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色列地處地中海東岸,是一個面積只有2萬多平方公里的“彈丸小國”,沙漠面積更占國土的一半。然而,以色列建國后,在自然、安全環境均十分惡劣的條件下,創造了舉世罕見的經濟奇跡,發展成為中東地區首屈一指的發達國家,變成世界上最有活力的經濟體之一,被譽為“中東的小龍”。
780萬人口的高科技大國
2010年5月,以色列正式被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常被稱為“富人俱樂部”吸納為正式成員。僅有780萬人口的以色列,擁有4000多家在諸多尖端技術領域處于國際領先地位的高科技企業,有“高科技大國”之稱。高科技產品出口不僅是其經濟支柱,更成為以色列外交的重要砝碼。以色列一直在電子、電信、電腦和軟件開發、航天、醫學、生物技術和農業等領域的國際競爭中“領跑”,并向世界市場提供許多頗具競爭力的高、精、尖新產品。在醫學方面,以色列制造的先進的CT掃描儀、核醫學攝像儀、外科激光儀等尖端醫療設備行銷世界各地。在農業領域,以色列不僅具有集約化的生產體系、處于世界領先地位的節水灌溉和海水淡化技術等高科技,而且還擁有國際上最先進的育種技術,每年出口的長頸玫瑰、小枝麝香石竹、甜瓜、獼猴桃、草莓、西紅柿、黃瓜、胡椒以及鱷梨等鮮花水果,寒冬季節在歐美市場反季銷售,極為走俏。此外,以色列在光纖、印刷電路板、電子光學檢查系統、熱成像夜視系統、光電機器制造、無人駕駛飛機制造等方面均居世界領先地位。
更令世界嘆為觀止的是以色列人超強的創新、創業意識和能力。作為面積、人口和資源“三少”的小國,以色列人勵精圖治,以科技興國取得舉世矚目的成就,超過日本、加拿大、印度和中國,成為世界新興高科技企業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2008年,以色列的人均創業投資是美國的2.5倍,歐洲的30倍,中國的80倍,印度的350倍。以色列在納斯達克上市的企業數僅次于美國名列全球第二,超過全歐洲上市企業數的總和。如今的以色列,已成為舉世公認的“創業之國”。
創業之國背后的制度安排
以色列經濟奇跡的背后推手是科技創新。為了走出一條依靠科技進步、智力資源開發促進經濟發展之路,以色列政府制定了完善的“科技興國”戰略。其主要特點是:促進研發“多管齊下”,大力培養高科技人才,多渠道籌集經費,并力促研發成果的轉化。
以色列政府高度重視教育,教育經費在政府財政預算中的比重僅次于防務開支。在增加高等教育機構數量的同時,為了更好地適應高技術產業發展需要,以政府對大學設置也進行調整,增設技術工程領域的科系。國內受正規教育13年以上的人口占總人口的34%。從事研發的科學家和工程師數量與人口之比較世界其他各國高出2-3倍。重視科教和人力資源開發使以色列擁有大批優秀的人才,成為支撐其經濟蓬勃發展的不竭動力。
作為移民國家,以色列視移民中的科技人員為“天賜良才”。在這方面,以色列科學技術部和移民部發揮了重要作用,采取的主要措施有:實行移民研究贈款計劃,由科學技術部的“基礎研究促進和發起基金會”對新移民科技人員的研究項目提供資助;為移民科技人員提供獎學金攻讀博士學位;免費幫助新移民科技人員尋找工作;利用新移民科技人員加強偏遠地區專業技術學校的師資力量。此外,科技部和移民部還聯合開發了“決策系統國際項目”(DSI),撥款數百萬美元,為移民科技人員進行語言、技術培訓,鼓勵其從事航空和軍用聲納、電腦軟件、飛行模擬器和信號處理儀器研發。
