信用擔保體系,即地方信用擔保協會對企業承保后,再由政府的“中小企業信用保險公庫”對擔保協會進行再擔保,極大地增強了中小企業從銀行獲得資金的能力。目前,日本約有50%的中小企業使用該制度。
臺灣的中小企業信用保證基金(簡稱“信保基金”)對解決臺灣地區中小企業融資難題、培育中小企業成長方面作用顯著,其主要經驗有:
一是政府居主導地位,臺灣行政當局是主要發起人和出資人,以行政捐贈為主、金融機構捐贈以及信保基金自籌資金為輔,基金長期由“財政部”或“經濟部”負責管理和運作。建立了持續穩定的財政資金補充機制,如果經濟不景氣,當局會增大注資力度,并采取措施鼓勵金融機構增加對基金的捐助。例如2008年為幫助中小企業應對金融危機,行政捐贈65億元,達到基金設立以來行政出資最大值。
二是健全的公司治理結構,董事會、監事會和總經理之間合理分工、相互制衡,提高了基金運作效率。
三是形成了風險共擔的銀保合作機制。基金不實行全額擔保,擔保比例平均為80%,這意味著當擔保貸款發生代償時,銀行要承擔20%的風險損失。這一機制促使商業銀行加強對中小企業經營和財務狀況進行持續監測和評估,提高了擔保貸款安全性,信保基金的不良貸款率多年來一直控制在1%左右。信保基金與銀行還建立了廣泛合作關系。由于銀行從信保基金每年獲得的理賠金額達到捐助金額的4~5倍,加之不良貸款率低,且只需承擔部分風險,因此銀行參與信保基金的積極性很高。
由于金融機構、信保基金、中小企業三方很好地實現了互利共贏,使得臺灣信保基金成為世界上運作最為成功的信用擔保制度之一。
風險投資體系
高風險且處于創業階段的中小企業更需要資本性的資金投入,即風險投資或創業資本,而非一般性的銀行貸款。因此,為拓寬中小企業融資渠道,各國政府都鼓勵對中小企業的風險投資業務。
由政府出資設立風險(創業)投資機構和引導基金,吸引社會資本支持企業創新、創業,是各國促進中小企業尤其是高新技術快速成長的普遍做法。最典型的是美國。美國在硅谷設立了大量風險投資基金,并成立了硅谷銀行,對高科技中小企業融資給予強力支持。
從國際經驗看,政府資金的使用應以間接方式為好。即政府不宜直接辦理對創新企業、金融機構和擔保機構的各項補貼,而是委托直接參與市場運作的政策性機構操作補助計劃更為穩妥。
資本市場
大多發達國家均有針對中小企業上市的資本市場。美國資本市場包含八個層次,即全國性證交所、地方證交所、第三市場(上市股票的場外市場)、第四市場(大機構和投資家之間直接交易的市場)、納斯達克全國市場、納斯達克小型市場、小額股票掛牌市場和粉紅單市場,其中后三個層次的市場專門為中小企業資本交易提供服務,入市標準逐級降低。美國最具成長性的企業中有90%以上在納斯達克市場上市。
作為發展中國家的印度,圍繞發展軟件產業創建了多種風險投資基金,并形成了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目前,印度有20余家證券交易所構成的多層次資本市場體系,其中大多數是面向中小企業的資本市場。并且,擁有大量風險投資基金,包括國家風險基金、邦風險基金和私營風險基金,直接推動了印度軟件業的騰飛。
財稅政策支持
財稅政策支持是政府對中小企業最直接的資金援助方式,有利于中小企業資金的積累和成長。各國對中小企業的財稅支持政策主要包括稅收優惠、財政補貼、貸款援助等。各國政府普遍采取的稅收優惠包括降低稅率、稅收減免、提高稅收起征點、提高固定資產折舊率等。政府幫助中小企業獲得貸款的方式有貸款擔保、貸款貼息、政府直接的優惠貸款等。
一些國家和地區對中小企業稅收減免的力度很大。例如,在中國香港特區一直對中小企業一直實行簡單而明確的低稅制,這對中小企業非常有利。中小企業無須花費大量人力、物力來處理稅務問題,將有限的資源投放在經營事務上。所有企業只需繳納所得稅,在香港近30萬家公司中,大約65%的所得稅來自繳稅最多的800家公司,約22萬家中小企業無需交稅,占中小企業總數的70%以上。
還有很多國家將稅收和財政政策緊密配合,收到了很好的效果。例如,德國對大部分中小手工業企業免征營業稅;對周轉額不超過2.5萬德國馬克的小企業免征周轉稅;對在德國東部投資的中小企業提供總投資額15%~23%的財政補貼;為中小企業提供貸款的銀行提供利息補貼,幅度一般為2%~3%,有效地支持了中小企業融資。
此外,健全的政府管理機構是中小企業發展的重要保障,全球不少國家都設置了專門的政府管理機構,并特別賦予其融資支持職能,對幫助中小企業解決融資問題發揮了重要作用。如美國小企業管理局(SBA)的主要職能是幫助小企業發展,尤其是幫助解決小企業資金不足問題。SBA經國會批準,可直接以貸款、協調貸款、擔保貸款、指定金融機構對小企業貸款,或通過對小企業投資公司發行債券提供擔保等多種形式給予小企業資金支持。SBA的職責中還明確規定,SBA要確保小企業在政府采購合同和國有財產轉讓中獲得合理的比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