高技術工業“孵化點”,是以色列工業貿易部為吸收新移民科技人員采取的創新之舉。它是非盈利性的獨立實體,通常設在科學工業園區或大學校園,以其科技力量和設備為依托,歸政府部門或學術機構所有,由當地工商界和研究機構代表組成的公共委員會管理。每個“孵化點”一般須接納10~20個研發項目,每個項目應吸收5名新移民科技人員。其經營管理費用和絕大部分項目費用均由以色列工貿部負擔。“孵化點”還負責對入選項目提供行政管理和技術援助,進行項目可行性研究和物品采購,招聘研發人員,組織研發班子,以及幫助尋找合伙人和投資者,幫助制定項目經營管理計劃和產品營銷計劃,提供基礎設施和商務指導等。項目享受“孵化點”資助時間一般為2年,在取得商業性成功后,須按年銷售額2%的比率逐步償還政府資助。
以色列政府各部設立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在提供政府研發資金方面起著重要作用。“首席科學家辦公室”不僅是政府研發資金的重要發放渠道,而且還根據其確定的資助標準,確保研發資金更好地發揮其促進經濟發展的作用。以工貿部的“首席科學家辦公室”為例,在對研發項目提供資助時,規定項目必須具有技術創新性,研發單位應具有公司管理、生產和營銷能力以及新產品的營銷戰略,其研發產品應具有較高的附加值且在國際市場具有競爭力,并有利于引進新技術和科技人才。有時為確保重要研發項目成功,還規定項目須由企業和研究機構組成的聯合開發小組共同完成。“首席科學家辦公室”對研發項目的資助一般是其成本的50%,對某些具有特殊“競爭力”的項目,資助可達項目費用的66%。此外,“首席科學家辦公室”還與大學合作建立“聯合基金”,專門為項目啟動最初2~3年提供資助。受資助的項目一旦成功商品化,則每年須按銷售額2%的比例逐漸償還。
建立科學工業園區,是以色列政府為促進研發成果轉化采取的主要措施。科學工業園區一般建在大學附近,得到政府在貸款、補貼和稅收等方面的支持,具有完備的安全設施、公共交通、銀行、商店、幼兒園、醫療機構、娛樂中心等基礎設施。進入科學工業園區的企業可利用大學實驗設備進行研發活動,同時也為大學教學、科研提供實踐和創收機會。大學除提供人才和設備外,有時還與企業組成合資公司共同研發,并負責對申請進入園區企業的技術水平和成功率進行評估,并對承建和維修園區內建筑和設備承包商的工作質量進行監督。進入園區的企業一旦研發成功,就可以在園區內利用科研成果就地投產。當生產規模達到一定程度時,便可移至工業區繼續發展。這樣,科學工業園區實際上就成為高技術產業的“孵化器”和“搖籃”。
希伯來人獨特的“求異文化”
以色列的科技創新,除政府政策、制度的保障外,更為重要的,是猶太人獨特的文化孕育了其獨樹一幟的創新文化和企業家精神。正如以色列著名作家阿莫斯·奧茲(Amos Oz)所言,猶太文化從開始存在的那一刻起,就是一種善辯的、充滿爭論的文化。與中國文化的“求同存異”不同,懷疑和爭辯的猶太文化的突出特征是“求異”,但其中包涵著堅持、永不知足地挑戰權威,以及面對風險和失敗毫無畏懼、一往無前的精神,正是這種“求異”文化意識,孕育了以色列人不迷信、不盲從、敢于標新立異的創新意識。以色列總統西蒙·佩雷斯(Shimon Peres)曾說“循規蹈矩是滑向沉淪世界的一種倒退行為”,正是這種意識的體現。可以說,猶太人永不滿足的心態,對科技創新來說絕對是一件“好事”。
因此,盡管以色列戰火不斷,但仍然有超過半數的世界頂級科技公司,在以色列收購科技研發中心和科技創新企業。單是思科(Cisco)一家公司就收購了9家以色列的科技公司。2006年5月,沃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打破不投資外國公司的慣例,斥資45億美元收購了總部位于以色列的伊斯卡金屬切削集團(IMC)80%股權。正如谷歌(Google)首席執行官埃里克·施密特(Eric Schmidt)所言,美國是企業家最心儀的創業地,但是“美國之后,以色列就是最棒的”。